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生物学报》入选“2020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近日,2020年度《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0版)发布,并遴选公布我国具有国际影响力品牌学术期刊。在此次遴选中,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办的《古生物学报》经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荣获“2020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0版)统计数据,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对中国科技期刊计算期刊影响力指数(CI),按CI排序遴选了TOP10%为国际影响力品牌学术期刊。10%以内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评选国际影响力品牌学术期刊的目的是树立国内期刊品牌,促进期刊国际化发展,引导学者优先投稿,共同建设一批面向国际学术界具有代表性、开放性的窗口期刊。
自2012年评选以来,《古生物学报》已连续4年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6年起连续5年获“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称号,成为了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古生物学专业学术期刊。
《古生物学报》官网网址:http://gswxb.cnjournals.cn/gswxb/home
-
国重支部与机关一支部赴镇江实验室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12月1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支部与机关一支部赴镇江实验古生物学实验室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发扬科学家精神,探索原始创新”。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蔡华伟,国重支部书记王永栋,机关一支部书记陈孝政以及两支部共21名党员同志参加了活动。
与会同志首先参观了位于镇江郊区的南京古生物所实验古生物学实验室。该实验室由国重支部党员王伟研究员筹建并负责运行,目前拥有自主研发的“降解-矿化平衡研究中地史环境模拟设备”、“深水环境生物降解矿化模拟器”等系列大型仪器设备,是国际同领域目前最为先进的地史环境模拟设备。而在实验室筹建过程中,科研人员克服了学科交叉、技术空白、人员流失、生活不便等重重困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历时五年,最终顺利完成设备的研制和验收,并达到了预定的技术指标。经过一年多的测试运行,已初步取得多项新的实验进展,现已具备对外开放合作科研实验的条件。
王伟同志还在现场给大家做了一场有关科学史的主题党课报告。从亚里士多德到辩证唯物主义、从开创实验科学的伽利略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直到第二次科学革命把实验(过程)引入科学,才构成了以测量和实验为基础的现代实证科学体系。其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无疑推动了现代科学的快速发展。最后,王伟同志提出用实验去验证古生物学理论、观点,可能是促进古生物学新发展的途径之一。
活动过程中,参加联合主题党日活动的两个支部党员同志进行了积极讨论。纷纷表示,镇江实验室位置偏远,条件艰苦,但是在实验室的筹建过程中,王伟同志发扬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体现了南京古生物所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勇于克服困难、探索无人区的科学家精神。国重支部的部分党员同志也表示,实验古生物学非常重要,要充分结合自身科研方向,积极参与实验古生物学的交叉与联合攻关。机关一支部管理人员也在现场进一步了解了实验室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表示将积极配合实验室提供相关管理服务并做好支持工作。
通过本次联合主题党日活动,进一步增进了机关管理工作与科学家之间的工作和思想交流,对南京古生物所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中国标本见证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后生物礁复苏演化过程
泥盆纪中晚期发育了显生宙最大的层孔虫-珊瑚礁生态系统,其覆盖面积约是当今生物礁的十倍。伴随晚泥盆世弗拉期与法门期之交(F-F)的Kellwasser和法门末期的Hangenberg生物灭绝事件,层孔虫-珊瑚礁生态系统分别崩溃、消失。之后的密西西比亚纪长期被认为是以微生物礁为主,缺乏后生动物礁发育。目前,关于密西西比亚纪生物礁的复苏演化过程、不同板块生物礁演化过程的对比、后生动物礁的最早复苏时间等问题一直受到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
