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东部中新世孢粉植物群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新世环境和气候曾发生过重大的变化,自渐新世晚期气候变冷后,全球气温在早中新世晚期整体回升,直到“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Mid-Miocene Climatic Optimum)”后才开始再度明显下降,整个变化过程波动显著。在我国,至少在早中新世发生了由原来行星风系为主的气候模式向季风主控的气候模式转变。因此,这一时期的环境和气候变化,以及生物的响应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我国东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新近纪植物化石记录,但因缺少连续的沉积,相关的孢粉学工作进展缓慢。
分布于浙江东部的嵊县组,是一套由多旋回喷发的玄武岩和河湖相沉积组成的地层,其中的河湖相沉积是我国新近纪植物大化石最好的产出层位之一。已有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显示,与嵊县组相关的火山活动发生在晚中新世至第四纪最早期;植物大化石通常指示中新世。由于这些沉积层多以玄武岩沉积夹层出现,或是形成于小型断陷盆地和因熔岩堵塞山谷而形成的堰塞湖盆中,分布零星且厚度小,相互之间的对比比较困难,因此,以往的工作大多缺乏系统性。
孢粉具有产量大,分布广的特点,湖相孢粉可以很好地反映沉积时期一定区域的植被组成。通过建立孢粉组合的变化序列,能够更加深入地探究古植被和古环境的演化,同时可为完善中国东南地区新近纪孢粉组合序列提供重要补充。
近期,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伟铭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依据嵊县组分布范围内火山岩带的划分,对该套地层不同分布点开展了系统的野外采样和孢粉分析工作。在全面整理前人研究成果和广泛对比邻区孢粉序列的基础上,建立了浙江东部中新世孢粉组合序列——早中新世晚期至中中新世早期的“栎属(常绿型)—枫香属—山核桃属”孢粉组合,中中新世晚期至晚中新世早期的“栎属(常绿型)—松属—(禾本科)—菱属”孢粉组合,以及晚中新世晚期的“栎属(常绿型)—水青冈属—蒿属”孢粉组合。
上述孢粉序列表明,研究区植被在中新世依次经历了温暖湿润气候下喜暖乔木占优势阶段,针叶植物增加和水生草本菱属繁盛阶段,以及随气候转凉转干森林缩减而草本植物扩张阶段等三个时期,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全球性气候变化相关联。同时,结合区内植物大化石的证据,反映浙江东部在这一时期的地带性植被已与现代相接近,而落叶松属等寒温性针叶林成分在孢粉组合中的广泛分布,表明研究区当时的古海拔比现在的要高。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古植物学和孢粉学期刊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上。
此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资助。
论文信息:Yi Yang, Wei-Ming Wang*, Jun-Wu Shu, Wei Chen, 2018. Miocene palynoflora from Shengxian Formation, Zhejiang Province, southeast China and its palaeovegetational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259, 185-197.
-
华南华北块体共有化石为层孔海绵起源提供线索
大量的化石记录表明,古生代层孔海绵似乎是在中奥陶世晚期起源并快速多样化的。拉贝希目(Labechiida)作为没有争议的层孔海绵的早期代表共包括7个科,其中的5个科都在中奥陶的达瑞威尔阶几乎同时出现,在全球低纬度地区的同期地层中被广泛报道。对于层孔海绵在早期演化阶段的这种突然而且是多个科级分类单元同时出现的现象,有两个比较流行的学说:一是此类海绵都起源于罗森层孔海绵类(rosenellids)中的某些原始类型,例如泡沫层孔海绵属(Cystostroma)等结构最简单的代表,他们可能出现的更早,但由于中奥陶世之前丰度极低,于是化石极为鲜见;二是层孔海绵起源于非矿化的祖先,而直到达瑞威尔阶才获得产生的钙质骨骼的能力,于是在中奥陶世之前自然也就难以保存为化石。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启剑博士与韩国安东大学的李东珍教授等合作者对贵州张寨剖面的早奥陶世红花园组和韩国中东部地区中奥陶世Duwibong组生物礁中的层孔海绵化石开展了深入的系统学研究,报道并详细描述了华南和华北2个块体共有的一个泡沫层孔海绵新种(Cystostroma primordia sp. nov.)。这一新种以极简单的小型泡沫状横向骨素(泡沫板)为主要特征,缺乏诸如齿状刺等纵向骨素结构。华南古板块的标本出现在弗洛阶(早奥陶世晚期),与大量角质海绵共同保存在瓶筐石的中央腔内的洞穴中,倒挂生长。华北古板块(韩国)的标本则在中-上达瑞威尔阶地层中产出,他们与苔藓虫等相互缠绕构成小型生物礁丘,显示柱状或穹隆状的礁格架。
