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24年8月,“植物庞贝城”入选第二批全球100个地质遗产地以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地质遗迹委员会一直关注且重视其保护工作。近日,IUGS地质遗迹委员会(ICG)执委会副主席张建平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王军、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总工程师王博峰等专家陪同下,一同赴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考察“植物庞贝城”——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并进行专题研讨,对其研究保护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和具体建议。
考察期间,专家团队深入“植物庞贝城”遗址——乌达煤田南北区域及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在遗址现场,专家们仔细查看了原位保存的化石标本和即将实施永久保护的化石,详细了解化石采集与保护现状。位于海勃湾区的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博物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化石展品,系统展示了“植物庞贝城”——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这一独特地质遗产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在随后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与地方政府围绕化石保护区的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展开深入讨论,包含化石保护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发掘展示工作的推进、化石资源管理、科普宣传等等远期和近期方案,并重点研讨了如何迎接IUGS及相关组织领域专家的考察等关键议题。
乌海市自然资源局局长张立明介绍了当地对“植物庞贝城”相关工作的保护与展陈情况,并表示当地高度重视该项目建设,已成立专班并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力争在2026年6月底之前准备到位,迎接IUGS领导及专家考察等,为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奠定基础。
王军在发言中指出,“植物庞贝城”的保护与展陈工作不仅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更关乎国家荣誉的彰显。自“植物庞贝城”入选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后,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IUGS地质遗迹委员会及其多个学科协会,如国际古植物协会与亚洲古生物协会的领导和专家,均表示希望尽快实地考察“植物庞贝城”,亲眼目睹远古成煤沼泽森林的群落景观以及全球罕见的完整植物化石保存状况。此外,拟于2027年在中国举办的国际奥陶系大会组委会也已提出考察该遗址的意向。当前,应以2026年6月底在我国苏州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地层学大会为契机,积极推进遗产地局部区域的研究与展陈工作,初步呈现这一全球科研宝库的价值,系统讲述地球生命演化的壮阔历程,迎接国内外相关领导与专家的考察指导。长远来看,需严格遵循IUGS对地质遗产地在保育、保护与可达性等方面的建设要求,对“植物庞贝城”进行全面研究、科学保护与有效展示。这片世界级化石资源不仅是探索地球演化历史的关键实证,也是乌海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独特优势。王军建议,通过科研、教育和文旅的深度融合,将“植物庞贝城”打造为乌海走向世界的新名片,使其成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高地与文化窗口。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处长石雪娜指出,当地在保护过程中,企业要严格执行“边生产、边报告”机制,不仅要注意人为破坏,还要考虑自然退化的双重威胁,提高保护的系统性。保护方案也应基于科学论证,引入科研团队通力协作,确保其专业性与可持续性。
张建平指出,“植物庞贝城”是目前唯一一个关于古植物的世界地质遗产地,IUGS地质遗迹委员会尤为重视。他建议当地借鉴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克什克腾、阿拉善沙漠等三个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经验,并参考法英等国经验以及地科联相关标准,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保护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科普功能,增加相关内容的英文解释并提升其科普性;通过增强互动体验吸引青少年参与,让这一珍贵的地质遗产成为传播地球科学知识的重要平台。IUGS会将“植物庞贝城”作为重要案例进行跟踪研究,希望团队针对化石遗址开展保育、研究和探索,未来在国际平台推介其保护经验。鉴于该资源的全球唯一性,随着更多的机构和专家、化石爱好者认识和参与,“植物庞贝城”的影响力必将继续深入、延展。最后,他还特别建议乌海市委市政府尽早确立“植物庞贝城”的保护开发利用规划方案并统筹安排,制定好制度方案框架,由各方协同推进;处理好生产、保护和研究的关系,研究先行,探索生产、保护与研究有机统一的科学发展机制。
此次国际地科联对植物庞贝城的考察,标志着“植物庞贝城”研究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随着国际地科联与乌海当地政府的深入合作,“植物庞贝城”将为推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现场考察植物庞贝城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