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阳日报】亿年化石引众智 朝阳热土展新篇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2025化石保护研讨会侧记
金秋十月聚朝阳,化石研讨启新章。10月12日,2025化石保护研讨会在我市盛大启幕。此次为期2天的研讨会主题为“讲好中国化石保护故事,促进朝阳化石科学利用”,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业界同仁聚焦化石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及产业融合发展等核心议题,用智慧与热忱为推动化石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会场门前,一方特殊的“展台”成了研讨会开幕前的焦点——由民间收藏者捐赠的众多化石藏品静静陈列,细腻的纹路里藏着亿万年前的生命印记。众多嘉宾刚踏入会场便被吸引,或俯身观察化石上的脉络纹理,或举着手机记录细节,不时与身边同行低声交流,对话远古时空,阐述各自心得。会议现场,思想的火花更是热烈绽放。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朝阳化石的独特价值、保护现状与未来发展,敞开心扉、各抒己见。部分嘉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表示,朝阳化石资源在世界地位独特,带羽毛恐龙和早期被子植物化石发现意义重大,能助力了解中生代生态系统,丰富大家对地球环境演化相关知识的认知。他认为本次会议可推动化石资源在科学教育、科普及文旅产业建设中的应用,契合文旅产业升级趋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王军表示,古生物化石研究让朝阳的山山水水有了生命演化故事,助力建设地质公园,提升朝阳国际地位。同时,朝阳在化石保护、开发利用探索上起步早,为国家相关法规出台提供了参考,其经验能赋能绿色转型和经济建设。常州恐龙园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胥君的话语中满是合作的期待:“朝阳有得天独厚的化石资源,我们常州没有化石,却凭着创意打造出了‘恐龙之城’。如果两地能携手,希望两地在政府和企业层面深化合作,在化石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形成更深入、更紧密的合作机制,将科研成果科普转化、科技手段运用、文旅融合等方面的经验互相借鉴交流,实现化石资源效益最大化,构建可持续发展循环。”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贾跃明看着会场里满座的嘉宾,语气中满是欣慰:“全国这么多省区市、这么多单位的代表专程赶来,足以说明朝阳古生物化石的巨大吸引力。朝阳作为热河生物群的集中富集区,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有很大影响力。近年来,朝阳在化石资源管理、保护、执法及合理开发利用上的举措非常到位,期待朝阳未来在化石保护、研究、科普与文旅深度融合方面有更大作为。”此外,多位嘉宾也纷纷建言献策。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丽霞建议,朝阳在加强保护和科研基础上做好“十五五”规划,积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任东分享了团队在朝阳昆虫化石研究的成果,强调昆虫化石的重要科学价值。河南自然博物馆馆长徐莉表示,朝阳化石发现影响全球科学界,其保护利用经验值得借鉴,希望未来加强与朝阳的交流。《热河生物群》科普传播平台负责人张向东介绍了平台在宣传朝阳化石及本次会议上的工作,表示未来将继续助力朝阳化石文化传播。北京一彩自然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兴春建议朝阳从化石数据资产转化、打造国际IP矩阵等方面拓展化石利用空间,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赵方臣表示,朝阳化石为生物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科学研究是化石保护核心,需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江大勇建议,朝阳要抓好自然遗产申报,打造国际品牌,同时做好化石研究与规范发掘。亿年瑰宝焕新光,朝阳化石更辉煌。此次研讨会为朝阳化石保护与利用工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形成了宝贵成果与共识。研讨会留下的不仅是一份份共识与建议,更点燃了朝阳推动化石保护事业再上新台阶的热情。我市将以研讨会为契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探索保护与开发并重、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协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沉睡亿万年的化石真正“活”起来,成为讲述中国故事、朝阳篇章的生动载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属于“亿年瑰宝”与“朝阳热土”的崭新篇章。本报记者 曹利国 孙志禹
2025-10-13
-
【科技日报】中国科学院标本馆科普工作协作组在青“科普进校园”