这一进展为古生代层孔海绵起源于西冈瓦那泡沫层孔海绵类的祖先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继苔藓虫之后,又一古生代演化动物群的重要代表的最老记录在华南被确立。
另外,此研究也表明真正的层孔海绵在奥陶纪大辐射时期的起始阶段已经在礁相环境中出现,可能起源于洞穴等隐秘环境中,但对生物礁的贡献比较有限。随着各类后生动物的辐射,泡沫层孔海绵在中奥陶世的晚期才获得真正的造礁能力,从隐秘群落的代表转变为造架生物。
相关成果已于近期在国际期刊Geosciences Journal上在线发表。
论文相关信息:Jeon, J., Li, Q.J., Oh, J.R., Choh, S.J., Lee, D.J., 2018. A new species of primitive stromatoporoid Cystostroma from the Ordovician of East Asia. Geosciences Journal. (DOI: https://doi.org/10.1007/s12303-018-0063-7)
-
植物化石显示冈仁波齐盆地渐新世最晚期古海拔
古近纪早期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碰撞及之后,青藏高原的形成是欧亚大陆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青藏高原的隆升深刻影响了新生代全球和区域的气候演化,包括亚洲季风系统的起源和演化及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化等。
位于藏南的拉萨地块被认为是认识青藏高原中南部隆升历史的关键地区。前人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古高程计,显示拉萨地块中新世之前已经隆升至接近现今的海拔。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史恭乐副研究员、郭双兴研究员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张克信教授课题组合作,在位于冈底斯造山带西侧的冈仁波齐盆地冈仁波齐组(Kailas Formation)首次报道了一个保存精美的植物大化石组合。
综合化石产出剖面的火山灰夹层锆石U-Pb年代学分析和磁性地层学研究,显示研究区冈仁波齐组地层的时代为25.1 Ma 至 21.8 Ma;植物化石层的精确年代为23.3 Ma,属渐新世最晚期。冈仁波齐化石植物群多样性较低,以杨属,桦木科(桦木属,桤木属,鹅耳枥属)和豆科占优势,还包括松科、栎属高山栎组和香蒲属等,代表一个落叶阔叶林植被。
这个渐新世最晚期植物群植被组成方面类似于位于拉萨地块南部的中中新世南木林植物群,却和几乎同一时代,位于拉萨地块北部的晚渐新世伦坡拉植物群完全不同。化石植物最相似现生亲缘类群的共存分析显示冈仁波齐盆地渐新世最晚期气候温凉湿润,海拔适中,约为1500–2900米。
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伦坡拉盆地渐新世晚期环境温暖湿润,生长着亚热带甚至热带的植物和鱼类。而本次研究表明,位于藏南的冈仁波齐盆地晚渐新世海拔适中,使得来自印度洋的水汽可以进入青藏高原腹地,这与伦坡拉盆地同一时期的古环境是一致的。
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研究获得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青促会的经费资助。
论文信息:Ai K., Shi G.*, Zhang K.*, Ji J., Song B., Shen T., Guo S., 2018. The uppermost Oligocene Kailas flora from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uplift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Lhasa terrane.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DOI: 10.1016/j.palaeo.2018.04.017.