为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研究团队要乐副研究员,长期与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生物礁专家Markus Aretz副教授合作,围绕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与生物礁生态系统演变进行了详细研究,在密西西比亚纪生物礁组成、复苏演化过程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地学领域国际期刊《地球科学评论》(Earth-Science Reviews)、《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和Geological Journal上。
基于全球晚泥盆世-密西西比亚纪生物礁的系统总结与研究,研究团队揭示了泥盆纪末期后生动物礁消失后,密西西比亚纪后生动物礁复苏经历了三个阶段:(1)杜内期的后生动物礁缺失阶段;(2)维宪早期至早维宪晚期的后生动物礁重建阶段;(3)中维宪晚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繁盛阶段(Yao et al., 2020a)。
同时,为了揭示中国密西西比亚纪生物礁的复苏演化过程与全球是否具有一致性,要乐与国内外合作者还详细研究了甘肃平川大水沟剖面前黑山组叠层石和广西田林甘垌子剖面都安组后生动物-微生物礁。
甘肃平川大水沟叠层石,出露厚度约22.5米,横向分布至少200米。通过菊石、介形虫、孢粉等化石可确定叠层石的时代为杜内早期(相当于国际牙形石带Siphonodella sulcata下部)。叠层石发育纹层状,波状和穹隆状等不同形态。利用微相技术方法显示叠层石主要由泥晶、泥粒、核形石、粉砂和亮晶方解石组成,含有少量粗砂和生物碎屑;发育三种纹层类型:泥晶纹层、颗粒为主的混合纹层和泥晶为主的混合纹层,以及两种纹层堆积形式:重复纹层堆积和交替纹层堆积。叠层石中以颗粒为主和泥晶为主纹层的出现,指示其可能由微生物的粘结、捕获和钙化作用共同形成。由沉积岩相、微相和叠层石形态变化可知,叠层石形成于相对海平面升高阶段,并且因为相对海平面的急剧降低和陆源碎屑输入的增强导致其最终消失(Yao et al., 2020b)。
广西田林甘垌子发育了丰富的后生动物-微生物礁,大小为几米到几十米,具有明显的正向隆起。通过有孔虫化石确定礁体时代为维宪晚期(相当于西欧地区有孔虫带MFZ14-15)。结合野外观察和室内薄片中生物和沉积组分的定量统计,可识别出四种礁体类型:珊瑚礁、珊瑚-微生物-疑问微体化石-苔藓虫礁、珊瑚-微生物-苔藓虫礁和微生物-苔藓虫-珊瑚礁。礁体的造礁生物主要包括丛状复体珊瑚(Diphyphyllum, Siphonodendron)、横板珊瑚(Multithecopora, Syringopora)、泡孔苔藓虫(Fistulipora)和微生物(如Garwoodia, Renalcis)。经过岩相和微相研究显示,礁体中发育丰富的骨架岩和粘结岩,可以与礁翼和礁间的堆积灰岩、颗粒灰岩、泥粒灰岩等区分。礁体及其上下地层中生物和沉积组分的变化指示其形成于相对海平面升高时期,也表明礁体的发育与相对海平面变化密切相关。甘垌子礁体的造礁生物和沉积组成与全球其它板块同时期礁体具有相似的组成,尤其是珊瑚礁的广泛发育(Yao and Aretz, 2020)。
甘肃平川杜内早期叠层石和广西田林维宪晚期珊瑚礁的出现,分别对应了杜内期的后生动物礁缺失阶段和中维宪晚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繁盛阶段,进而反映出晚泥盆世生物大灭绝后,中国的生物礁复苏演化过程与全球具有一致性。
参与上述研究还有南京古生物所晚古团队陈吉涛研究员、祁玉平研究员,英国利兹大学Paul B. Wignall教授,法国里尔第一大学Daniel Vachard教授,南京大学王向东教授、沈树忠教授等。
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
Yao, L.*, Aretz, M., 2020. Upper Visean (Mississippian) metazoan-microbial reefs from Guangxi, South China: Insights regarding into the recovered metazoan reefs reef recovery after the end-Devonian extinction.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560, 109994.
Yao, L.*, Aretz, M., Wignall, P.B., Chen, J.T., Vachard, D., Qi, Y.P., Shen S.Z., Wang, X.D., 2020a. The longest delay: Re-emergence of coral reef ecosystems after the Late Devonian extinctions. Earth-Science Reviews, 203: 103060.
Yao, L.*, Aretz, M., Chen, J.T., Qi, Y.P., 2020b. Earliest Carboniferous stromatolites from the Qianheishan Formation, Dashuigou section, northwestern China: Implications for microbial proliferation after the end‐Devonian mass extinction. Geological Journal, 55: 3361–3376.
