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古生物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于1月16日上午在南京九华饭店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学术委员会主任周忠和院士,副主任郭正堂院士(线上),副主任金之钧院士(线上),委员戎嘉余院士、王成善院士(线上)、彭平安院士、沈树忠院士、朱敏院士、童金南、金建华、刘建波、詹仁斌、袁训来、王怿。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副所长王军,实验室副主任以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任人等列席会议。会议由周忠和主持。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首先代表依托单位致辞,对到会的各位委员表示欢迎和感谢,希望各位专家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建设的重要转折期提出宝贵的建议意见,为实验室未来发展把脉护航。随后,实验室主任袁训来作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方案以及2019-2021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方面,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国家重点实验室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为实验室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高屋建瓴地指出了实验室研究方向的调整思路,进一步明确了主攻目标。在此基础上,专家们点出了实验室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切入点,角度新颖,见解独到,引人深思。此外,与会专家还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科学普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开诚布公地交流了意见。
最后,詹仁斌总结发言,再次衷心感谢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这些意见建议对实验室以及研究所未来发展都具有极其深远的价值,给处于建设发展重要转折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厘清了思路、增强了信心。接下来研究所和实验室将组织一系列的专题研讨,针对各位专家的意见逐一整改落实,并继续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做好国内外合作。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2021年度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
1月19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围绕“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和发展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坚定历史自信,践行时代使命,厚植为民情怀,勇于担当作为,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主题,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2021年度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所领导班子成员詹仁斌、杨涛、王军、张建成参加会议。院党史学习教育第十七指导组组长严寿宁、成员张一生到会指导。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主持。
会前,所党委认真制定会议方案,以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学习,不断深化认识、统一思想,为开好民主生活会打牢思想基础。通过向各党支部发送征集意见通知、组织座谈会、走访调研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班子成员之间进行谈心谈话,班子成员和分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所在及分工联系支部委员和党员代表进行谈心谈话,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打好基础。党委书记主持起草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材料,班子成员撰写个人发言提纲,党委书记逐一进行审核把关,为开好民主生活会做足准备。
会上,杨涛通报上年度民主生活会整改落实情况和本次民主生活会意见建议征集情况,并代表领导班子按照“五个带头”的要求深入查摆存在问题,深刻剖析问题根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随后,班子成员紧密结合研究所工作实际和本人分管领域工作等,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逐一开展个人对照检查。班子成员之间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开诚布公指出差距不足,提出整改措施,达到了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
严寿宁对会议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会前准备工作比较扎实,查摆问题比较准确,开展批评严肃认真,整改措施具体可行,此次民主生活会开出了高质量,取得了好效果。严寿宁对下步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二是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三是进一步抓实抓好整改落实。
