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 南京市副市长胡万进调研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5月27日下午,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胡万进一行来到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调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和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负责人等接待了胡万进一行。 
      调研过程中,胡万进听取了关于南京古生物所的情况介绍,考察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展陈内容、运营机制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胡万进对升级改造后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展示地球进化史和生物演化史,传播最新科学知识、展示精美化石标本以及开展多样化科普活动方面取得的成果给予积极评价,对博物馆在推动南京市民和青少年科学普及工作中所做出的贡献予以肯定。 
      胡万进强调,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要发挥南京古生物所化石标本齐全、科研成果丰硕、人才队伍辈出的优势,规划科学传播的未来发展,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启发科学精神,更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与价值观,增强社会公众参与科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处长李冰冰,南京市科协一级调研员许光明、科普部部长张天宝等陪同调研。 
    07
    2021-06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中心组学习会暨党史学习教育第二次专题学习会
    5月2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2021年第三次中心组学习会暨党史学习教育第二次专题学习会。所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委员、纪委委员、党支部书记、工会职代会主席团代表、妇委会代表、团委代表及中层领导干部等共24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主持。 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历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传达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和副院长阴和俊在南京分院调研的讲话精神等。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带领与会人员学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张建成首先综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阶段及特征,随后分别对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历程、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问题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阐述。张建成强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摸索中前进,因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走弯路、出现失误。也正因如此,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这些经验与教训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历史证明,必须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随后,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委员曹长群带领大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会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赓续革命传统中坚定理想信念。 会上还传达了侯建国、阴和俊在南京分院调研时的讲话精神,要求全所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进一步聚焦科技创新主责主业,按照“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的重要要求,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现实紧迫感,奋力推进“十四五”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为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在研讨阶段,古动物室主任李建国和机关二支部书记、国资处副处长王溱分别围绕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以及对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刻认识作了重点发言。 会上还对“基层组织提升年”活动进行了部署。 
    07
    2021-06
  • 江苏省科协领导调研南京古生物所

      5月26日下午,在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临之际,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陈文娟一行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进行考察调研,并慰问科技工作者。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和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及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相关负责人等陪同调研。 
      陈文娟首先代表江苏省科协,向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的南京古生物所全体科技工作者表示节日的慰问,并向古生物所科普工作者代表冯伟民研究员献上花篮。 
      随后陈文娟等一行参观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詹仁斌就博物馆升级改造后的展陈和运营情况进行了详实的介绍。陈文娟充分肯定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科学普及方面所做出的成绩,并就如何进一步做好展陈及科普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希望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科学传播工作方面继续走在前列、做出表率。同时,陈文娟也仔细了解了博物馆在免费对外开放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表示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做好工作预案,省科协也会给予积极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科普工作取得新进展。 
      江苏省科协组人部副部长宋红群、科普部部长严道明等领导陪同调研。 
    07
    2021-06
  • 内蒙古新化石为被子植物起源之谜提供关键证据
    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是植物界最进化、种类最丰富的植物大类群,在现今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都是演化生物学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
      被子植物(有花植物)是植物界最进化、种类最丰富的植物大类群,在现今陆地生态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都是演化生物学中最重要的科学问题之一。而被子植物化石在1亿多年前的白垩纪地层中突然大量出现,似乎与进化论的观点“生物演化是渐进的”相悖,达尔文对此感到困惑不解,称之为“讨厌之谜”。 
      近日,南京古生物所史恭乐研究员领衔的由中、美两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在我国内蒙古发现了一个特异埋藏的早白垩世植物化石群,通过对其中保存精美的硅化植物标本的研究并结合谱系发育分析,发现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早在距今约2.5亿年前就已经出现。相关研究进展于2021年5月26日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在线发表。 
      分子谱系学重建的种子植物系统发育认为,现生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是远亲。所以,回答被子植物起源的问题,需要在绝灭化石类群中寻找被子植物的近亲。
      本次在内蒙古发现的硅化植物化石,不仅完整的保存了植物器官的三维形态,还保存了植物体组织和细胞的细节信息。通过重建化石植物的三维外观形态和内部解剖结构,发现其中已绝灭的一类种子植物——盔籽,具有类似被子植物原始类群外珠被的结构——包裹种子的弯曲壳斗。裸子植物的种子仅有一层珠被,而被子植物的种子则具有两层珠被,这被认为是被子植物区别于裸子植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基于已发表的种子植物形态数据矩阵和本次研究的新认识,研究团队重新构建了一个包括31个分类群和83个性状的形态数据矩阵,通过不同方法的谱系发育分析均显示,包括盔籽植物、开通植物等在内的,具有相似弯曲壳斗的绝灭种子植物是被子植物的近亲,并很可能包括了被子植物的直接祖先。这一大类绝灭种子植物的化石可追溯至晚二叠世,表明被子植物的祖先类群早在距今约2.5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并不是在白垩纪突然出现的。 
      相关研究是中国古植物学对被子植物演化理论认识的重要突破,为理解被子植物白垩纪之前的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部分程度上回答了达尔文的“讨厌之谜”。 
      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相关论文信息:Gongle Shi, Fabiany Herrera, Patrick S. Herendeen, Elizabeth G. Clark, Peter R. Crane. (2021) Mesozoic cupules and the origin of the angiosperm second integument. NATURE. https://dx.doi.org/10.1038/s41586-021-03598-w.