-
南京早侏罗世地层发现迄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南京花”
12月18日,英国综合性学术期刊eLife上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副研究员傅强领导的中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三国学者组成团队的新发现——距今1.74亿年前绽放于侏罗纪早期的“南京花”。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将被子植物可信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
花,让世界变得多彩。开花植物,又被称为被子植物,是目前植物界里最为多样化的植物类群。世界范围内的现生被子植物约30万种,占植物界种类总数的绝大多数。以被子植物为主要代表的绿色植物,每年向地球提供几百亿吨宝贵的氧气。谷类、豆类、瓜果等人类及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多来源于被子植物;在造纸、纺织、医药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被子植物作为原材料的物品,不胜枚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虽然被子植物的存在与人类的生活是如此地密切,但是长期以来人类对被子植物的起源以及早期演化史的认知,却知之甚少。古生物学界也长期认为,被子植物直到白垩纪(1.45亿至0.66亿年前)才真正出现。
此次发现的花朵化石,被起名为“南京花”,因为其发现地位于中国南京。经过长期的野外考察,2016年初,傅强在南京东郊的一处早侏罗世地层(地质学上称南象山组)中,发现了第一批“南京花”,之后,科研人员在此处陆续发现了“南京花”的标本有近300个。
这些化石现在保存于南京古生物所。标本非常丰富,其中一块化石标本上,分布着七八十朵“南京花”。用肉眼来看,这些凹凸的黑点形态上很像“梅花”。单朵“南京花”的平均直径10毫米左右,多有4片或5片花瓣。显微镜下看来,“南京花”具有花萼、花瓣、雌蕊,有明显的杯托、下位子房上位花、树状的花柱。
大量保存的“南京花”化石状态各异、数量繁多。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确认南京花中的种子/胚珠确实是被完全包裹着的,这满足了被子植物的判断标准。
仔细观察,有些‘南京花’被平压保存,这样从上方,便可以看清花瓣的形状和个数;有些‘南京花’侧压在化石中,这样可以从侧面来研究花朵内部结构。通过解剖部分标本,我们发现‘南京花’的子房壁将种子与外界完全隔绝,这满足了被子植物判断标准。eLife 杂志评述认为这是“已知最古老的‘真正’的花(the oldest known record of a ‘true’ flower)”。
南京花的发现,将主流观点认为的被子植物的最早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使得目前流行的被子植物演化理论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同时,研究还表明,雌蕊的基本单位(心皮)是由长胚珠的枝在被叶包裹后形成的,这也对植物学界广为流传的“心皮是由叶演化而来”的结论提出了挑战。
此项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Qiang Fu, Jose Bienvenido Diez, Mike Pole, Manuel Garc?′a A′ vila, Zhong-Jian Liu, Hang Chu, Yemao Hou, Pengfei Yin, Guo-Qiang Zhang, Kaihe Du, Xin Wang, An unexpected noncarpellate epigynous flower from the Jurassic of China, eLife, 2018; 7:e38827. DOI: https://doi.org/10.7554/eLife.38827
eLife配发的评论文章:David Winship Taylor, Hongqi Li, Paleobotany: Did flowering plants exist in the Jurassic period? eLife 2018;7:e43421 DOI: 10.7554/eLife.43421
-
化石沟鞭藻指示华北油田古近纪晚期古环境
中国东部白垩纪晚期至古近纪,发育了大量内陆含盐盆地,其中许多都是中国东部的主力油田,这些内陆含盐盆地的石盐层形成了很好的油气盖层。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这些盆地属于内陆咸化盐湖或是否受到海侵影响一直存在争议。
华北油田束鹿凹陷古近纪地层沙河街组发育一套巨厚的蒸发岩沉积,其中地层上下也含有泥岩夹层。在沙河街组一段地层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程金辉、孟凡巍副研究员与中国地质科学院赵艳军博士合作,从中发现了许多保存精美的沟鞭藻化石。石盐沉积和沟鞭藻化石组合指示当时的古环境为非海相的盐湖沉积。该发现不仅指示了该地区古近纪晚期的古环境,也将有助于石油系统对该套含盐地层中的烃源岩进行评价。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科联IGCP 632等共同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Cheng, J., Zhao, Y. & Meng, F. 2018. Paleogene organic-walled dinoflagellate cysts in the Shulu Sag, Hebei Province, China. Carbonates and Evaporites.