9月26日,中国科学院标本馆科普工作协作组在青海举行科普进校园活动。其间,10位专家在青海省会西宁市及祁连山腹地的海北州的中小学,开展20场科普讲座。9月26日,中国科学院标本馆科普工作协作组在青海举行科普进校园活动。其间,10位专家在青海省会西宁市及祁连山腹地的海北州的中小学,开展20场科普讲座。讲座内容以科学家精神、动植物识别、古生物探索及海洋知识等为主题,内容包括《李四光科学家精神宣讲》《等一朵花开——探索植物演化的奥秘》《蛇蛙寻踪——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等多个方面。讲座中,专家们将专业的学术研究,转化为一场场易于理解的趣味科普。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专家们耐心回应,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此次活动紧扣首个全国科普月,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科普专家的专业优势,进一步深化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弘扬科学家精神,让兼具科学素养与生态情怀的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标本馆科普工作协作组主办,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承办,西宁植物园协办。记者:张添福通讯员:马千茜责任编辑:王倩
2025-09-29
-
【西宁晚报】科普大咖进校园 趣味互动点燃科学梦
本报讯(记者 师晓琼)9月2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盛宴”在西宁市和海北州门源县的18所中小学校同步上演。由中国科学院标本馆科普工作协作组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及西宁植物园共同主办的科普进校园活动,将生动的科学知识送到了学生们的身边。
当日10时许,在城西区虎台小学,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茜老师正带领同学们“走进古生物的世界”。“恐龙化石怎么完整地运回来?你们是怎么发现化石的?”面对一连串的提问,李老师笑着一一解答。
在门源县珠固乡寄宿制小学,沈阳生态研究所的袁海生老师则用生动的图片和故事,带孩子们“漫游神秘的真菌王国”,让大家认识了身边那些“小伞”的奥秘。在三江源民族中学,陈孝政老师带来的“李四光科学家精神宣讲”,让同学们深受感动和鼓舞。
据介绍,此次科普进校园活动邀请了来自南京古生物所、古脊椎所、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10位专家,围绕“等一朵花开——探索植物演化的奥秘”“大熊猫的那些事儿”“深海探秘”“蛇蛙寻踪——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等多个主题,为西宁市和门源县的中小学生带来了20场精彩的科普报告。活动旨在通过专家讲座、互动体验等形式,向中小学生普及动植物识别、古生物、真菌及海洋等领域的知识,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同时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培养新时代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本报讯(记者 师晓琼)9月2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盛宴”在西宁市和海北州门源县的18所中小学校同步上演。由中国科学院标本馆科普工作协作组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及西宁植物园共同主办的科普进校园活动,将生动的科学知识送到了学生们的身边。当日10时许,在城西区虎台小学,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茜老师正带领同学们“走进古生物的世界”。“恐龙化石怎么完整地运回来?你们是怎么发现化石的?”面对一连串的提问,李老师笑着一一解答。在门源县珠固乡寄宿制小学,沈阳生态研究所的袁海生老师则用生动的图片和故事,带孩子们“漫游神秘的真菌王国”,让大家认识了身边那些“小伞”的奥秘。在三江源民族中学,陈孝政老师带来的“李四光科学家精神宣讲”,让同学们深受感动和鼓舞。据介绍,此次科普进校园活动邀请了来自南京古生物所、古脊椎所、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10位专家,围绕“等一朵花开——探索植物演化的奥秘”“大熊猫的那些事儿”“深海探秘”“蛇蛙寻踪——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等多个主题,为西宁市和门源县的中小学生带来了20场精彩的科普报告。活动旨在通过专家讲座、互动体验等形式,向中小学生普及动植物识别、古生物、真菌及海洋等领域的知识,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同时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培养新时代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025-09-29
-
【湟中融媒】“智志双扶,科普先行”中科院专家走进偏远地区小学开展科普讲座
