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你能想象吗?5.5亿年前,地球上就有一群小小的‘挖掘工’在海底开展‘三维工程’了!”指着湖北宜昌石板滩生物群的化石标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哲的话语里满是兴奋。近日,他与团队博士生刘雅榕在这片古老地层中取得重大发现——全球迄今最古老的复杂三维动物潜穴系统,这些保存在岩石中的“生命痕迹”,将动物改造海底环境的时间提早了近1000万年,为解开埃迪卡拉纪到寒武纪的生态鸿沟谜题提供了关键线索,相关成果已于10月30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进展》上。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5亿多年前的地球生命是“静默”的,埃迪卡拉纪的海洋中,大多是固着在海底的叶状体、圆盘状生物,像一片安静的“远古花园”;可到了5.39亿年前的寒武纪,几乎所有现代动物门类突然“扎堆”出现,上演了震惊世界的“寒武纪大爆发”。“这两个时代的生态差异太大了,就像隔着一条深深的鸿沟,”刘雅榕解释道,“我们一直好奇,生命是怎么从‘躺平’的静默状态,突然进入‘爆发式’演化的?那些复杂的动物行为,难道是凭空出现的?”
而三峡地区的石板滩生物群,恰好成了跨越这条鸿沟的“时间胶囊”。这片生活在5.5亿到5.43亿年前的生物群,既保存着埃迪卡拉纪生物的痕迹,又留下了向寒武纪过渡的关键线索。“在这里,我们不仅找到过能‘行走’的夷陵虫、填补海绵演化空缺的螺旋网格海绵,更惊喜的是发现了一套复杂的‘地下建筑’三维潜穴化石。”陈哲笑着说,这些化石可不是简单的“脚印”,而是动物主动向海底沉积物深处开拓的“立体空间”。
团队在石板滩发现的潜穴里,有像“之”字形矿道的Treptichnus(锯形迹)——其中新发现的Treptichnus streptosus(新遗迹化石种),穴壁上有规则的倾斜脊状结构,宽约一厘米,还带着短侧枝。“这说明造迹生物能有节奏地推进、探测,需要发达的神经和肌肉控制,”刘雅榕指着化石细节介绍,“还有像‘复合公寓’的Lamonte(多山迹),把水平隧道、垂直通道和表面爬迹连在一起,就像动物在同一个地方又走又吃又休息,记录了多种复杂行为;更有一端膨大、一端狭窄的蝌蚪状潜穴,膨大端能切穿微生物席,看起来就像动物‘挖一勺’觅食的高效策略。”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挖掘行为”,在5.5亿年前的海底掀起了一场“生态革命”。“当时的海底覆盖着坚韧的微生物席,那是埃迪卡拉纪生物的‘家园’和‘食物来源’,”陈哲语气变得严肃,“可这些‘挖掘工’的活动,给了旧生态系统三重打击,先是破坏微生物席的稳定性,拆了埃迪卡拉生物的‘地基’;再通过挖掘改变海底的水化学和氧循环,打乱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最后还和固着的埃迪卡拉生物争夺空间和资源。”团队观察到,在石板滩地层中,潜穴少的地方埃迪卡拉生物很繁盛,潜穴密集的层位里,埃迪卡拉化石却变得稀少,“这种‘此消彼长’,说明这些‘生态工程师’很可能是5.5亿年前第一次埃迪卡拉生物灭绝的推手之一”。
更重要的是,这场“地下革命”为寒武纪大爆发埋下了伏笔。“动物从二维表面活动转向三维潜穴,不仅自己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还把坚硬的微生物席海底,变成了松软的‘混合底质’,”刘雅榕补充道,“这种改变创造了新的生态位,为后来寒武纪那些需要藏匿、觅食的动物铺平了道路。”在她看来,这次发现最关键的意义在于,证明了寒武纪大爆发不是“凭空出现”的。“早在5.5亿年前,动物就已经具备改造环境的复杂能力,正是这些前期的行为创新,一步步铺垫出了后来的生命爆发。”
如今,石板滩生物群已被确认是研究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生态巨变的重要窗口。“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深入研究,希望能更清晰地还原这场生态转型的细节,”陈哲望着实验室里的化石标本,眼中满是期待,“这些5亿多年前的‘生命日志’,还藏着更多关于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秘密,等着我们去解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宣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