-
链珊瑚的生长特征及系统分类研究取得新进展
链珊瑚为奥陶纪与志留纪较为常见的丛状复体横板珊瑚,由许多横切面呈椭圆形、圆形或其他形状的个体组成独特的链状排列,个体之间通常具管状组织。因其发育的隔壁数目可达12,且通常认为其出芽方式类似于日射珊瑚的共骨分芽,因而在1981年出版的无脊椎古生物学专论Treatise on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 Part F中,由链珊瑚与镣珊瑚所组成的链珊瑚亚目(Halysitina)划分于日射珊瑚目(Heliolitida)中。然而仍有珊瑚化石研究者对此分类存疑。
为了深入研究横板珊瑚系统分类与演化中的疑难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梁昆博士联合国外珊瑚化石专家,对15块采自爱沙尼亚特列奇期和申伍德期的链珊瑚化石标本开展了详细研究。通过形态测量学分析方法并比较已报道的链珊瑚种,鉴定出所有采集标本均为链珊瑚属的模式种Halysites catenularius。在此基础上,运用间距仅为0.05毫米的醋酸纤维素薄膜揭片技术制得约5000枚薄片,从而实现了对珊瑚生长过程的观察与复原。
研究表明,链珊瑚属的管状组织是由母体珊瑚壁内的小突起所形成,而新的珊瑚个体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的间隙分芽以及三种方式的侧分芽所形成,这些生长特征与镣珊瑚十分相似,但显著区别于日射珊瑚普遍存在的共骨分芽及其它横板珊瑚分子的无性繁殖模式。因而链珊瑚亚目应独立于日射珊瑚目,进一步提升为链珊瑚目(Halysitida)。
本项研究基于连续揭片实验,通过珊瑚个体横切面面积的周期性变化开展了珊瑚的生长速度分析。研究表明链珊瑚属的年平均生长高度介于4.9与9.1毫米之间,均值为6毫米,显著高于日射珊瑚目分子的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块状复体的蜂巢类等珊瑚。同时,与现生六射珊瑚的生长速度相比较,并无明显证据表明链珊瑚存在具光合作用的共生生物。
该成果已经在国际古生物学期刊Journal of Paleontology在线发表,相关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同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Liang, K., Elias, R.J., Lee, D.-J. 2018. Morphometrics, growth characteristics and phylogenetic implications of Halysites catenularius (Tabulata, Silurian, Estoni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https://doi.org/10.1017/jpa.2018.73
-
高分辨率牙形类化石序列约束乐平统综合地层框架
二叠-三叠系之交生物大绝灭事件和前乐平统生物大绝灭事件是地质历史时期两次重要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长期以来都是国际地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与这两次集群绝灭事件密切相关的乐平统地层也是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我国华南地区发育有全球最完整的乐平统地层,与其相关的3个GSSPs(俗称“金钉子”)分别建立在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和广西来宾蓬莱滩剖面,并分别采用了牙形类化石属种的首现作为界线标志。近二十年以来,牙形类化石也一直被用作全球二叠系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准化石门类,因此华南地区乐平统高分辨率牙形类生物地层的研究对建立全球乐平统综合地层框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前人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两次大绝灭和3个GSSPs所在层位,所以目前应用的二叠系乐平统综合地层框架是由多个剖面多个层段的研究成果复合而成的。随着两次集群绝灭事件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探索长尺度环境背景的变化与集群绝灭事件之间的耦合性,迫切需求高分辨率时间框架对相关地层序列的约束,而主要针对于界线层位的GSSPs研究已经很难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基于单一连续剖面的多学科数据进行多重地层学的对比研究就显的格外重要。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袁东勋博士等,与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Charles Henderson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陈军博士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吴怀春教授,通过对四川广元上寺剖面的长期研究,建立了单一剖面的乐平统高分辨综合地层框架,这一成果发表于地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地球科学评论》(Earth-Science Reviews)。
此次研究基于对上寺剖面中二叠世晚期到早三叠世早期高分辨率牙形类化石序列的识别,结合前人已发表的高精度U-Pb同位素测年、磁性地层学、旋回地层学和化学地层学等数据,用Monte Carlo和405-kyr旋回周期两种计算方法约束每个牙形类化石带和磁极性带的底界及延限,为乐平统综合地层框架提供了多重绝对时间标尺。通过讨论二叠-三叠系之交生物大绝灭事件的绝灭类型,结合最新的牙形类、菊石类和双壳类研究,更准确的限定了上寺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
定量地层学研究方法之一的单元组合法,曾在二叠-三叠系之交牙形类生物地层划分中应用,并引起了煤山剖面三叠系底界定义位置是否需要改变的激烈争论,本次研究在整个乐平统应用了这一方法,建立了连续的单元组合带,并与传统化石带进行详细对比,讨论了造成两种方法存在差异的可能因素。新的综合地层框架更正了前人建立的乐平统磁性地层框架的时限,并尝试借助于磁性地层学和旋回地层学把这一新的多重地层框架应用于海、陆相地层对比研究。最后通过对牙形类化石带首现时间的约束,提供了最新的乐平统底界和长兴阶底界的绝对年龄。其中,上寺剖面长兴阶底界的绝对年龄,用旋回地层学约束结果是253.430 Ma,用Monte Carlo方法是253.68±0.07 Ma;乐平统底界的绝对年龄用旋回地层学约束结果是 259.636 Ma。
此项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中科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论文详细信息:Yuan D.X.*, Shen S.Z., Henderson C.M., Chen J., Zhang H., Zheng Q.F., Wu H.C., 2019. Integrative timescale for the Lopingian (Late Permian): A review and update from Shangsi, South China. Earth-Science Reviews, 188: 190-209. DOI: 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18.11.002.
