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聚朝阳,化石研讨启新章。10月12日,2025化石保护研讨会在我市盛大启幕。此次为期2天的研讨会主题为“讲好中国化石保护故事,促进朝阳化石科学利用”,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业界同仁聚焦化石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及产业融合发展等核心议题,用智慧与热忱为推动化石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会场门前,一方特殊的“展台”成了研讨会开幕前的焦点——由民间收藏者捐赠的众多化石藏品静静陈列,细腻的纹路里藏着亿万年前的生命印记。众多嘉宾刚踏入会场便被吸引,或俯身观察化石上的脉络纹理,或举着手机记录细节,不时与身边同行低声交流,对话远古时空,阐述各自心得。
会议现场,思想的火花更是热烈绽放。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朝阳化石的独特价值、保护现状与未来发展,敞开心扉、各抒己见。部分嘉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展望。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表示,朝阳化石资源在世界地位独特,带羽毛恐龙和早期被子植物化石发现意义重大,能助力了解中生代生态系统,丰富大家对地球环境演化相关知识的认知。他认为本次会议可推动化石资源在科学教育、科普及文旅产业建设中的应用,契合文旅产业升级趋势。
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王军表示,古生物化石研究让朝阳的山山水水有了生命演化故事,助力建设地质公园,提升朝阳国际地位。同时,朝阳在化石保护、开发利用探索上起步早,为国家相关法规出台提供了参考,其经验能赋能绿色转型和经济建设。
常州恐龙园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胥君的话语中满是合作的期待:“朝阳有得天独厚的化石资源,我们常州没有化石,却凭着创意打造出了‘恐龙之城’。如果两地能携手,希望两地在政府和企业层面深化合作,在化石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形成更深入、更紧密的合作机制,将科研成果科普转化、科技手段运用、文旅融合等方面的经验互相借鉴交流,实现化石资源效益最大化,构建可持续发展循环。”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贾跃明看着会场里满座的嘉宾,语气中满是欣慰:“全国这么多省区市、这么多单位的代表专程赶来,足以说明朝阳古生物化石的巨大吸引力。朝阳作为热河生物群的集中富集区,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有很大影响力。近年来,朝阳在化石资源管理、保护、执法及合理开发利用上的举措非常到位,期待朝阳未来在化石保护、研究、科普与文旅深度融合方面有更大作为。”
此外,多位嘉宾也纷纷建言献策。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丽霞建议,朝阳在加强保护和科研基础上做好“十五五”规划,积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任东分享了团队在朝阳昆虫化石研究的成果,强调昆虫化石的重要科学价值。河南自然博物馆馆长徐莉表示,朝阳化石发现影响全球科学界,其保护利用经验值得借鉴,希望未来加强与朝阳的交流。《热河生物群》科普传播平台负责人张向东介绍了平台在宣传朝阳化石及本次会议上的工作,表示未来将继续助力朝阳化石文化传播。北京一彩自然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兴春建议朝阳从化石数据资产转化、打造国际IP矩阵等方面拓展化石利用空间,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赵方臣表示,朝阳化石为生物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科学研究是化石保护核心,需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江大勇建议,朝阳要抓好自然遗产申报,打造国际品牌,同时做好化石研究与规范发掘。
亿年瑰宝焕新光,朝阳化石更辉煌。此次研讨会为朝阳化石保护与利用工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形成了宝贵成果与共识。研讨会留下的不仅是一份份共识与建议,更点燃了朝阳推动化石保护事业再上新台阶的热情。我市将以研讨会为契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探索保护与开发并重、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协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沉睡亿万年的化石真正“活”起来,成为讲述中国故事、朝阳篇章的生动载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属于“亿年瑰宝”与“朝阳热土”的崭新篇章。
本报记者 曹利国 孙志禹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