-
基础部支部与机关二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11月2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基础部支部与机关二支部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联合召开主题党日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强化担当作为,提高服务意识”。 两支部在所的37名党员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支部书记王博、王溱联合主持。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杨涛对巡视指出的支部问题再次进行了通报,强调要进一步提高支部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严格落实国家、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各项制度政策。
南京古生物所副所长王军结合自身学习,对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带领大家从十九届五中全会会议概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12项重要举措以及中科院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求等10个方面开展了学习。强调要结合研究所的学科优势充分发挥好中科院研究所的火车头作用。
随后,与会人员热烈交流了学习心得体会。李建国表示,国家已经做了2035年的远景规划,南京古生物所也应当要更好地开展好战略规划,凝聚更多力量,为实现国家的规划不断作出贡献。王溱表示我们要趁势而上、坚定自信、走好自己的路,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展示了我们政治制度的优势和人民利益至高的态度,而结合到工作中,作为职能部门的成员,应当要担当实干,提高服务意识,努力提升职能部门服务科研中心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合南京古生物所正在开展中的模范机关建设,国资行政与财务处、人教处和党群工作处负责人分别向与会人员征求了对职能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王溱对研究所未来3年的基本建设项目及修缮项目的规划向大家做了简要介绍,包括麒麟新园区的建设、配电系统的改造、信息楼的改造以及澄江站的道路改造等,并对野外装备采购进行了答疑。党群处负责人盖永华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模范机关创建以及巡视整改的要求对科研支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基础部支部切实建成“四强”党支部,更多地发挥好党支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职责,争取吸收更多的科研骨干加入中国共产党。人教处负责人李秋萍对未来五年岗位设置方案以及各项人才计划、十四五人力资源规划做了简要介绍,力争从职称晋升、人才计划等多方面为大家积极申请。财务负责人吴德明也介绍了近期研究所的财务工作情况。听取了相关工作规划介绍后,科研人员也提出了一些需求和疑问,各部门也逐一进行答疑。
活动最后,与会党员同志均表示此次活动举办非常成功。不仅形式上有所创新,促进了职能部门更好地了解科研人员需求,有针对性地解决科研人员的问题,同时也帮助科研人员多多理解各支部之间联合的主题党日活动职能部门的付出和努力,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希望以后多举办各支部之间联合的党日活动。
-
华北地台南缘寒武系第二统磷质腕足类研究进展
化石记录显示在寒武纪早期短短的数千万年内,现生动物界中几乎所有的动物门类就已出现,这一里程碑式的重大生命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多门类后生动物骨骼化石(又称“小壳化石”,多以磷酸盐化的方式保存于碳酸盐岩中,如梅树村动物群)和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以软躯体形式保存于碎屑岩中,如澄江生物群)则是寒武纪大爆发最为重要的化石证据。
腕足动物作为地质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且繁盛至今的若干个为数不多的后生动物门类之一,在寒武纪演化动物群和古生代演化动物群中均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据壳壁矿物成分的差异,腕足动物主要包括磷酸钙质壳的磷质腕足类(舌形贝型亚门)和碳酸钙质壳的钙质腕足类(小嘴贝型亚门和髑髅贝型亚门)。在寒武纪第二世即寒武纪大爆发的主幕,磷质腕足类在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中被大量保存。
全球各地已有的化石记录表明,腕足动物尤其是以舌形贝型腕足为主的磷质腕足类在5.2亿年前后(寒武纪第三期)已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和高度发育的形态分异,同时还出现了少数不同类型的钙质壳腕足动物类。因此,寒武纪第二世磷质腕足类既是开展寒武纪大爆发研究,也是探索腕足类的起源与早期演化所不可或缺的化石材料。此外,磷质腕足类广泛的地理分布显示,其对寒武纪早期不同地区间生物地层对比和生物古地理分区研究也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华北地台寒武系底部地层的缺失以及缺乏良好的化石记录,长期以来其寒武纪早期地层古生物研究较为薄弱。虽然华北地台缺失了寒武系第一统,但寒武系第二统在华北地台南缘却有着较为广泛的分布,如辛集组与猴家山组。已经有前人在这套地层中报导过丰富的小壳化石,然而至今有关华北寒武纪早期腕足类的报导却寥寥无几(仅报导过Kutorginasinensis Rong in Lu, 1979)。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潘兵博士等与瑞典和澳大利亚合作者在华北地台南缘芮城县学张乡水峪剖面寒武系第二统辛集组中发现了大量的磷质腕足类,并对其做了系统性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远古世界》(Palaeoworld)杂志上。