      内蒙古霍林河盆地早白垩世硅化植物化石剖面 
      内蒙古早白垩世硅化的盔籽植物解剖结构
      利用分割显微断层扫描数据三维重建的内蒙古早白垩世盔籽植物
      
    27
    2021-05
  •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放射虫研究新进展
    放射虫(Radiolarian)是一类单细胞的海洋原生生物,营浮游生活,一般具有结构精致的硅质骨架。其种类繁多,演化迅速,分布广泛,从寒武纪到现代一直都是具有重要生物地层学意义的化石门类,尤其是在确定深海相地层的时代及其古地理环境方面能够起到独特作用,同时在解决板块缝合带中复杂的蛇绿岩套的时代与形成环境等问题上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放射虫(Radiolarian)是一类单细胞的海洋原生生物,营浮游生活,一般具有结构精致的硅质骨架。其种类繁多,演化迅速,分布广泛,从寒武纪到现代一直都是具有重要生物地层学意义的化石门类,尤其是在确定深海相地层的时代及其古地理环境方面能够起到独特作用,同时在解决板块缝合带中复杂的蛇绿岩套的时代与形成环境等问题上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的标志,残留了一些已消失的新特提斯洋的地质记录,是研究新特提斯洋演化和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热点地区。根据其中蛇绿岩的地域展布特征,该缝合带从东至西大致可划分为三段,即东段(曲水至墨脱段)、中段(昂仁至仁布段)和西段(萨嘎以西至中印边境段)。由于受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以往大多数放射虫研究主要集中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中、东段地区,而西段的研究则相对匮乏。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罗辉研究员课题组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的放射虫化石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研究,在缝合带内的混杂岩中采获了一些保存精美的侏罗-白垩纪放射虫化石。近期,课题组博士研究生崔肖辉等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Jonathan C. Aitchison教授合作,系统报道了普兰地区姜叶玛剖面层状硅质岩中发现的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至晚巴雷姆期放射虫化石。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地学研究期刊《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 
      研究人员从中识别出2个放射虫化石带(Cecrops septemporatus zone和Aurisaturnalis carinatus zone)和2个亚带(Aurisaturnalis carinatus carinatus subzone和Aurisaturnalis carinatus perforatus subzone),并与西特提斯及日本等地同期放射虫化石带进行了详细对比,补充完善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早白垩世放射虫生物地层格架,为已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的新特提斯洋壳提供了可靠的时代约束。同时,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地层凝灰岩的SiO2含量在79.84%到94.65%之间,平均为89.39%。依据硅质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还进一步阐明了姜叶玛剖面含放射虫硅质岩可能形成于靠近大陆边缘的深水盆地环境。这说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新特提斯洋深水相沉积可以从中三叠世一直持续到早白垩世晚巴雷姆期,它们记录了新特提斯洋相对完整的演变历史。
      相关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共同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 Cui X.H., Luo H., Aitchison J.C., Li X., Fang P.Y., 2021. Early Cretaceous radiolarians and chert geochemistry from western Yarlung Tsangpo suture zone in Jiangyema section, Purang county, SW Tibet. Cretaceous Research 125, 104840. https://doi.org/10.1016/j.cretres.2021.104840. 
