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漳浦发现1500万年前的木乃伊化南酸枣果化石
南酸枣又名五眼果,其果实具有5个萌发孔,有着“五福临门”的寓意。南酸枣的果实在热带雨林中被多种动物食用,种子也被进行多途径传播,其中鹿科动物和犀鸟作为主要的食用和传播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南酸枣的果实是由薄果皮、木质内果皮、可食用的中果皮和果肉组成,在我国南方其果肉常被加工成南酸枣糕,是备受人们喜爱的零食。据考古学证据显示,早在8000多年前,古人就已经开始食用南酸枣,并且喜欢将其果实大量储存起来。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姿晰博士、史恭乐副研究员、舒军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尹素心与美国芝加哥植物园的同行合作,利用Micro-CT扫描和包埋切片等实验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东南沿海福建漳浦中新世佛昙植物群中的木乃伊化南酸枣果化石。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古植物学专业期刊《古植物学和孢粉学评论》(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上。
该研究报道了全球首例具有7个萌发孔的南酸枣属果化石,并建立了新种福建南酸枣(Choerospondias fujianensis sp. nov.)。现生南酸枣属仅有南酸枣一种,是东亚特有植物。此次福建南酸枣化石的发现表明:中新世时南酸枣属的形态特征比现代更为多样化。事实上,在渐新世时南酸枣属就已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但在中新世大暖期之后,该属在欧洲便消失了,东亚地区现也仅存一种南酸枣。古植物学和环境考古资料显示,南酸枣属在东亚地区自渐新世以来几乎保存着连续的记录;通过古生态学分析显示,南酸枣属的生态适应范围较广,这个特点可能是该属在东亚地区一直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青年基金、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等联合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Zixi Wang, Fabiany Herrera, Junwu Shu, Suxin Yin, Gongle Shi*, 2020. A new Choerospondias (Anacardiaceae) endocarp from the middle Miocene of Southeast China and its paleoecological implications. Rew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 283: 1–10. https://doi.org/10.1016/j.revpalbo.2020.104312.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科研人员座谈会
为加强与科研人员的交流、听取科研人员对研究所管理和创新发展的意见建议,进而从严从实做好巡视整改工作,2020年11月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在图书馆报告厅召开科研人员座谈会。所党政班子成员、在宁的科研人员和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共66人参加会议。会议由南京古生物所副所长王军主持。
会议首先由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做了《凝聚“南古人”力量,共谋研究所创新发展》的报告。报告的第一部分从中国科学院的办院方针讲到国立科研机构的使命和担当,从解读研究所的所风、所训、所徽讲到穆恩之、顾知微两位已故院士的入党初心及用实际行动践行所风、所训;报告的第二部分重点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及南京古生物所意识形态的相关工作和要求。杨涛在报告最后希望科研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科技价值观,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随后,王军带领与会人员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号召广大科研工作者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从学习先进科学家事迹做起,并给大家推荐和发送了关于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等科学家先进事迹的8套电子书籍,供大家学习借鉴。王军还具体向与会的科研工作者介绍了今年研究所申请项目情况、科研人员考核细则、研究所十三五时期“一三五”规划评估情况以及十四五战略规划进展情况。他强调十四五战略规划对研究所今后发展至关重要,提议大家群策群力为研究所的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蔡华伟也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科研诚信建设及研究所相关制度建设情况,并呼吁广大科研人员务必重视起来,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蔡华伟还带领大家认真学习了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印发<关于科研活动原始记录中常见问题或错误的诚信提醒>》,提醒大家平时做好室内、野外工作的原始记录。
会后,王军与科研人员们签订了《科研诚信责任书》。
-