水峪剖面辛集组的磷质腕足类化石产于钙质胶结的含磷粉砂岩中,包括3个目和1个干群类,共计7属、5种和2未定种。该腕足类组合包括mickwitziid类(干群腕足类)1属1种:Paramickwitzia boreussinaensis Pan et al., 2020(新属新种);神父贝类1属1种:Askepasma toddense Laurie, 1986;乳孔贝类1属1种:Eohadrotreta cf. zhenbaensis Li & Holmer, 2004;博茨福徒贝类1属1种:Schizopholis yorkensis (Holmer & Ushatinskaya in Gravestock et al., 2001);舌形贝类3属1种2未定种:Spinobolus sp.、Eodicellomus cf. elkaniiformis Holmer and Ushatinskaya in Gravestock et al., 2001(已根据南极材料修订为Plicarmus wildi Claybourn et al., 2020)及Eoobolus sp.。该腕足类化石组合多样性不高,但形态分异明显,与许多其它地区寒武纪早期腕足类化石组合相似(如华南与澳大利亚)。
通过形态结构对比,此次研究发现华北的P. boreussinaensis与格陵兰的Setatella很相似,如都具有靠近边缘的腹喙顶、背腹壳都具有假铰合面以及假铰合面上具有穿透壳壁的刚毛管道。同时,P. boreussinaensis壳壁内还常发育Mickwitzia(主要产自劳伦与波罗的海地区)壳壁内表面所特有的锥管状突起(Setatella很少发现),因此,推断Paramickwitzia可能是介于这两个属之间的干群腕足类。
华北磷质腕足类组合与南澳大利亚、华南以及南极第三阶至第四阶中产出的磷质腕足化石组合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尤其是其中大多数分子(Askepasma、Eohadrotreta、Eoobolus以及Schizopholis)都出现于南澳大利亚Dailyatia odyssei小壳化石带(第三阶底部至第四阶下部)。此外,结合三叶虫和其它小壳化石,本研究认为华北这套腕足组合时代上大致属于寒武纪第三期晚期至第四期早期。
在古地理分布上,华北的磷质腕足类,除了Eoobolus在全球广泛分布,其它属种仅发现于冈瓦纳及其周边地区。其中,有3属3种发现于南澳大利亚(Askepasmatoddense为两地特有属种);有3属3种发现于南极(Plicarmuswildi为两地特有属种);有2属1种发现于华南扬子地台;还有2属发现于印度喜马拉雅地区。其中Eohadrotreta为南澳、南极、华南、华北以及印度所共有的属。显然,华北的磷质腕足类组合与冈瓦纳东缘的南澳和南极具有更高的相似性。这与其它小壳化石属种地区间的相似性对比结果较为一致。这也说明,在寒武纪早期华北地台南缘与冈瓦纳东缘的动物群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暗示两地可能有着非常接近的古地理位置。
本项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B类以及瑞典研究理事会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Pan, B., Skovsted, C.B., Brock, G.A., Topper, T.P., HolmerL.E., Li, L.Y., & Li, G.X.*, 2020. Early Cambrian organophosphatic brachiopods from the Xinji Formation, at Shuiyu section, Shanxi Province, North China. Palaeoworld, 29, 512–533. https://doi.org/10.1016/j.palwor.2019.07.001
-
《西藏新特提斯的演化:地层和古地理》专辑出版
最近Elsevier出版社旗下国际SCI刊物《亚洲地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正式在线出版了《西藏新特提斯的演化:地层和古地理》(Evolution of the Tibetan Neo-Tethys: Stratigraphy and Palaeogeography)的研究专辑。
该专辑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建国研究员、沙金庚研究员、罗辉研究员担任联合主编,共收录了1篇前言综述和12篇研究论文。作者队伍主要由南京古生物所研究人员组成。论文集从古生物学、火山岩和地球化学等学科方向,研究了晚古生代末到新生代早期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层古生物及其背后的新特提斯构造和古环境演化,探讨了新特提斯演化的许多关键科学问题,如新特提斯洋的开启和形成时间、印度板块的漂移历史、区域古气候、古海拔以及高原隆升对生物区系的影响等。另外,专辑还特别重视对这一地质过程重建十分关键的地层学研究,在区域海相和陆相生物地层学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成果无疑将会为后人研究特提斯演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帮助。
青藏高原是研究深时地球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在地球动力学、板块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和生物演化等研究中备受关注。然而,由于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强烈的构造和变质作用,青藏高原地区古生物化石的保存和采集都具有较大的难度,也进而制约了地层和古生物相关研究的开展。目前关于新特提斯演化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历史及演化机制等研究还不够深入,甚至还存在不少记录的缺失和不足。
几十年来,南京古生物所研究人员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有关项目支持下,一直坚持不懈地从事青藏高原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特别是在近几年中国科学院战略科技专项(B)和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与研究等项目的支持下,新的化石发现和研究取得不少进展。