9月26日,湟中区上五庄镇邦巴完全小学的会议室里,185名五六年级学生正专注地看着大屏幕,深海的幽蓝与蜻蜓的灵动在屏幕上先后呈现。这场以“智志双扶,科普先行”为主题的科普讲座,由上五庄镇北纳村驻村工作队积极对接,让中国科学院标本馆科普工作协作组的专家们,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窗户。9月26日,湟中区上五庄镇邦巴完全小学的会议室里,185名五六年级学生正专注地看着大屏幕,深海的幽蓝与蜻蜓的灵动在屏幕上先后呈现。这场以“智志双扶,科普先行”为主题的科普讲座,由上五庄镇北纳村驻村工作队积极对接,让中国科学院标本馆科普工作协作组的专家们,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窗户。此次活动精准聚焦乡村青少年科学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活动依托中国科学院专家的专业科普力量,让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跨越山海来到这所偏远学校。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馆长殷海生以《天空先行者-蜻蜓》为题,带孩子们走进熟悉又奇妙的蜻蜓世界,从演化历史到实际价值,让大家在身边常见的小虫身上读懂自然演化的神奇,发现寻常草木间藏着的科学浪漫,悄然唤醒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馆长王永强带来的《深海探秘》则用丰富的图文展示,将深海生态的奇妙与人类探索的成果娓娓道来,每一页画面里都蕴藏着人类对深海的执着追寻。这些内容不仅让孩子们知晓深海的奥秘,更帮他们推开了望向远方的窗户,借深海探索的故事传递“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科学精神,让未知的壮阔与执着的探索,成为照亮成长的光。“科普进校园,就是想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王永强说,“我们所研究的领域可能大家不熟悉。但是通过我们的简短的介绍,对某些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专家的讲解没有晦涩术语,更多是结合实例的生动分享,还不时与学生互动问答,让原本严肃的科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而言,这场讲座带来了全新的认知。五年级学生妥佳倩开心地说:“以前总觉得科学离我们很远,今天才发现,它就在身边。以后我要多观察,去发现身边的科学奥秘。”从身边的蜻蜓到遥远的深海,孩子们既触摸到了自然的细腻,也望见了世界的辽阔,更体会到“学会观察”的科学精神。上五庄镇北纳村驻村第一书记柴有兰表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能邀请到中科院专家来校,不仅是给孩子们送上一场科普盛宴,更希望以此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探索更有效的教育帮扶模式。”
2025-09-29
-
【现代快报】4.36亿年前海洋生物如何保持“社交距离”?珍贵化石还原其生存状态
人际交往中维持心理安全边界被称为“社交距离”,你是否想过,在数亿年前的海洋中,一群看似无法移动的生物,竟然也懂得保持社交距离?近日,我国科学家对距今约4.36亿年前的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巧妙利用身体上的微小结构——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形成井然有序的生存格局。成果于2025年7月21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人际交往中维持心理安全边界被称为“社交距离”,你是否想过,在数亿年前的海洋中,一群看似无法移动的生物,竟然也懂得保持社交距离?近日,我国科学家对距今约4.36亿年前的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巧妙利用身体上的微小结构——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形成井然有序的生存格局。成果于2025年7月21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多种技术清晰还原遮隐核螺贝刚毛局部放大结构比发丝更细的刚毛结构,被化石完美保存腕足动物是古生代海洋中的优势类群,本次研究聚焦的是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遮隐核螺贝”,化石发现于贵州桐梓、仁怀地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冰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戎嘉余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原位埋藏的化石标本完整保留了它们生命最后时刻的真实状态,为科学家打开了一扇观察远古生物群落的珍贵窗口。遮隐核螺贝的基于化石标本复原的单个个体及其边缘的刚毛(A),及居群生活状态的生态复原图(B)刚毛是其外套膜边缘生长的细长、柔韧的毛状结构,在化石中极难保存。人的头发直径大约是70微米,而本次研究的遮隐核螺贝外套膜边缘刚毛,直径大约是20微米。化石经历了数亿年的漫长埋藏,刚毛结构是如何保存下来的,研究人员又是如何辨认这样的细微结构?研究人员综合运用了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光谱和显微CT等多种现代分析技术,不仅清晰重构了刚毛的精细形态,还证实了其中一种独特的保存机制:即刚毛先是在缺氧环境下迅速黄铁矿化,继而在弱酸性条件中被钙质外壳包覆,阻止压实与氧化,因而即便黄铁矿后期转为氧化铁,化石仍能完整保留刚毛的微观形态。保持距离,遮隐核螺贝才能“愉快干饭”在确证了这些精微结构后,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整个居群的布局,这些腕足动物的分布并非随机杂乱,而是呈现出一种统计学上显著的、类似棋盘的非随机、均匀分布模式。这种“棋盘状”布局暗示着个体之间存在一种间距调节机制。