《古生物学报》召开2020年编委会会议
2020年10月1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十二届三次理事会在甘肃和政召开,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古生物学报》主编王永栋向理事会报告了2019–2020年《古生物学报》的工作进展情况,并介绍了在编委会换届、学报改版、出版专辑、网络投审稿、网络首发、多媒体传播、编辑规范及青年编辑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理事会期间还召开了《古生物学报》2020年编委会会议。新一届学报编委会成员及编辑部负责人等20余人参加会议。
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古生物学报》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詹仁斌出席会议并致辞,对新一届编委会成立一年多来在改版和出版等方面实施的各项改革举措和取得的进展予以积极评价,并对各位编委的工作表示肯定和感谢。他指出,《古生物学报》需要全体编委和学会理事的共同努力,要坚持国际视野、组织优秀稿源、发表高水平论文,在设计版面形式和印刷格式等方面再上新台阶。詹仁斌为参会的编委会成员颁发编委证书和主编、副主编证书。
随后,王永栋介绍了新一届编委会的人员构成。本届编委会由工作在科研一线的25位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科研骨干组成,来自不同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学科领域、化石门类和地质时代等方面均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另外,学报还邀请了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罗马尼亚和挪威等国的7位古生物学专家担任国际编委。
参加编委会的编委专家在会上积极发言,对于学报一年多来在改版、编审稿和编校质量等方面所采取的多项举措表示肯定。参会的编委还围绕学报的创新发展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提出积极建议。会议强调,要发挥编委会和理事会的作用,加强与亚洲古生物学协会的联系,强化国际交流,进一步发挥国际编委作用,同时要注重青年编辑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
《古生物学报》作为中国古生物学会的官方刊物,在学会理事会和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以来已连续4年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20年7月入选地学领域T1级高质量科技期刊,现已成为宣传和交流我国古生物学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
-
南京古生物所召开八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
2020年11月2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八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八届二次职工代表大会预备会与会全体代表,审议并通过了大会九人主席团成员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王溱、李国祥、杨涛、周传明、赵方臣、胡妍妍、徐洪河、曹长群、詹仁斌。同时,预备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本次职工代表大会的会议议题。
大会正式会议分别听取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代表研究所作的2020年度工作报告和职工代表赵方臣代表提案征集工作组作的提案落实与提案征集报告。会前及会中,各制度审议小组对研究所各部门及工会提交的36项制度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讨论和审议,并通过职代会主席团扩大大会议形成最终的审议意见结果。大会表决流程中,39位正式代表全票表决通过研究所2020年度工作报告及对36项制度审议意见的逐项解答与逐项表决。
大会决议号召全所职工团结起来,继续发扬南京古生物所的优良传统,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凝练南古人意志,为推进研究所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各项改革,为实施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
5亿多年前“麒麟虾”:节肢动物起源的过渡型化石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领导的“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的材料收集和工作积累,在我国云南五亿多年前的澄江动物群中发现了解答“节肢动物起源”之谜的关键过渡型化石——“麒麟虾”。该成果11月5日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上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员、赵方臣研究员为该成果通讯作者,曾晗博士为第一作者。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也共同参与了此项研究。