本专辑即是这些成果的一个代表性展示,它们填补了一些古生物多样性和演化认识上的空白,主要包括:1.发现了一些前人没有发现或很少研究的化石,如昆虫(Cai等,2019;Wang等,2019);2.新建立了一些在地层划分对比中有重要作用的微体化石序列,如放射虫和孢粉(Li等,2019;Peng等,2019;Xu等,2019);3.对一些研究相对较成熟的门类补充了新材料,如菊石、双壳和大有孔虫(Jiang等,2019;Rao等,2019;Yang等,2019 ;Zhang等,2019;Li等,2020);4.在研究比较薄弱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方面获得了许多新的材料和认识,如孢粉(Li等,2019;Peng等,2019)、昆虫和大植物(Jiang等,2019;Yang等,2019)。同时,专辑建立了一个新的、可与国际标准对比的西藏南部新特提斯域三叠系–古近系多门类综合生物地层框架(Li等,2020)和西藏中北部中侏罗世–古近纪陆相孢粉地层序列。专辑还探讨了生物和新特提斯的协同演化,是青藏高原新特提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研究新进展的一次集中展示。
该专辑为一电子专辑,是不同学科科学家多年联合协作、共同努力的成果。相关研究得到了青藏高原第二次科学考察,中国科学院战略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专辑相关信息:Li, Jianguo, Luo, Hui, Sha, Jingeng, eds., 2020. Evolution of the Tibetan Neo-Tethys: stratigraphy and palaeogeography.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asian-earth-sciences/special-issue/10LTVBSWR6X)
论文目录:
Cai, C., Huang, D., Wu, F., Zhao, M., Wang, N., 2019. Tertiary water striders (Hemiptera, Gerromorpha, Gerridae) from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and their palaeo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121–127.
Jiang, H., Su, T., Wong, W. O., Wu, F., Huang, J., Shi, G., 2019. Oligocene Koelreuteria (Sapindaceae) from the Lunpola Basin in central Tibet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early diversification of the genu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99–108.
Li, J., Wu, Y., Batten, D. J., Lin, M., 2019.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the central and northern Qinghai–Xizang plateau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to the end of the Paleogene inferred from palynology.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35–48.
Li, J., Lin, M., Wu, Y., Luo, H., Peng, J., Mu, L., Xu, B., Zhang, C., 2020. New bi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for the Triassic-Paleogene in the Neo-Tethys realm of southern Xizang (Tibet),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doi.org/10.1016/j.jseaes.2020.104369.
Li, J., Sha, J., Luo, H., 2020. Preface: New advances in palaeontology, stratigraphy and palaeogeography of the Neo-Tethyan region, Qinghai-Xizang plateau,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doi.org/10.1016/j.jseaes.2020.104369.
Peng, J., Li, J., Slater, S. M., Zhang, Q., Zhu, H., Vajda, V., 2019. Triassic vegetation and climate evolution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Gondwana: a palynological study from Tulong, southern Xizang (Tibet),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74–82.
Qi, X., Wei, C., Zhang, C., Zhang, S., Hu, Z., Ji, F., 2019. Southward extension of the Bangonghu–Nujiang Suture: Evidence from Early Cretaceous intermediate and felsic magmatism in the Gaoligong Oroge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1–25
Rao, X., Sha, J., Peng, B., Zhang, X., Cai, H., 2019. Constraints of bipolar and tropical bivalves on the northward drifting of the Indian Plate.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68–73.