这种精准的“排兵布阵”是如何实现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发现,化石居群中个体之间的平均距离与它们保存完好的刚毛长度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定量关系,这个间距大约是刚毛长度的1.5—2倍。这种在看似固着不动的生物中发生的位置微调并非没有先例,例如现代藤壶在固着后仍能进行极其缓慢的迁移以优化生存空间。遮隐核螺贝保存于矿化层下的刚毛形态研究推测,遮隐核螺贝虽然具有光滑的盘状外壳和无肉茎的特征,但可能具备毫米级缓慢滑动的能力。它们可能凭借自身极其微弱的活动能力,或是借助微弱水流等外力实现极为缓慢的移动。当个体间距过近,其伸展的刚毛便会与邻居接触,这种持续的物理接触,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最终促使整个居群达到一个互不干扰、空间利用最优化的稳定构型。这对于滤食性生物至关重要,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彼此的摄食水流相互干扰。此项研究首次将一种精微的解剖学结构(刚毛)与统计学上显著的居群空间格局直接联系起来,为“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塑造居群结构”这一古生态学核心问题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证据。这表明,远古居群的形成并不仅仅受制于被动的环境因素或幼虫的随机固着,生物个体间由其形态结构引起的相互作用,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人类对古生代海洋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理解,也凸显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特征在生命演化长河中可能产生的重要生态影响。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是钟寅(图源 南古所提供)编辑:陈海静校对:张静超
2025-07-22
-
【科学网】“微不足道”的刚毛与4.36亿年前的“社交距离”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下称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黄冰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戎嘉余,针对在中国贵州桐梓、仁怀地区发现的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了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巧妙利用身体上的微小结构——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形成井然有序的生存格局。在人类社会中,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不仅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也是优化公共空间、减少摩擦的准则。但在数亿年前的古老海洋中,一群看似无法移动的生物,竟然也懂得利用自身的“装备”来主动维持个体间的距离?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下称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黄冰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戎嘉余,针对在中国贵州桐梓、仁怀地区发现的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了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巧妙利用身体上的微小结构——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形成井然有序的生存格局。关于远古生物如何通过自身结构调控个体间距,该研究也为这一古生态学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相关成果7月22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腕足动物是古生代海洋中的优势类群,本次研究聚焦的是一种名为遮隐核螺贝(Nucleospira calypta)的无窗贝类腕足动物。该研究中原位埋藏的化石标本完整保留了它们生命最后时刻的真实状态,为科学家打开了一扇观察远古生物群落的珍贵窗口。刚毛是其外套膜边缘生长的细长、柔韧的毛状结构,在化石中极难保存,尤其是在寒武纪之后的漫长地质历史中更是凤毛麟角。此次研究标本还罕见地保存了腕足动物外套膜边缘的刚毛结构。研究人员综合运用了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光谱和显微CT等多种现代分析技术,不仅清晰重构了这些直径约20微米的刚毛的精细形态,还证实了其中一种独特的保存机制:即刚毛先是在缺氧环境下迅速黄铁矿化,继而在弱酸性条件中被钙质外壳包覆,阻止压实与氧化,因而即便黄铁矿后期转为氧化铁仍能完整保留其微观形态。在确证了这些精微结构后,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整个居群的布局。通过运用最近邻分析和泰森多边形等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他们发现这些腕足动物的分布并非随机杂乱,而是呈现出一种统计学上显著的、类似棋盘的非随机、均匀分布模式。这种“棋盘状”布局暗示着个体之间存在一种间距调节机制。