在距今约5.2亿年前的寒武纪时代,动物界中几乎所有的现代动物门类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式出现,并形成了地球上最早的复杂食物网和海洋动物生态系统。这一里程碑式的重大生命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一个半世纪前,达尔文就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特别提到,以三叶虫为代表的多门类复杂动物在寒武纪的突然出现,令他深感困惑,成为对进化论的巨大挑战。
1984年由南京古生物所科学家在云南发现的“澄江动物群”更加凸显了“寒武纪大爆发”的突发性,将这一谜题的科学研究推向新高潮。澄江动物群化石发现表明,包括脊椎动物在内,几乎所有现代动物门类在5.2亿年前都已经出现了。30多年以来,澄江动物群中已发现属于20多个动物门类的280多种动物化石,完整展现了当时的动物群落面貌。由于特殊的埋藏条件,这些化石保存了五亿多年前动物精美的软躯体解剖学信息,为揭秘动物门类起源之谜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直接线索。
澄江动物群中,节肢动物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寒武纪大爆发开始,节肢动物便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动物之一。包括蝴蝶、螃蟹、蜈蚣、蜘蛛以及已灭绝的三叶虫在内,这些人们熟知的动物都是节肢动物。它们都具有硬化的表皮和分节的身体,以分节的附肢为特征,比如:感觉用的触角、捕食用的钳子、行走用的腿。节肢动物占据了当今地球上大约80%的动物物种数,也是动物界中个体数量最多的动物,在海、陆、空各种环境和极端环境都存在。然而,一百多年来,关于节肢动物起源的问题一直是生物进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难题,吸引并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
澄江动物群中的节肢动物大多属于已灭绝的早期节肢动物类群,保存了精细的生物解剖学信息,为解答“节肢动物起源之谜”提供了宝贵的化石证据。这些化石吸引了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发育生物学和演化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关注,成为当今生物进化的研究热点之一。数十年来,有关这些化石在节肢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中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谱系关系更是争议不休。
研究团队此次在澄江动物群中发现了一种罕见的节肢动物,其身体造型奇异,嵌合了多种寒武纪动物的形态特征,类似中国传统神话中“四不像”瑞兽“麒麟”,因而被命名为“麒麟虾”(Kylinxia)。
借助多种技术手段,研究团队对麒麟虾化石进行了精细的解剖学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元素分析,论证了神经组织和消化系统等在化石中通常难以保存的软躯体构造。比较解剖学研究表明,麒麟虾的身体具有明显的真节肢动物特征,包括硬化的表皮、愈合的头壳、多节的躯干和分节的腿肢。然而,麒麟虾的头部却又整合了节肢动物祖先类型的形态构造,包括寒武纪怪物——奥帕宾海蟹(Opabinia)特有的五只眼睛,以及寒武纪巨型捕食动物——奇虾(Anomalocaris)的捕食前附肢。所以,麒麟虾嵌合了节肢动物祖先类型和真节肢动物的形态特征,是一种罕见的嵌合动物。
为寻找麒麟虾的演化位置、揭示其演化意义,研究团队中的曾晗博士在对中国澄江动物群和加拿大布尔吉斯页岩数万块节肢动物化石多年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整合了“节肢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领域的二十多个形态数据集,编码了该领域最新的一个包括81个分类群和283个性状的数据矩阵,采用多种模型和参数进行了演化树重建。谱系发生分析结果一致表明,麒麟虾的演化位置位于真节肢动物的最根部,处于奇虾类和其它真节肢动物之间。
因此,麒麟虾代表了节肢动物起源过程中的关键过渡类型,它首次填补了从奇虾类到真节肢动物之间巨大的演化空白,为真节肢动物一系列关键演化创新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参考点,例如硬化的表皮、分节的腿肢和愈合的头部。
同时,麒麟虾的研究也为解析寒武纪真节肢动物之间的谱系关系提供了最新线索。例如,抚仙湖虫类或等刺虫类等类群曾被认为是真节肢动物的原始类型。麒麟虾的发现和新的谱系分析改变了这些认识,支持了大附肢类和螯肢类是真节肢动物中更基干的类型,而等刺虫类、全足类(包括三叶虫)和抚仙湖虫类则属于朝有颚类演化的支系。
值得关注的是,有关节肢动物第一对附肢的演化问题也是“节肢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冠群节肢动物中,有颚类的第一对附肢是感觉型的触角,而螯肢类的第一对附肢则是捕食型的螯肢。麒麟虾的发现揭示了节肢动物第一对附肢的演化新模式,它的嵌合特征有力支持了奇虾类的爪状前附肢和大附肢类的钳状附肢是同源的。该研究重建的演化模型表明,以奇虾和麒麟虾为代表,节肢动物第一对附肢的原始类型是多节的捕食型附肢,但在螯肢类和有颚类的起源过程中经历了完全不同的演化路径。在螯肢类的起源过程中,第一对附肢的肢节数逐步减少,演化出了钳状的螯肢,保留了捕食功能。而在有颚类的起源过程中,第一对附肢逐渐失去了捕食功能,最终特化为感觉型的触角。
该成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前沿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
论文相关信息:
Zeng, H., Zhao, F., Niu, K., Zhu, M., Huang, D., 2020. An early Cambrian euarthropod with radiodont-like raptorial appendages.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883-7.