Wang, H., Fang, Y., Li, S., Hou, X., Wang, B., Zhang, H., 2019. Revisiting of the Paleocene orthopteran insect Hylophalangopsis chinensis Lin and Huang, 2006 in northern Tibet.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93–98.
Wang, M., Peng, S., Li, C., Zhang, T., 2019b. Palaeontology and U–Pb detrital zircon geochronology of Upper Triassic strata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Bangong Co–Nujiang suture zone, Tibet: Constraints on the age of opening of the Meso-Tethy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26–34.
Xu, B., Luo, H., Wang, X., 2019. New discovery of Early Jurassic radiolarians from Luoqu, Xigaze, southern Tibet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49–67.
Yang, X., Xu, Q., Lin, M., Li, J., 2019. Plant remain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deposits of Qubsang, Doilungdeqen, northwestern Lhasa of Tibet,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83–92.
Zhang, Y., Shen, S., Zhang, Y.,Zhu, T., An, X., Huang, B., Ye, C., Qiao, F., Xu, H., 2019. Middle Permian foraminifers from the Zhabuye and Xiadong areas in the central Lhasa Block and their paleo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75, 109–120.
-
南京古生物所举办2020年度危化品安全专题培训
为进一步提升研究所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水平,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举办了危化品安全专题培训。全所涉及危化品管理和使用的各级各类人员共60余人参加了培训。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副所长王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杨涛在培训前强调,当前国家及省市对危化品安全管理要求非常严格,危化品安全管理事关国家地方发展大局,同时也事关职工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希望大家认真参加培训学习,高度重视危化品采购、储存、使用和处置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做到对自己负责、对单位负责。
此次培训邀请了南京市公安局治安大队梅震华教导员、玄武区公安分局连春波警官及朱俊警官,为大家作了危化品安全管理的专题讲座。三位警官长期奋战在禁毒和打击危化品犯罪工作一线,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战经验。培训中,三位警官以现场检查和专题授课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视频播放和案例讲解等,详细介绍了管控类危化品的分类及相关管理要求,并针对南京古生物所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同时还就危化品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宣贯。
王军向培训专家表示了感谢。他强调,危化品管理使用人员要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对标国家标准和公安机关的要求严格操作执行,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要举一反三抓紧落实整改,努力提高研究所危化品安全管理水平。
-
中古学会化石藻类专委会微体分会暨省古学会年会在澄江召开
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主办,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中国前寒武系省级地质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的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八次学术年会–江苏省古生物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于2020年11月06-10日在云南省澄江市顺利召开。
此次会议共有参会代表166位,创近年来参会代表人数的新高。代表们分别来自安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长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贵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大学、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南大学等18所高校;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吉林省地质调查院、上海科技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京古生物所、中国前寒武系省级地质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13个专业研究或管理机构;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华东油气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冀东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等7个生产企业单位。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化石藻类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周传明主持。开幕式上,江苏省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南京古生物所副所长王军,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陈泰敏,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华洪先后致欢迎辞。
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81篇,并有59位参会代表在会上做了口头报告,另有18位代表做了展板报告。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站长赵方臣在本次会议上做了关于“寒武纪大爆发与澄江生物群”的特邀报告;大会还邀请了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张以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李国彪、暨南大学教授姜仕军、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李保华、南京大学教授葛晨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吴亚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类彦立分别做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论文摘要和学术报告内容涵盖了化石藻类学与微体古生物学的主要门类:孢粉、虫颚化石、放射虫、钙质超微化石、硅藻、黑骨化石、几丁虫、甲藻、介形类、颗石藻、轮藻、珊瑚、蜓、微体管状化石、微体水母化石、微体藻类、小壳化石、牙形石、疑源类、非蜓有孔虫、早期宏体藻类、植硅体等;研究方向涉及面非常广泛,有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地理分布、亲缘关系分析、形态发生学、超微结构、系统学分析、埋藏学、微体古生物在大地构造-古环境中的应用、实验分析技术方法、地球化学等;报告涉及时代跨度大,从中、新元古代到新生代以及现代海洋,地域广,遍及我国华北、塔里木、华南三大板块,还包括我国青藏高原、缅甸掸邦高原、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地区等热点研究地区,以及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西太平洋等相关海域。
