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青藏科考团队成员朱修萍、梁昆、张以春,联合国内青藏高原研究专家,对西藏羌塘地区中侏罗世珊瑚化石群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并根据修订后的分类标准将已西藏地区已报道的“Montlivaltia xizangensis”(西藏高壁珊瑚)、“Montlivaltia caryophyllata”(丁香形高壁珊瑚)、“Montlivaltia cornutiformis elliptica”(角状高壁珊瑚椭圆亚种)和“Montlivaltia xainzaensis”(申扎高壁珊瑚)四个种统一归并为藏北高壁珊瑚(Montlivaltia zangbeiensis)。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学期刊《远古世界》(Paleoworld)。
研究发现该地区中侏罗世(巴通期)的珊瑚群落组成以单体型的藏北高壁珊瑚(Montlivaltia zangbeiensis)为优势物种,而丛状复体的斯洛文尼亚假通珊瑚(Pseudocoenia slovenica)和块状复体的科邦科比星珊瑚(Kobyastraea coquandi)则较为稀少。
基于精确的属种鉴定结果,研究发现羌塘布曲组珊瑚群与同时代位于伊朗东部的珊瑚群展现出极高的相似性。这一发现标志着羌塘地块与中特提斯域核心的伊朗地块在中侏罗世存在紧密的生物交流通道。
古地磁数据表明两者当时纬度相近,且均位于开阔的浅海碳酸盐台地环境,这为珊瑚幼虫通过洋流进行跨区域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虽然布曲组的三属珊瑚在欧洲中侏罗世地层中也有记录,但其种级组成与羌塘存在明显差异。这表明当时羌塘地块的古生物地理区系更接近特提斯域东部的伊朗,而非西部的欧洲。
该研究成果填补了羌塘地块乃至青藏高原中侏罗世珊瑚生物地层学和系统古生物学研究的空白,并通过关键分类标准修订和群落分析,为地质学界关于“羌塘地块在中侏罗世是特提斯洋东段重要组成部分,并与伊朗地块等保持密切联系”的构造古地理推论提供了古生物学新实证,对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多块体拼合历史及特提斯洋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第二次青藏科考联合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Zhu, X.-P., Liang, K.*, Liao, W.-H., Yin, J.-R., Rao, X., Zhang, Y.-C. 2025. Scleractinian corals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Buqu Formation, Qiangtang block and their palaeogeographic implications.Palaeoworld. https://doi.org/10.1016/j.palwor.2025.200978.
连续切片展示羌塘比洛错地区高壁珊瑚(Montlivaltia)珊瑚体不同生长阶段形态变异情况。D:个体直径;SN:隔片数量
侏罗纪期间珊瑚属Montlivaltia、Pseudocoenia 和 Kobyastraea 的全球古生物地理分布,以及推断的海洋环流模式。地点:1,阿根廷;2,智利;3,墨西哥;4,摩洛哥;5,葡萄牙;6,法国;7,英国;8,德国;9,意大利;10,沙特阿拉伯;11,印度;12,乌兹别克斯坦;13,中东部伊朗;14,羌塘地块;15,泰国;16,印度尼西亚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