最后,杨涛代表所领导班子作总结表态发言,指出将认真梳理会上查摆出来的问题和相互间的批评意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站位,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委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上以更扎实的工作为研究所创新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
酒泉盆地陆相地层记录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
以往对OAE 1b事件的研究主要基于特提斯西域的海相沉积物,而对于欧亚大陆的研究极少,这限制了我们深入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OAE 1b的响应。
白垩纪古海洋发生过多期次大洋缺氧事件(Oceanic Anoxic Events, OAEs),以有机碳富集、地球化学指标异常和化石组合变化为特征,包括OAE 1、OAE 2和OAE 3三个事件。发生于阿普特期-阿尔布期(Aptian-Albian)的OAE 1可以进一步划分为OAE 1a、1b、1c和1d四个子事件。其中,OAE 1b(约114.5–110.5 Ma)记录于四期黑色页岩层(由下到上称作Jacob、Kilian、Paquier和Leenhardt)中,均以有机碳同位素负偏移和总有机碳含量增高为特征,形成机制假说有大火成岩省爆发、海水分层和海平面变化等。
以往对OAE 1b事件的研究主要基于特提斯西域的海相沉积物,而对于欧亚大陆的研究极少,这限制了我们深入了解陆地生态系统对OAE 1b的响应。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赵向东在郑大燃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的指导下,在酒泉盆地旱峡沟剖面下沟组与中沟组中首次发现了OAE 1b事件的记录。研究结果为重建酒泉盆地这一时期湖水中碳循环和汞循环提供了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期发表于国际地学类学术出版物《伦敦地质学会特刊》(GSL Special Publications)上。
研究综合分析了盆地湖相沉积物的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总有机碳含量(TOC)、总汞(Hg)含量以及Hg/TOC等特征,发现旱峡沟剖面中沟组下部记录了三次明显的碳同位素负偏移。结合中沟组底部的同位素年龄(112.4 ± 0.3 Ma),该剖面的三次负偏移可与同时期意大利Umbria–Marche盆地、法国Vocontian盆地及墨西哥Santa Rosa Canyon剖面的碳同位素曲线相对比。因此,旱峡沟剖面三次碳同位素负偏移分别代表OAE 1b的Kilian、Paquier和Leenhardt三次子事件,但不排除Leenhardt子事件发生于该剖面更上部层位的可能性。
旱峡沟剖面同样记录了五次汞富集区间(Hg/TOC值大于50 ppb/%),并可与意大利Umbria–Marche盆地Poggio le Guaine剖面的汞富集区间相对比,表明这两个剖面中的汞可能为同源,为南凯尔盖朗高原大火成岩省(Southern Kerguelen Plateau;约119.0 – 109.2 Ma)可能为OAE 1b触发原因这一假说提供了证据。此外,Hg/TOC在海、陆相地层中出现的多次峰值,也指示南凯尔盖朗高原大火成岩省的多幕式喷发。
在本研究中,上述三次有机碳同位素负偏移与五次汞异常区间并无耦合关系。这种非耦合关系可能是由于另一个未知的、与汞排放没有直接关系的轻碳储库在火山活动后被激活,进一步导致碳循环的扰动造成的。
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科技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论文信息:Zhao, X.D., Zheng, D.R., Wang, H., Fang, Y.N., Xue, N.H. & Zhang, H.C. (2021). Carbon cycle perturbation and mercury anomalies in terrestrial Oceanic Anoxic Event 1b from Jiuquan Basin, NW China. GSL Special Publications. http://dx.doi.org/10.1144/SP521-2021-149.
图1:酒泉盆地旱峡沟剖面研究层位露头照片
图2:酒泉盆地旱峡沟剖面地球化学综合曲线
图3:OAE 1b事件在酒泉盆地和海相沉积地层的对比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2022年科普宣传工作研讨会
1月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召开了2022年科普宣传工作研讨会。来自新华社、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南京大学等的十余位媒体和出版界专家受邀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出席会议。会议由张建成主持。
会上,詹仁斌首先对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南京古生物所科普宣传工作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南京古生物所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论述要求,将科学传播工作列入研究所三大中心工作之一,在包括媒体和出版等各界的支持下,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希望通过专题研讨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在当前快速变化的时代发展进程中,能够不断有新举措、新手段、新方法,进一步做好科学传播工作。