-
华北地台下寒武统地层首次发现托莫特壳类化石
托莫特壳类(tommotiids)是一类离散骨片化石的统称,其壳壁由有机质和磷酸钙组成,形态多样(如塔状、帽状和鞍状等),仅见于寒武系地层,是在寒武纪动物大爆发过程中所出现的奇特造型动物。长久以来,由于没有发现完整铰合的骨片系化石,它们一直被作为一类分类不明的疑难动物化石(Problematica)。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骨片系化石的发现和研究,托莫特壳类被认为与腕足动物有亲缘关系,可能属于腕足动物的干群化石,它们可为研究腕足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证据。虽然托莫特壳类化石在全球下寒武统地层中被广为发现,但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华北地台却尚无此类化石的发现报道。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潘兵与澳大利亚及瑞典的合作者在华北地台下寒武统辛集组中发现了托莫特壳类化石Paterimitra pyramidalis,这是此类化石在华北地台的首次发现。所发现的Paterimitra pyramidalis具有三种离散骨片化石(S1,S2及L),这些骨片化石的特征与之前发现于澳大利亚中南部的骨片非常一致,且产出时代也相符(寒武系第三阶至第四阶)。该发现是在澳大利亚之外首次报导Paterimitra pyramidalis,增加了该属种古地理分布范围。
在寒武纪早期,P.pyramidalis在位于东冈瓦纳的澳大利亚板块东海岸带的浅水环境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分布,且数量众多。鉴于其成年阶段营底栖固着生活,因而可以推断它们的幼虫应该可以在台地边缘的陆表海中扩散。此次在华北板块南缘发现P. pyramidalis,说明其幼虫可能有浮游生活的阶段,且能够跨越一定的海洋屏障。但其相对局限的古地理分布(仅限澳大利亚与华北),说明其幼虫处于浮游的阶段并不长,以至于到达不了其它地区,这也说明这两个地区在寒武纪早期可能相距较近。
目前,华北板块在寒武纪早期的古地理位置还处在争论当中。不同学者根据不同方法恢复出的位置可能会大相径庭,如位于冈瓦纳西缘且与相当于现今的印度东北缘毗邻、或者作为一个独立板块临近澳大利亚北部或东北部、又或者位于古太平洋中而与澳大利亚东部相隔甚远。事实上,除了此次华北发现的P. pyramidalis,许多其它与之共生的小壳化石属种也在南澳大利亚(冈瓦纳东岸)寒武纪早期地层中有过发现,说明这两个地区在寒武纪早期有着较强的生物古地理联系,且板块的实际位置可能很靠近。这些化石在华南与印度却鲜有发现,与华北很靠近这两个地区的观点相悖。当然,华北板块确切的古地理位位置还需要更多综合性的手段来加以限制。
本项研究最近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Gondwana Research上,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类等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Pan, B., Brock, G.A., Skovsted, C.B., Betts, M.J., Topper, T.P., Li, G.X.*, 2018. Paterimitra pyramidalis Laurie, 1986, the first tommotiid discovered from the early Cambrian of North China. Gondwana Research, 63: 179-185. doi:10.1016/j.gr.2018.05.014
-
有孔虫研究揭示拉萨地块晚二叠世时独立于南羌塘和喜马拉雅
青藏高原由多个板块拼合而成,地质构造背景十分复杂。地质历史时期各个板块地理位置存在较大差异,这也造就了各个板块动物群面貌的特殊性,二叠纪动物群及其古生物地理已被证明是推断西藏各个地块的古地理位置的有效手段。