-
戎嘉余院士应邀在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做特邀报告
10月20日,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类和地质古生物博物馆、科普基地、国家地质公园、科技和科普出版行业以及相关文化产业公司等单位的科普工作者150余人参加此次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研究员应邀参加开幕式并做题为《生物演化探秘与思考》特邀大会报告。
特邀大会报告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主持。戎嘉余院士的报告分为概述与背景、问题与思考、演化与我们以及结束语四部分。他用丰富的资料和精美的化石证据,展示了达尔文思想和生物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始末以及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论述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规律,并对达尔文进化规律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提出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对人类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变化、做好科学普及、传播地球生命演化史真谛等提出了建议,参会者表示受益匪浅,深受启发。报告过程中,参会代表踊跃提问,积极互动,戎嘉余院士回答了多个大家关注的问题。他表示探究生命演化奥秘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者尤其任重道远,要探索生命演化奥秘,准确理解和宣传演化知识,不断提高科普和展览水平。
本次会议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科技与信息处主办,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共同承办,会议期间,新华社、中国新闻社、化石网、内蒙古电视台等二十余家媒体进行了关注和报道。
-
二叠纪牙形类研究系列进展
牙形类是二叠纪的重要化石门类之一,目前二叠纪所有界线层型(GSSP)均是依据或者计划依据牙形类物种的首现为定义的,所以二叠纪牙形类的研究是二叠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的基础。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袁东勋助理研究员、张以春研究员、张华研究员、祁玉平研究员和王玥研究员等人,与南京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和缅甸东枝大学等合作者,对我国华南地区、美国德克萨斯地区和缅甸克伦邦地区等二叠纪牙形类进行了综合研究,获得系列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s、Newsletters on Stratigraphy和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等国际地学类期刊上。
综合地层对比研究:
我国华南和美国德克萨斯是已知全球二叠纪中期地层发育最为完整的地区,但却分别位于泛大陆的东西两侧。受这一时期生物古地理区系的影响,传统门类菊石和蜓类等难以进行精确对比,牙形类是当前二叠纪中期生物地层洲际对比的主要手段。本次研究基于华南和北美典型地区高分辨率的牙形类生物地层学,并结合菊石、蜓类、锆石U-Pb年龄、旋回地层学、全岩碳、锶和牙形类氧同位素等对比研究,建立了两个地区综合地层的对比框架,并在此新框架基础上约束和讨论了二叠纪中期的多个重大环境背景事件。
GSSP研究:
二叠系瓜德鲁普统的3个GSSPs于20年前建立在了美国德克萨斯地区,但是正式的研究成果一直没有发表,这严重阻碍了全球瓜德鲁普统的划分和国际对比。本次通过研究沃德阶底界GSSP剖面发现,界线标志种Jinogondolella aserrata的两种形态的首现层位均远远低于界线层位,且应用的地层划分标准不统一,造成了全球沃德阶底界对比不一致的问题,并在中国和加拿大的2家实验室对界线层位中大量样品进行了多次处理,均未获得任何牙形类标本。结合对该剖面多门类化石、火山灰样品和多种化学地层学等数据的研究表明,沃德阶底界GSSP存在严重缺陷,需要寻找新的剖面。
生物古地理研究:
由于长期缺乏对牙形类的研究,缅甸东部二叠纪地层的划分和国际对比一直相对滞后,难以建立高分辨率的地层框架,因此也间接制约了这一地块古地理演化等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次研究首次报道了缅甸二叠纪牙形类生物群,一方面解决了研究层段的时代和地层对比问题,另一方面根据特殊的牙形类属种Vjalovognathus等推断在乌拉尔世晚期该研究区域的古地理位置仍然邻近澳大利亚西北缘和拉萨地块。
本次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与研究专项的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
Shen Shu-zhong*, Yuan Dong-xun*, Henderson C.M., Wu Qiong, Zhang Yi-chun, Zhang Hua, Mu Lin, Ramezani J., Wang Xiang-dong, Lambert L.L., Erwin D.H., Hearst J.M., Xiang Lei, Chen Bo, Fan Jun-xuan, Wang Yue, Wang Wen-qian, Qi Yu-ping, Chen Jun, Qie Wen-kun, Wang Tian-tian, 2020. Progresses, problems and prospects: An overview of the Guadalupian Series of South China and North America. Earth-Science Reviews, 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0.103412.