      图1.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普兰地区地质简图
      图2 早白垩世放射虫化石组合(带)对比表
      图3. 姜叶玛剖面早白垩世放射虫化石
      图4. 姜叶玛剖面早白垩世放射虫化石
      
    24
    2021-05
  • 阴和俊调研南京古生物所
    古生物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不仅涉及生命起源演化等基础科学问题,而且有助于人类认识地球、珍爱地球,合理利用好、保护好地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5月14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阴和俊调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阴和俊先后来到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调研,了解南京古生物所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革以及强化支撑平台建设等情况。在调研中,阴和俊不时提问,就关心的问题与科研人员进行交流。 
      在调研座谈会上,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从研究所的历史概况、近期重要工作进展、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十四五”发展规划等四个方面,汇报了研究所的总体情况。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汇报了研究所党建工作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打算。相关人员做了补充发言。 
      阴和俊认真听取了南京古生物所工作情况汇报和大家的意见建议,对研究所贯彻落实党中央和院党组的决策部署要求,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新班子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不规避矛盾、勇于担当”的气魄给予肯定,对研究所近年来发展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 
      阴和俊指出,古生物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不仅涉及生命起源演化等基础科学问题,而且有助于人类认识地球、珍爱地球,合理利用好、保护好地球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阴和俊强调,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复杂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寄予厚望,坚持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出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全面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中科院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科院提出的“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要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国家战略,坚持创新再创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阴和俊指出,科学家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承载者,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是品德、作风、能力和贡献。论文是科学研究交流的载体,发表论文不应成为科研工作的终极目标。要坚决“破四唯”,打破传统观念,将发现自然规律、提高社会生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问题作为科研工作的真正目的。基础研究永无止境,必须打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根基,同时要将科学探索与科技应用结合起来,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服务于国家和人民,做到“要用的东西赶紧学,能用的东西尽快用”。要主动了解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方面的重大需求,发挥中科院多学科、建制化优势,组织引导科研人员干事创业,为国家分忧,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阴和俊强调,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要切实把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院党组部署要求不折不扣地在基层贯彻落实。要扎实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学习和继承李四光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报国为民的崇高品格,教育和激励科研人员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科技报国,以实实在在的贡献践行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 
      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直属机关党委、南京分院相关负责同志参加调研。 
    20
    2021-05
  • 新疆生地所与南京古生物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5月1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新疆生地所所长张元明、副所长管开云,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出席签约仪式并座谈交流。会议由詹仁斌主持。
      5月1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新疆生地所所长张元明、副所长管开云,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出席签约仪式并座谈交流。会议由詹仁斌主持。 
      詹仁斌首先简要介绍了南京古生物所的发展历程和“十四五”的重点工作方向。南京古生物所化石门类研究齐全,人才队伍成熟,国际化程度高,近年来,研究所在基础前沿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科学传播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詹仁斌在讲话中还指出,新疆地域广阔,拥有极其丰富的地层古生物资源,是个好地方。希望双方能够发挥各自优势,进一步加强在野外科考、博物馆科普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随后,张元明介绍了新疆生地所的历史沿革、发展概况和加强双边合作的思路。张元明强调,新疆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是开展干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科学传播的重要基地,也是联系中亚的“桥头堡”。希望通过与南京古生物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谋划共建国际研究中心,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研究,为推动干旱区生态地理研究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做出新的贡献。 
      会议还就推动双边科学传播、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交流。詹仁斌与张元明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18
    2021-05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到访南京古生物所交流合作
    5月12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社长毕克成、副社长张瑞生等一行来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双方人员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楼会议室举行了交流合作座谈会。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科学传播中心及科研技术人员代表等参加了座谈。
      5月12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社长毕克成、副社长张瑞生等一行来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双方人员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楼会议室举行了交流合作座谈会。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建成,科学传播中心及科研技术人员代表等参加了座谈。 