那么,这精准的“排兵布阵”是如何实现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发现,化石居群中个体之间的平均距离与它们保存完好的刚毛长度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定量关系,这个间距大约是刚毛长度的1.5~2倍。在看似固着不动的生物中发生的位置微调,并非没有先例,例如现代藤壶在固着后,仍能进行极其缓慢的迁移以优化生存空间。因而研究人员推测,遮隐核螺贝光滑的盘状外壳和无肉茎的特征,使其具备了在外力(如微弱水流)或自身极其微弱的活动下发生毫米级缓慢滑动的可能。当个体间距过近,其伸展的刚毛便会与邻居接触,这种持续的物理接触,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最终促使整个居群达到一个互不干扰、空间利用最优化的稳定构型。这对于滤食性生物至关重要,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彼此的摄食水流相互干扰。此项研究首次将精微的解剖学结构刚毛,与统计学上显著的居群空间格局直接联系起来,为“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塑造居群结构”这一古生态学核心问题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证据。它表明,远古居群的形成并不仅仅受制于被动的环境因素或幼虫的随机固着,生物个体间由其形态结构引起的相互作用同样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研究人员对古生代海洋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理解,也凸显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特征,在生命演化长河中可能产生的重要生态影响。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2509354122.遮隐核螺贝的基于化石标本复原的单个个体及其边缘的刚毛(A),及居群生活状态的生态复原图(B)。课题组供图
2025-07-22
-
【新京报】4亿年前海洋底栖生物如何保持精准“社交距离”?化石给出答案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记者7月22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巧妙利用身体上的微小结构——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形成井然有序的生存格局。相关成果于2025年7月21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新京报讯(记者张璐)记者7月22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对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巧妙利用身体上的微小结构——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形成井然有序的生存格局。相关成果于2025年7月21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人类社会中,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不仅能有效控制疾病传播,也能优化公共空间、减少摩擦。在数亿年前的古老海洋中,一群看似无法移动的生物,也懂得利用自身的“装备”来主动维持个体间的距离。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冰介绍,腕足动物是古生代海洋中的优势类群,本次研究聚焦的是一种名为Nucleospira calypta(遮隐核螺贝)的无窗贝类腕足动物。该研究中原位埋藏的化石标本完整保留了它们生命最后时刻的真实状态,为科学家打开了一扇观察远古生物群落的珍贵窗口。刚毛是腕足动物外套膜边缘生长的细长、柔韧的毛状结构,在化石中极难保存,尤其是在寒武纪之后的漫长地质历史中更是凤毛麟角。此次研究标本罕见地保存了腕足动物外套膜边缘的刚毛结构。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腕足动物的分布并非随机杂乱,而是呈现出一种统计学上显著的、类似棋盘的布局,暗示着个体之间存在一种间距调节机制。这种精准的“排兵布阵”是如何实现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发现,化石居群中个体之间的平均距离与它们保存完好的刚毛长度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定量关系,这个间距大约是刚毛长度的1.5—2倍。基于化石标本复原的Nucleospira calypta单个个体及其边缘的刚毛(A),及居群生活状态的生态复原图(B)。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这种在看似固着不动的生物中发生的位置微调并非没有先例,例如现代藤壶在固着后仍能进行极其缓慢的迁移以优化生存空间。研究推测,遮隐核螺贝光滑的盘状外壳和无肉茎的特征,使其具备了在外力(如微弱水流)或自身极其微弱的活动下发生毫米级缓慢滑动的可能。当个体间距过近,其伸展的刚毛便会与邻居接触,这种持续的物理接触,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最终促使整个居群达到一个互不干扰、空间利用最优化的稳定构型。这对于滤食性生物至关重要,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彼此的摄食水流相互干扰。编辑 张磊校对 柳宝庆