Yuan Dong-xun*, Shen Shu-zhong, Henderson C.M., Lambert L.L., Hearst J.M., Zhang Yi-chun, Chen Jun, Qie Wen-kun, Zhang Hua, Wang Xiang-dong, Qi Yu-ping, Wu Qiong, 2020. Reinvestigation of the Wordian-base GSSP section, West Texas, USA. Newsletters On Stratigraphy, DOI: 10.1127/nos/2020/0613.
Yuan Dong-xun, Kyi Pyar Aung, Henderson C.M., Zhang Yi-chun, Than Zaw, Cai Fulong, Ding Lin, Shen Shu-zhong*, 2020. First records of Early Permian conodonts from eastern Myanmar and implications of paleobiogeographic links to the Lhasa Block and northwestern Australia.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549: 109363. 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19.109363.
-
中国科学院与英国杜伦大学组织“知识无疆界”首期网络讲座
为推动中国科学院与英国杜伦大学双边合作,探索疫情期间国际科技合作新方式,2020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与英国杜伦大学启动了“知识无疆界”系列网络讲座。此次网络研讨会于北京时间16:00(英国时间8:00)开始,首先播放《知识无疆界》宣传片后,英国杜伦大学副校长Stuart Corbridge热情欢迎参会人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致开幕词,此次“知识无疆界”的系列网络讲座正式开启。
“知识无疆界”第一期由英国杜伦大学教授David Harper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詹仁斌共同围绕“动物的第一次狂欢:古生代早期海洋生物多样化的原因和结果”做主旨报告。
在David Harper教授与詹仁斌研究员的相互介绍后,两位研究者进行了主旨报告发言。在地球生命早期,生物长期是以微生物的形式存在。显生宙以来,动物突然在1亿年时间内变得复杂而多样,并逐渐开始主导我们的生物圈。在此背景下发生了重大生物事件,如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和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等等,改变了地球生命的演化方向,推动并最终建立了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动物之间的竞争等内在因素与气候环境变化等外在因素成为生物演化的关键驱动力。报告最后还介绍和讨论了来自中国及其他地区的重要化石证据,并展示了在此领域所获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在随后的问答讨论环节中,David Harper教授与詹仁斌研究员也进一步和与会者加强了沟通和交流。最后一个问题与会者提出“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特异埋藏生物群?”詹仁斌指出:中国是由多个古老地块构成,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沉积岩中能够保留不同时代的生物群,这为后期研究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工作,并给予了很多包括经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并且中国古生物学研究力量强大,具备有研究各个时代的优秀科研人员;除此之外,大众对古生物化石具有浓厚兴趣,在化石点的发现和化石采集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发言得到了与会人员的充分肯定,大大增强了科研人员的自信心。
最后,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王振宇和英国杜伦大学副校长(全球)Claire O'Malley进行了总结性发言,积极肯定了此次“知识无疆界”网络讲座的举办,中国科学院与英国杜伦大学一直保持紧密合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双方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创新合作方式,本次网络讲座也是双方合作的成果。此次讲座进一步加强了中英科技界交流,推动双边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
南京古生物所与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0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在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致力于基础地质研究、实验分析、人才培养、科学传播、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中海油天津分公司总地质师、副总经理薛永安,公司科技部、勘探部、实验中心的负责人,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詹仁斌主持。
座谈中,詹仁斌简要介绍了南京古生物所的基本情况,强调了此次合作对研究所推进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重要性,并就今后合作交流的规划和方向提出设想。薛永安在讲话中积极肯定了此次合作的必要性,同时也介绍了公司生产部门在具体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并希望在日后能够开展不定期交流,从而能够就具体问题探索出实际的解决方案。之后,双方科研人员就目前所做的科研工作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
最后,杨涛表达了南京古生物所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决心,签订框架协议只是合作的开始,双方需要通过各项工作将协议落到实处,真真正正地为国家做出贡献。