会上,南京古生物所相关部门分别介绍了研究所2021年科普宣传工作主要进展和2022年科普宣传工作的想法和规划。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自2021年元旦开始向公众免费开放,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全年接待参观超过19.3万人次;年内主办“第九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等十余场大型科普活动,编写出版17部科普图书,13次登上微博热搜总阅读量10亿+;获评包括6项全国性荣誉在内的众多荣誉奖励。2022年,研究所将重点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十四五”规划实施取得成果、博物馆系列主题科普、科研科考探访、自媒体与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开展科普宣传。江苏凤凰科技出版社陈卫春副总编随后也向与会人员简要介绍了凤凰-南古联合科学传播中心的工作情况和下一步设想。
与会专家在听取了相关报告后,高度赞扬了南京古生物所科普宣传工作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重要进展。结合各自媒体特点和科普宣传工作经验,大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研究所科普宣传工作积极发言,提出了很多中肯实用的意见和建议。
詹仁斌在认真记录了各位专家的意见后总结发言。他表示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非常宝贵,总结下来即是“创新”、“通俗”、“体系”和“参与”,为研究所2022年及今后的科学传播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有很具体的指导作用。他强调,研究所有丰富的科普宣传资源,一要不断提高站位、开拓思路,准确把握科普宣传工作的“变”与“不变”。要在“融”字上下功夫,让媒体大众能参与到科学现场,让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和背后故事能够走进媒体大众中去。要持续加强平台建设,争取各方资源支持,积极推动融媒体平台建设、科普品牌建设和科学传播团队建设。
-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陆地生态系统古环境研究取得新进展
三叠纪末大灭绝之后,气候变暖、海洋缺氧和海水酸化,并造成了之后侏罗纪早期的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不断增强。但是,有关火山作用、碳同位素漂移和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之间内在关系,很大程度上是推断的,迄今尚未得到有力的证据。
三叠纪末大灭绝之后,气候变暖、海洋缺氧和海水酸化,并造成了之后侏罗纪早期的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不断增强。但是,有关火山作用、碳同位素漂移和大陆化学风化作用之间内在关系,很大程度上是推断的,迄今尚未得到有力的证据。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王永栋研究员和李丽琴博士等,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研究者组成的中外科研团队,选择了东亚地区代表高纬度(新疆准噶尔盆地的郝家沟)和中低纬度(四川盆地宣汉地区)的两个发育连续的三叠纪-侏罗纪(T-J)地层剖面,通过多种方法的分析和研究证实了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诱因是火山活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 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沈俊研究员,通讯作者为:沈俊研究员,喻建新教授,王永栋研究员。
在距今约两亿年前的三叠纪-侏罗纪(T-J)之交,是地球演化最为显著的地质突变期,发生了频繁的火山活动、气候剧变以及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显生宙“五次生物大灭绝”之一)。这次大灭绝的主要原因被认为与“中大西洋火成岩省”(Central Atlantic Magmatic Province)(简称CAMP)的大规模火山熔岩喷发有关。
这次的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近60万年的时间内,形成了横跨北美和邻近联合大陆(简称为盘古大陆)地区的大规模岩浆沉积。因此,位于中大西洋火成岩省的大规模火山活动,是造成T-J之交大灭绝事件的主要诱因,并导致了一系列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剧变和扰动。火山活动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轻碳同位素和甲烷气体,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碳同位素负偏现象。火山活动还引起了一系列环境异常变化(比如臭氧层破坏、高温、酸化等),首先影响的就是陆地生态系统。
由于沉积环境和保存的原因,在远离火山喷发地区的陆相地层中,追踪沉积物中火山活动的记录一直是个难点。近年来研究发现,火山活动是地质历史上最重要的自然汞源,并且汞元素可以在大气中进行长距离传输,因此十分有利于在大范围的陆海地层中保存下来,可以作为追踪火山活动踪迹的良好指标。因此,近年来汞元素被用来广泛指示地球历史沉积物中古火山记录。但在三叠纪与侏罗纪之交大灭绝事件的沉积物中,汞记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泛大陆地区,而对远离泛大陆的特提斯东缘陆相地区,其研究和记录十分缺乏,尤其对陆相沉积物中的汞元素记录关注度不够。
研究团队选择的两个发育连续的T-J地层剖面均远离中大西洋大火成岩省,从而可以探究该时期大西洋大火成岩省对远离其喷发口区域的影响,进而探究T-J界线陆地沉积物中火山活动的记录及大陆化学风化响应。
研究采用包括有机碳同位素、汞浓度和同位素、化学蚀变指数(CIA)和粘土矿物等分析方法,结果显示:在距今2.01亿年的T-J之交大灭绝界线附近,位于东亚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的两个剖面都显示出明显的汞浓度的富集并伴随着碳同位素的负偏,指示火山喷发对汞和碳循环有着巨大的影响。其次,化学风化指数和高岭土含量在汞富集层位附近表现出明显的升高,这反映该时期化学风化的强度明显加强。另外,研究发现,位于高纬度地区的准噶尔盆地,其化学风化作用的加强与汞浓度的峰值几乎同时发生;而位于中低纬度的四川盆地,化学风化强度增大则滞后于汞浓度的峰值约20万年。这说明,火山活动引起的化学风化强度增大在高纬度反应更快(类似于现今地球表层的“高纬度放大效应”)。最后,利用LOSCAR模型分析,显示陆地化学风化加强,对当时大气CO2有非常重要调节作用。