拉萨地块的上二叠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含植物的陆相地层,因而认为拉萨地块晚二叠世已隆升为陆。但近年来陆续在拉萨地块报道了晚二叠世的海相地层,对传统观点形成了挑战。然而,这些海相地层中的动物群及其古生物地理缺乏系统研究。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团队张以春研究员等系统地研究了西藏措勤地区阿多嘎布剖面下拉组顶部的有孔虫动物群。研究发现这些动物群主要由Colaniella, Reichelina, Sphaerulina, Neodiscus, Langella, Geinitzina等组成,时代属于晚二叠世长兴期。该动物群最典型的特征是缺少了同期低纬度区常见的暖水Palaeofusulina蜓类,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拉萨地块上以及拉萨地块以南的地块上,都未曾报道有这类蜓类动物群。但此时的南羌塘西部却有Palaeofusulina的报道。这表明南羌塘地块在长兴期时已进入赤道附近的暖水区域,但拉萨地块未进入。这意味着班公湖-怒江洋此时已有相当的宽度,这和研究团队之前取得的认识一致,即班公湖-怒江洋在中晚二叠世以前就打开了。
同时,拉萨地块稳定的二叠系层序以及动物群与北面的南羌塘地块以及南面的喜马拉雅都表现出明显差异性。因此,研究认为拉萨地块在长兴期时是介于班公湖-怒江洋与新特提斯洋之间的一个独立块体。
该成果近期发表于《远古世界》(Palaeoworld)杂志上。
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共同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Feng Qiao, Hai-Peng Xu, Yi-Chun Zhang*, 2019. Changhsingian (Late Permian) foraminifers from the topmost part of the Xiala Formation in the Tsochen area, central Lhasa Block, Tibet and their geological implications. Palaeoworld, Doi: 10.1016/j.palwor.2018.10.007.
-
缅甸琥珀中发现真双子叶植物静子花
一百四十年前,达尔文对于被子植物在白垩纪中期突然大量的出现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按照他的理论,一切类群都应该有一个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显然被子植物的突然大量出现对他来说是个难以解释的“讨厌之谜”。
经过了上百年的研究,人们发现在达尔文所关注的时代之前的早白垩世甚至侏罗纪都有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起源时间应当更早。既然被子植物起源不在那个世代,那么困扰当年困扰达尔文的到底是什么现象?
11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鑫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报道了一件在9900万年前的缅甸琥珀中发现的静子花(Lijinganthus revoluta)化石,为人们了解达尔文的“讨厌之谜”提供了一个新的见解。
该化石保存精美、完整,具有被子植物完全花的花萼、花瓣、雄蕊、雌蕊,是十分典型的核心真双子叶植物的五瓣花。这个化石连同时代相近的其他真双子叶植物的花、果化石一起告诉人们,在大约一亿年前的时候真双子叶植物突然大量出现在地球上。
虽然真双子叶植物的三沟型的花粉,其最早记录大约在1.25亿年前,但是它们当时在植被中并没有形成气候。经过了大约2千万年的演化,真双子叶植物才真正站稳脚跟,在大约1亿年前的早晚白垩世之交(俗称中白垩)大量出现,伴随着这个变化的是买麻藤类和本内苏铁的大幅衰退。
因此,当年达尔文在化石记录中看到的并不是“被子植物起源”,而很可能是这次真双子叶植物的大量爆发。被子植物起源另有其时。
论文相关信息:Zhong-Jian Liu, Diying Huang, Chenyang Cai, Xin Wang*, 2018, The Core Eudicot Boom Registered in Myanmar Amber, Scientific Reports, volume 8, Article number: 16765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