2025-07-22
-
【南京日报】南古所科学家在全球首次发现 4.36亿年前的海洋生物也懂“社交距离”
本报讯(记者 张安琪) 你喜欢热闹的抱团取暖,还是自在的独居生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古所”)科研人员发现,除了人类,在数亿年前的古老海洋中,一群看似无法移动的生物,竟也懂得利用自身“装备”来主动维持个体间的距离。相关研究成果于2025年7月21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该早期腕足动物的基于化石标本复原的单个个体及其边缘的刚毛(A),及居群生活状态的生态复原图(B)。 受访者供图本报讯(记者 张安琪) 你喜欢热闹的抱团取暖,还是自在的独居生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古所”)科研人员发现,除了人类,在数亿年前的古老海洋中,一群看似无法移动的生物,竟也懂得利用自身“装备”来主动维持个体间的距离。相关研究成果于2025年7月21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它们是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生活在我国贵州桐梓、仁怀地区。南古所研究员黄冰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古所研究员戎嘉余对其化石居群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在全球首次发现,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巧妙利用身体上的微小结构——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形成井然有序的生存格局。研究也为“远古生物如何通过自身结构调控个体间距”这一古生态学问题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证据。 刚毛是腕足动物外套膜边缘生长的细长、柔韧的毛状结构,在化石中极难保存,尤其是在寒武纪之后的漫长地质历史中更是凤毛麟角。此次研究标本却罕见地保存了腕足动物外套膜边缘的刚毛结构。 “这些刚毛结构直径只有20微米,之所以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先在缺氧环境下迅速黄铁矿化,后又在弱酸性条件中被钙质外壳包覆,阻止了压实与氧化。我们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分析技术,清晰重构了刚毛的精细形态并对整个居群的布局进行了分析。”黄冰介绍,他们发现这些腕足动物的分布并不是随机的,而是一种“棋盘状”布局,个体之间间距很均匀——个体间的平均距离都刚好约是刚毛长度的1.5—2倍。 这种明确的定量关系,指向个体之间是用刚毛来调节间距的。而这种在看似固着不动的生物中发生的位置微调机制,在现代藤壶中仍可以看到。研究团队据此推测,该早期腕足动物光滑的盘状外壳和无肉茎的特征,使其具备了在外力(如微弱水流)或自身极其微弱的活动下发生毫米级缓慢滑动的可能。当个体间距过近,其伸展的刚毛便会与邻居接触,促使彼此调整距离,最终使整个居群达到一个互不干扰、空间利用最优化的稳定构型。 “这对于滤食性生物至关重要,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彼此的摄食水流相互干扰。”黄冰表示。 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的支持。
2025-07-22
-
【央视新闻】4.36亿年前的海洋生物如何精准调控“社交距离”?科学家有新发现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冰研究员与戎嘉余研究员针对在中国贵州桐梓、仁怀地区发现的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了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巧妙利用身体上的微小结构——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形成井然有序的生存格局;研究也为“远古生物如何通过自身结构调控个体间距”这一古生态学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该研究成果于2025年7月21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在人类社会中,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是优化公共空间、减少摩擦的准则。但你是否想过,在数亿年前的古老海洋中,一群看似无法移动的生物,竟然也懂得利用自身的“装备”来主动维持个体间的距离?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冰研究员与戎嘉余研究员针对在中国贵州桐梓、仁怀地区发现的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了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巧妙利用身体上的微小结构——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形成井然有序的生存格局;研究也为“远古生物如何通过自身结构调控个体间距”这一古生态学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该研究成果于2025年7月21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腕足动物遮隐核螺贝(Nucleospira calypta)及其由氧化铁保存的刚毛,腹壳内模及局部放大示刚毛(A-D),及其扫描电镜(SEM)与能谱(EDS)分析(E-H)。