      张建成首先热烈欢迎了毕克成一行的到来,并简要介绍了南京古生物所的整体发展概况及目前科学传播工作进展。希望今后双方能增进交流合作,为地质科研成果发布和公众科普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毕克成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在 “十四五”期间的整体发展思路和方向,以及本次来访的主要目的。他强调,地质出版社作为专业的文化服务窗口,一直与地质相关的科研机构、生产单位有着密切的联系,并长期与南京古生物所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希望后续能与所里的科研人员一起共同选题进行图书内容策划,打造出更加多元高水平的优质出版物;同时也进一步拓宽合作内容,探索多领域合作方式,在文创产品、数字传媒等方面争取更多合作成果。 
      随后,双方参会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内容和经验就科学传播、博物馆运营、编辑出版物等具体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人员积极肯定了双方合作的前景,希望借此机会加强合作,共同策划与地层古生物等有关的系列成果。会后,毕克成一行还认真参观、调研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南京古生物所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陪同并讲解。 
    18
    2021-05
  • 种子植物的辐射可能是触发晚古生代冰期直接原因
    晚古生代大冰期发生了显生宙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成冰事件,这次冰期导致全球古海洋、古气候、古生态发生显著变化,是地球气候环境演化历史上的关键转折期。
      晚古生代大冰期发生了显生宙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成冰事件,这次冰期导致全球古海洋、古气候、古生态发生显著变化,是地球气候环境演化历史上的关键转折期。这次冰期的序幕可以追溯到石炭纪最早期(距今3.55亿年左右),全球气候急剧变冷并伴随显著的碳循环波动 (杜内中期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TICE),是晚古生代全球气候由“温室”到“冰室”转换的冰期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一直以来,维管植物特别是种子植物的登陆和大规模繁盛被认为是触发全球变冷和晚古生代冰期成冰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长期缺乏证据揭示它们之间的直接因果联系。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青年科学家陈波、陈吉涛、郄文昆、黄璞等人与来自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以及英、德、美等国的国内外同行合作,对石炭纪杜内期这一关键时期的古海洋环境变化及其与种子植物的演化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系统地揭示出陆地生态系统演变是如何通过影响地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最终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全过程。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1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地学知名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通过对华南和越南等地5条早石炭亚纪剖面开展详细的碳、锶、氧同位素分析(分别指示碳循环、大陆风化和古温度变化),同时系统地梳理了晚泥盆世-早石炭亚纪早期全球种子植物属一级多样性及其地理分布变化,研究者发现海水的锶同位素比值在杜内期中期开始下降,并伴随着碳酸盐碳同位素值和牙形刺氧同位素值的增加(图1)。这三个同位素体系的耦合变化正对应于种子植物早期演化阶段中最重要的一次辐射事件(图2)。此次事件中,种子植物以多样性的快速增加和分布范围的显著扩张为特征。 
      本次研究表明:早石炭亚纪杜内期种子植物的辐射和扩张导致硅酸盐尤其是玄武质硅酸盐风化的增加(87Sr/86Sr值下降),使得磷等陆源营养物质大规模输入到海洋中,从而促进全球海洋生产力的提升和有机碳埋藏量的增加(δ13Ccarb值升高);而硅酸盐风化和有机碳的埋葬会大量地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最终导致气候的变冷(δ18Oapatite值升高)和全球气候由“温室”向“冰室”期的转换。研究结果对我们进一步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的兴起及其在塑造全球气候中所扮演的角色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究中碳酸盐碳同位素、牙形刺氧同位素分析工作在南京古生物所实验技术中心稳定同位素实验室完成,感谢刘静高工在碳同位素分析上给予的帮助和谭超工程师在图画绘制上提供的支持。 
      该研究受中国科学院先导战略专项B类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共同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Bo Chen*, Jitao Chen, Wenkun Qie, Pu Huang, Tianchen He, Michael M. Joachimskic, Marcel Regelous, Philip A.E. Pogge von Strandmannd, Jiangsi Liu Xiangdong Wang, Isabel P. Montanez, Thomas J. Algeo. (2021). Was climatic cooling during the earliest Carboniferous driven by expansion of seed plant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Volume 565, 116953. https://doi.org/10.1016/j.epsl.2021.116953. 
      图1.早石炭亚纪杜内期碳、氧、锶同位素变化与种子植物演化之间的关系 
      图2.晚泥盆世-早石炭亚纪种子植物属级多样性和分布范围变化
      
    12
    2021-05
  • 国重支部召开党史教育专题学习会

      4月2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召开党史教育专题学习会。支部在宁的13名党员赴江苏省党员实境培训基地暨钟山红岭党建中心,与钟山红岭党建中心的党员联合开展本次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党史教育学习以及崇尚英雄和缅怀英烈,学习活动由支部书记王永栋主持。 
      在江苏省党员实境课堂培训基地,党员们集体开展了党史教育活动。历史场景区,在解说员讲解和带领下,大家跟随着文字、图片、影像资料,追寻红色记忆,缅怀先烈,接受红色洗礼,切实感受这里作为“全面抗战决策地”、“侵华日军战犯审判地”、“国共南京和谈会议地”以及“解放军胜利渡江后指挥地”等中国近代史四个重大事件发生地的历史痕迹,探寻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与会同志被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所震撼,纷纷表示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党性修养。 
      在党建中心,大家不仅了解了“党史长河”、“经典论述”、“伟大精神”等板块,还学习了在江苏大地涌现出的吴仁宝、秦振华、胡福明、赵亚夫、王继才等“时代先锋”的先进事迹。在党员活动室,参加活动的党员同志面向党旗,举起右手,握紧拳头,以坚定有力的宣誓声表达出时刻不忘初心、矢志永远跟党走的信念。主题活动期间还举行了崇尚英雄和缅怀英烈的专题学习。
      王永栋、张元动和张华三位党员分别带领大家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崇尚英雄、缅怀英烈的重要论述,并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发表自己的心得体会。大家听取后也纷纷发言表示,伟大出自平凡,社会需要英雄,实现中国梦,需要崇尚英雄和学习英雄;平凡的科研工作,也要发扬英雄精神,向为科学献身的英烈学习,坚定理想和信念,争当先锋、争做表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国家科技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大家还表示,本次学习受益良多,并对这种直观、新颖和生动以及身临其境的沉浸式党建活动方式给予积极评价。 
      最后,国重支部成员还与钟山红岭党建中心党员开展学习交流和座谈。钟山宾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朱银生,党委委员、钟山培训中心党支部书记胡俊等和支部成员进行了座谈交流。大家表示要牢记历史,发扬工匠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奉献,并在今后加强交流,积极做好党建工作。 
    11
    2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