会后,双方还举办了“徐淮寒武-前寒武纪及南京古生代地层野外现场交流会议”。通过本次野外现场交流会,南京古生物所科研人员向渤海油田的相关人员详细介绍了华北及下扬子区古生代地层的岩性组合特征、地层识别和划分标准、地层对比关系等情况,并为渤海石油管理局科研人员对古潜山深层系地层、黄海新区古生代地层的认识提供了现场指导。
-
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开幕
10月20日上午,第五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在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召开。来自全国16个省区市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自然类博物馆、地质古生物博物馆、科普基地、国家地质公园和重点化石产地、科学传播、科技出版和文创企业等60余个单位的150余人参加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科技与信息处主办,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共同承办。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珺、戎嘉余、周忠和,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科普工作委员主任王永栋、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陶庆法、自然资源部东北亚演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孙革、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丽霞,以及内蒙古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富友、内蒙古自治区科协、文旅厅、教育厅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开幕式。
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秘书长李国祥主持开幕式。王永栋致开幕词,介绍了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自2012年成立以来,在组织科普教育、科普展览、科普创作与出版、科学传播、网络影视和文创开发交流合作方面发挥的重要纽带与桥梁作用,尤其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广大科普工作者勇于探索新技术和网络方法等,开展云讲座、云游博物馆和应急科普等,开展网络和线上古生物科普教育,受到了广大社会公众的欢迎和肯定,并对今后的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提出了展望。王富友副厅长代表内蒙古自然资源厅致欢迎词,指出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丰富且珍贵的自然资源,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发挥地区特色,在自然科学文化传播和对外展示宣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致辞表示,目前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普事业,对于大力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非常重要。这次研讨会参加人员众多,是中国科普事业快速发展的缩影。我国地质古生物科普资源丰富,潜力巨大,科学普及也是国家需求之一,科研、科普工作者以及出版和企业等携手联合,可以深度发掘并进一步做好地质古生物的科普工作。开幕式上,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陶庆法、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孙革、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丽霞分别致辞,并对地质古生物科普工作提出了积极建议。
开幕式现场发布了“2019年度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十大进展”。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吉林大学、重庆自然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西北大学和卓谨信息科技公司等单位获得十大进展,展示了我国地质古生物科普领域取得的重要创新成果,对推动科学研究、科学传播和化石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授牌仪式,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授予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化石文化传播基地”,自然资源部东北亚古生物演化重点实验室授予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实验基地”。
开幕式后,举行了大会特邀报告会,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戎嘉余院士做题为“生物演化探秘与思考”的报告,北京自然博物馆孟庆金馆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中国古动物馆王原馆长、重庆自然博物馆欧阳辉馆长,以及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王军有馆长等专家学者,分别作题为“从科学发现到多元科普产品转化”、“从亿万年的演化史看人类的命运”、“自然类博物馆策展实践”、“起好步开好局为内蒙古地质古生物科研科普工作做贡献”的大会特邀报告。
本次会议除了开幕式、大会特邀报告外,还安排了14个大会报告,内容涉及博物馆展陈、应急科普、古生物课程开发、多媒体技术、竞技数字模型、化石数字复原技术、网络科普平台以及全媒体融合技术等。会间还组织考察内蒙古自然博物馆,会后赴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进行考察交流。
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今日头条、学习强国、化石网、内蒙古电视台等二十余家媒体对此次会议进行了聚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