研究还发现,增强的化学风化作用持续了约200万年,这与碳循环模型的结果预测是一致的,即碳释放事件发生后,大气中过量CO2的减少需要时间。最后,这些数据还表明,在气候变暖过程中,高纬度大陆环境对风化强度的变化比低/中纬度地区更敏感。
同时,该研究结果还获得了以下几个创新性结论: 1)在远离泛大陆的特提斯东缘地区也具有显著的火山活动信号,说明在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的火山活动影响可能扩大到全球范围;2)作为对火山喷发的响应,陆地化学风化强度在三叠纪与侏罗纪之交出现明显的增大,并且高纬比中低纬地区的响应程度更显著;3)化学风化是三叠纪与侏罗纪之交火山活动活跃期,地球系统自我调节和吸收大气CO2、增加碳汇的重要手段。
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B类项目、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和开放项目、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111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以及国际地球科学计划项目(IGCP739)联合资助与支持。
论文相关信息:Jun Shen*, Runsheng Yin, Shuang Zhang, Thomas J. Algeo, David J. Bottjer, Jianxin Yu*, Guozhen Xu, Donald Penman, Yongdong Wang*, Liqin Li, Xiao Shi, Noah J. Planavsky, Qinglai Feng, Shucheng Xie, 2022. Intensified continental chemical weathering and carbon cycle perturbations linked to volcanism during the Triassic-Jurassic transi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13, 299.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7965-x.
图1. 约2亿年的晚三叠世全球古地理图。五角星代表中国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两个剖面的古地理位置;圆圈和正方形分别表示已经报道的海相和陆相汞记录剖面。CAMP代表中大西洋火成岩省分布范围
图2. 新疆准噶尔盆地郝家沟剖面(上)和四川盆地宣汉剖面(下)图
图3. 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两个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地层剖面的多参数分析结果,包括碳同位素、汞元素、化学分化指数以及黏土矿物等指标
-
南京古生物所组织2021年度党支部书记述职考核
2022年1月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2021年度基层党支部书记述职考核会暨“基层组织提升年”达标评估会。考核组由所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以及职工群众代表(含民主党派、入党积极分子)等共17人组成。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主持会议。
会上,各党支部书记围绕支部提升政治功能、提升支部班子履责能力、提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以及提升引领和推动发展的工作成效等4项内容,重点介绍了各支部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传承老科学家精神、“我为群众办实事”和“基层组织提升年”等方面情况,并结合支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步工作举措。
在点评中,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指出,各支部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希望今后在与各部门工作深度融合方面下功夫;南京古生物所副所长王军则要求,各支部要进一步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不断坚定理想信念。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强调,开展党建述职的目的在于不断强化党的六大建设,推动和全面提升党支部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詹仁斌还强调,“两个作用”充分发挥与否,关键在于是否有坚强有力的支部班子,每一名党支部委员、党委委员都要更加严格自我要求,正人先正己,树立良好典范,充分发挥头雁作用,在全所范围内引领同心同德、奋勇前进。
杨涛在总结中对各党支部一年来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对各支部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希望各支部进一步强化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带动本支部党员、本支部所在部门非党员以及研究生一起开展好学习,筑牢初心使命;进一步深入党员群众,强化谈心谈话,有针对性地做好党员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升支部政治功能,真正把支部建设成为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的坚强战斗堡垒。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十届三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2021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十届三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工会主席曹长群主持会议。