腕足动物是古生代海洋中的优势类群,本次研究聚焦的是一种名为遮隐核螺贝(Nucleospira calypta)的无窗贝类腕足动物。该研究中原位埋藏的化石标本完整保留了它们生命最后时刻的真实状态,为科学家打开了一扇观察远古生物群落的珍贵窗口。△遮隐核螺贝(Nucleospira calypta)保存于矿化层下的刚毛形态(A-F),及其显微结构(F-H)与Mircro-CT三维重建(I-K)。刚毛是其外套膜边缘生长的细长、柔韧的毛状结构,在化石中极难保存,尤其是在寒武纪之后的漫长地质历史中更是凤毛麟角。此次研究标本还罕见地保存了腕足动物外套膜边缘的刚毛结构。研究人员综合运用了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光谱等多种现代分析技术,不仅清晰重构了这些直径约20微米的刚毛的精细形态,还证实了其中一种独特的保存机制:即刚毛先是在缺氧环境下迅速黄铁矿化,继而在弱酸性条件中被钙质外壳包覆,阻止压实与氧化,因而即便黄铁矿后期转为氧化铁仍能完整保留其微观形态。△ 遮隐核螺贝(Nucleospira calypta)的基于化石标本复原的单个个体及其边缘的刚毛(A),及居群生活状态的生态复原图(B)。在确证了这些精微结构后,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整个居群的布局。通过分析,他们发现这些腕足动物的分布并非随机杂乱,而是呈现出一种统计学上显著的、类似棋盘的非随机、均匀分布模式。这种“棋盘状”布局暗示着个体之间存在一种机制。这种精准的间距调节是如何实现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发现,化石居群中个体之间的平均距离与它们保存完好的刚毛长度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定量关系,这个间距大约是刚毛长度的1.5—2倍。这种在看似固着不动的生物中发生的位置微调并非没有先例,例如现代藤壶在固着后仍能进行极其缓慢的迁移以优化生存空间。因而研究推测,遮隐核螺贝光滑的盘状外壳和无肉茎的特征,使其具备了在外力(如微弱水流)或自身极其微弱的活动下发生毫米级缓慢滑动的可能。当个体间距过近,其伸展的刚毛便会与邻居接触,这种持续的物理接触,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最终促使整个居群达到一个互不干扰、空间利用最优化的稳定构型。这对于滤食性生物至关重要,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彼此的摄食水流相互干扰。此项研究首次将一种精微的解剖学结构(刚毛)与一个统计学上显著的居群空间格局直接联系起来,为“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塑造居群结构”这一古生态学核心问题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证据。它表明,远古居群的形成并不仅仅受制于被动的环境因素或幼虫的随机固着,生物个体间由其形态结构引起的相互作用同样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古生代海洋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理解,也凸显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特征在生命演化长河中可能产生的重要生态影响。(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2025-07-22
-
【央视新闻】这份来自1.8亿年前的关键证据 揭示了远古气候变化奥秘
太阳系行星运动的稳定性问题一直困扰着天文学家。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联合国际团队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取得重大突破,通过研究1.8亿年前的湖泊沉积记录,首次揭示了太阳系混沌行为影响地球气候的关键证据。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远古气候变化的奥秘,更为理解当代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相关成果北京时间7月1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科研人员在准噶尔盆地郝家沟剖面三工河组工作研究团队通过高分辨率的天文旋回地层学、沉积学等多学科研究,在准噶尔盆地三工河组地层中发现了令人振奋的证据。他们首次将著名的Jenkyns全球变暖事件(约1.8亿年前)与火星-地球轨道周期变化联系起来。研究发现,现今火星与地球的引力共振周期约为240万年,但在1.8亿年前的早侏罗世,该周期缩短至160万年。这种周期性变化通过调控地表日照量,直接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准噶尔盆地气候干旱炎热,大量耐旱孢粉化石的发现表明,超级火山喷发可能放大了轨道周期对气候的影响。与深海记录相比,准噶尔盆地的浅水沉积展现出了独特的科学价值。研究显示,这些浅水沉积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碳循环的本质特征,为研究古气候提供了新的窗口。总体来看,这项科学研究深化了科学家们对太阳系混沌行为的认识,也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202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