会议闭幕式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理事长、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罗辉主持。华洪教授代表《微体古生物学报》编辑部向大会报告2018-2020年编辑部工作。
本次会议共有23位研究生参评优秀学生报告奖,经过15位评委老师的评审,最终成都理工大学的祝圣贤、南京古生物所的崔肖辉和西北大学的郝文静脱颖而出。周传明代表本次会议组委会向三位同学颁发此奖。
会议还完成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的选举。第十一届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理事会由21人组成,理事名单如下:
理事长:张以春研究员(南京古生物所)
副理事长:李国彪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向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秘书长:李莎博士(南京古生物所)
理事(按姓名拼音):丁旋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樊茹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类彦立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保华研究员(南京古生物所)、李国祥研究员(南京古生物所)、梁艳副研究员(南京古生物所)、刘传联教授(同济大学)、刘建波教授(北京大学)、卢建峰博士(南京古生物所)、罗正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曲日涛高级工程师(中海油实验中心)、史宇坤副教授(南京大学)、唐烽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芝林高级工程师(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叶黎明副研究员(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张华侨研究员(南京古生物所)、祝幼华研究员(南京古生物所)。
与此同时,在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的首次理事会议上,通过了秘书长提名副秘书长的人选,本届理事会聘请了两位副秘书长:李鑫博士(南京古生物所)和江湉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新当选的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张以春研究员代表新一届理事会向罗辉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苏新教授颁发荣誉理事证书,并致会议闭幕词。
本次年会还组织参观了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和南京古生物所澄江古生物研究站,代表们在梅树村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开展了野外现场讨论会。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第一次妇女大会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切实强化基层妇女工作,11月1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图书馆三楼报告厅召开第一次妇女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中科院南京分院组织人事教育处六级职员张一生到会指导,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出席会议并讲话,全体在职妇女干部职工参加会议。
会议在庄严的国歌声中拉开序幕,与会的51名女职工听取了大会筹备报告,审议通过了《大会选举办法》。选举环节,全体与会同志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差额选举产生了南京古生物所妇联第一届执行委员会5名委员:王丹、王玥、刘静、季承、胡妍妍。
詹仁斌代表所党政领导班子对大会的顺利召开及新当选的5名执委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深情回忆研究所建所70余年来,几代女职工为研究所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希望今后广大女职工在妇联的带领下、在所党委和上级妇联组织的领导下,从关爱自身健康做起,弘扬正能量,争当先进模范,为研究所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实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远景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詹仁斌强调,所党政领导班子将竭尽所能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全力支持妇联执委会各项工作,为共同创造南京古生物所更加美好的明天一起努力!詹仁斌还对新当选的5名委员提出了殷切希望,希望委员们能切实履行好职责、继往开来,带领广大女职工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站位,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前提下,为南京古生物所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半边天”作用。
大会结束后,南京古生物所妇联执委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季承担任南京古生物所第一届妇联主席。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工程项目中期廉政提醒监督会
为加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重点领域监督管理,增强领导干部及职工廉洁自律意识,11月6日下午,南京古生物所在行政楼一楼会议室召开了廉政提醒监督会议。“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提升改造项目”和“标本陈列间、存储间及其屋面修缮项目”的建设方和监理方,南京古生物所纪委、监审室,国行政与财务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等部门负责同志共15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蔡华伟主持。
会上,相关工程施工单位及监理部门负责人对建设工程进展等情况进行了汇报,重点说明了工程期间变更增加的项目情况。针对工程项目变更增加项目等,南京古生物所相关管理部门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明确严格经费总额控制,施工质量保证等相关要求。会议还就其它相关事项进行了深入讨论。
会议上,蔡华伟强调,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提升改造一直是社会公众和全所职工关注的重点项目工程,作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双方都应当要一如既往地按照事先所签订《廉政协议书》的要求,严格遵守廉政承诺,做好项目实施和监督。最后希望双方工作人员能自觉做好廉洁自律,保证相关工程的顺利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