大会分别听取并依次审议了曹长群作的2021年度工会工作报告、第十届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主任胡妍妍作的工会妇女工作委员会报告、工会委员会委员赵方臣作的工会职工文体协会组织工作报告和第十届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李建国作的经费审查报告。
2021年,所工会在推动非在编人员入会,加入省教科工会组织的互助保障计划,保障女职工权益和职工文体协会的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顺利通过了省科教工会组织的模范职工之家复查。
接下来所工会将继续在省教科工会、所党委的领导下,在所行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好各项工作。以联系好、组织好、服务好广大职工群众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帮助职工排忧解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凝聚南古人力量,做南古人信赖的“娘家人”。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八届三次职工代表大会
2021年12月28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八届三次职工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南京古生物所八届职代会正式代表、列席代表和特邀代表共55人,职代会主席曹长群主持会议。
八届三次职工代表大会预备会与会全体代表,审议并通过了职代会主席团组成名单及会议议题。大会听取了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代表所领导班子作的研究所2021年度工作报告,主席团成员李国祥做了职代会提案落实与征集情况报告。会议前一周及会议中,职代会代表对各部门提交的18项规章制度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沟通和审议,并通过主席团扩大会议形成最终的审议意见结果。
在大会表决流程中,与会正式代表审议通过了研究所年度工作报告,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公费医疗管理规定、采购管理办法、离所人员办理有关手续的规定、会议费管理办法等18项规章制度。
大会号召全所职工团结起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国家队”“国家人”“国家事”“国家责”的认识,充分发挥民主管理作用,以主人翁精神推动研究所各项改革发展,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内蒙古发现侏罗纪时期花蕾
被子植物可以通过花来区别于裸子植物及其他植物,因此,花的相关记录是研究被子植物化石的一个理想代表。然而,花的结构通常过于脆弱,难以保存在化石记录中。这也使得被子植物及花的起源一直是古植物学研究中的争议焦点。
被子植物可以通过花来区别于裸子植物及其他植物,因此,花的相关记录是研究被子植物化石的一个理想代表。然而,花的结构通常过于脆弱,难以保存在化石记录中。这也使得被子植物及花的起源一直是古植物学研究中的争议焦点。
国际主流的植物学家认为,现在世界上最为繁盛的植物类群被子植物是始于大约距今1.3亿年的早白垩世。但是,中国学者对于中国化石材料的研究表明,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这种学术上的争议使得被子植物起源的很多理论问题难以得出定论。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鑫研究员和华南农业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在伦敦地质学会特刊(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报道了发现于内蒙古宁城道虎沟的中晚侏罗世地层中的花蕾——侏罗花蕾(Florigerminis jurassica gen. et sp. nov.)。这是目前为止全球最早的花蕾化石记录。
该化石呈现以下特点:首先,它的果实和已知的任何裸子植物迥然不同,且其花蕾有多枚花被片包裹花心,这是在裸子植物中几乎从未见过的;其次,它的果实和花蕾在大小、形貌方面均有较大反差,表明侏罗花蕾在发育过程中可在形貌上发生变化;此外,侏罗花蕾不仅有花蕾,而且有直接相连的果实、枝,以及叶留在枝上的痕迹。上述特点表明,被子植物的花在侏罗纪是存在的,与最近的植物学研究进展一致。
相关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相关信息:Da-Fang Cui, Yemao Hou, Pengfei Yin, Xin Wang, 2022. A Jurassic flower bud from China.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521, https://doi.org/10.1144/SP521-2021-122.
左图,与茎相连的果实和尚埋在岩石里的花蕾(箭头);右上,与果柄相连的果实;右下,经过修理而暴露出来的花蕾
-
“中华龙鸟”标本合璧讲述鸟类起源演化故事
2021年12月30日,以“鸟类的恐龙起源学说”为主题的《恐龙与鸟》专题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开幕。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中华龙鸟”标本(模型)与保存在中国地质博物馆的“中华龙鸟”对开标本合璧参展,共同讲述鸟类起源演化的故事。
“中华龙鸟”标本是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由我国古生物学家于1996年8月在辽宁西部北票地区的义县组底部第一层凝灰岩下部发现。它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确定披有毛发的非鸟恐龙,这一发现对鸟类的羽毛起源和鸟类与兽脚类恐龙的演化关系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南京古生物所与中国地质博物馆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此次展览合作是双方单位共同讲述生物演化故事的一次有益尝试。双方希望未来进一步加强资源共享和合作交流,共同推进科研科普工作再创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