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西伯利亚莫耶罗河揭示奥陶纪生物礁中层孔海绵的角色

发布时间:2025-09-12 打印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中奥陶世是礁体演化的关键转折期,即造礁生物如层孔海绵(stromatoporoids)、珊瑚和苔藓虫开始逐渐取代微生物,成为新的礁体建者。然而,这一转变的时间、过程,尤其是在不同大陆间的差异一直存在争议。莫耶罗河(Moyero)沿岸剖面作为西伯利亚台地出露最完整的奥陶系地层之一,为揭示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窗口。遗憾的是,自上世纪70年代末该剖面生物礁首次报道以来,相关研究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启剑与韩国、俄罗斯等国际团队,西伯利亚莫耶罗河地区约4.6亿年前的奥陶纪生物礁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图1)。相关认识为理解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 Great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Event)期间礁体生态系统的演化提供了新证据。该成果于近期发表《远古世界》(Palaeoworld期刊

研究发现,达瑞威尔晚期莫耶罗组的礁体主要由微生物构建(图2),层孔海绵占比很小发现Cystostroma insuetum一个物种。这与中国华北和劳伦古陆(Laurentia)同期的礁体截然不同,后者层孔海绵种类更多、造礁作用更大。可见,层孔海绵在全球范围内的出现并非爆发,而是在不同地区逐步参与造礁。

该研究揭示了奥陶纪礁群落的演化并非全球同步,受各地区古环境与古地理条件的控制明显。层孔海绵在西伯利亚的出现方式,显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期间的礁体转型具有分阶段分明的特征。该研究强调,地区差异和地质保存条件对古生物多样性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也对理解地球生命演化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学与油气地层应用重点实验室国外客座研究员基金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Jeon, J., Lykov, N.*, Dronov, A., Rostovtseva, Y., Toom, U., & Li, Q.-J.* (2025). Calcimicrobe-stromatoporoid bioherms from the upper Darriwilian of the Moyero River, Siberia: Implications for reef development during the Great Ordovician Biodiversification Event. Palaeoworld, 34(4), 200907. https://doi.org/10.1016/j.palwor.2024.200907.


1.研究剖面-西伯利亚莫耶罗河剖面岩性柱及野外景观图(橙色箭头显示小型生物礁体

2. 达瑞威尔晚期莫耶罗组礁体中层孔海绵和钙质微生物的显微薄片照片(橙色箭头显示钙质微生物)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