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TV-4】超500枚琥珀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展出
近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对外展出超500枚琥珀化石标本,其中不乏罕见的世界级标本。虽远隔上亿年,这些定格在琥珀里的昆虫、植物依然栩栩如生。
近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对外展出超500枚琥珀化石标本,其中不乏罕见的世界级标本。虽远隔上亿年,这些定格在琥珀里的昆虫、植物依然栩栩如生。#定格于琥珀中亿万年的花朵#什么样?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特展《时光胶囊-琥珀与时光的故事》]
2023-02-16
-
【扬子晚报】第十四届“奥妙地球与奇特生命”古生物绘画大赛颁奖典礼在南京举行
2月12日,第十四届“奥妙地球与奇特生命”古生物绘画大赛颁奖典礼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报告厅举行。
扬子晚报网2月13日讯(通讯员 盛捷 记者 于丹丹)2月12日,第十四届“奥妙地球与奇特生命”古生物绘画大赛颁奖典礼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报告厅举行。
该活动以奥妙地球与奇特生命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和化石爱好者对古生物化石和远古生命的了解和认识,培养公众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迄今为止已经连续举办了14届,是南京市科协的重点品牌科普活动,深受广大青少年和学生们的关注和喜爱。本届绘画大赛由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应用协会和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主办,化石网、《生物进化》杂志和《科学大众》杂志协办,并得到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和南京市玄武区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
根据大赛要求,参赛的青少年学生纷纷通过画笔,勾勒出自己想象的远古生命形象以及奇特地球场景,创作出了许多非常精彩的绘画作品,体现出青少年的对远古地球生命演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本次大赛共收到来自中小学生的绘画作品约170幅,经过专家评审小组的遴选,最终评选出绘画作品一等奖11名,二等奖26名,三等奖34名,优秀奖、鼓励奖若干名以及组织奖9名。据悉,在颁奖典礼上,获奖同学还收获精美的优秀作品集、科普图书和科普杂志,获奖的优秀作品在博物馆展墙将向公众展示一年,一等奖作品还将刊登在著名科普杂志《生物进化》和《科学大众》。
2023-02-14
-
【金陵晚报】《地球的生命故事》正式发行
2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戎嘉余院士领衔,会集30余位知名的古生物学家,共同编纂了《地球的生命故事——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发现之旅》第一辑在南京正式发行。
本报讯(记者 余梦娇 通讯员 盛捷)2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戎嘉余院士领衔,会集30余位知名的古生物学家,共同编纂了《地球的生命故事——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发现之旅》第一辑在南京正式发行。
该丛书是中国古生物学家送给青少年的一份有关生命演化的科普启蒙礼物,第一辑“神秘远古”入选2022年“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项目,已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共包括4个分册,分别是《认识演化论——一个古生物学者的视角》《三峡埃迪卡拉化石发现记》《重返远古海洋——鱼龙》《飞上蓝天的恐龙》。
本丛书作者团队都在古生物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且大多在国际级别的学术协会担任重要职务,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为了让这套丛书实现从专业的学术语言到通俗的科普话语,作者团队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在出版过程中,他们数易其稿,努力把略显枯燥的生命演化故事,做到了既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又科学精准、严谨而不出格,集科学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身。比如,《重返远古海洋——鱼龙》一书就用了“鱼龙宝宝出生记”“鱼龙是个大胃王”等青少年能读懂、易接受的语言作为章节的标题。再如,为了提升阅读体验,每一章都设置了“古生物小百科”,将相关科普知识进行了拓展。
为展现科学家野外考察和室内探索工作,更好地讲述化石故事、还原演化历程,本丛书采用了融媒体的出版形式,邀请作者们录制了科普视频。书中附设二维码,翻阅本丛书的读者,可以扫码观看视频,跟随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的专家学者一道,开启这场神奇的远古探险,体验古生物学者的探索历程,领略科学发现的神奇魅力,理解生命演化的历程与真谛。
2023-02-14
-
【扬子晚报】蚊子交配瞬间“封印”变琥珀,1亿年后被“围观”
一亿年前的缅甸热带雨林,两只蚊子正在交配,恰好一滴树脂滴落在它们身上,将它们团团包裹住并永久地“封印”,经历了沧海桑田,它们变成了一枚琥珀。这一段曾经的“恋爱时光”就永远被记录了下来,并在一亿年后被人类“围观”。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蚊子交配瞬间“封印”变琥珀,1亿年后被“围观”]
一亿年前的缅甸热带雨林,两只蚊子正在交配,恰好一滴树脂滴落在它们身上,将它们团团包裹住并永久地“封印”,经历了沧海桑田,它们变成了一枚琥珀。这一段曾经的“恋爱时光”就永远被记录了下来,并在一亿年后被人类“围观”。
包裹亿万年的岁月,琥珀化石如同贮存时光的胶囊。2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办,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承办的《时光胶囊—琥珀与时光的故事》琥珀特展正式揭幕,来自世界各地保存精美的各类琥珀化石标本500余块首次对外展出。
交配的蚊子琥珀
琥珀化石物种收藏数量世界第一
南古所首次展出500多枚珍贵化石
“其实在我们琥珀研究人的眼里,琥珀就是古代的植物树脂化石。”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研究员介绍说,我们平常所见到的松树,还有一些水杉植物都可以产生树脂。这些树脂被分泌出来以后,在沿着树皮往下滴落的过程中,偶尔会包裹进去一些小蚊子、小草等生物体。在很偶然的情况下,被埋入到土壤等沉积物中,经历了上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地质作用,然后形成的最后产物就是我们见到的琥珀。
如同一枚枚“时光胶囊”,琥珀在古生物学、古生态学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记者了解到,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亦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目前收藏有世界上最大物种数量的琥珀化石,近年来陆续取得了一批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新发现。
此次特展由南京古生物所一线科学家领衔策展,结合了近年来研究所对琥珀化石最新科研成果,除了首次对外展出的500多块琥珀化石标本,还通过展板介绍、标本展示、琥珀化石艺术墙、琥珀艺术摄影、多媒体等方式,系统和全面地介绍琥珀的由来及形成过程,世界上主要的产地、分布和地史记录,人类对琥珀的认识历程,以及琥珀中所含动植物化石所揭示的生命演化历史等科学知识。
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一楼的特展厅,那些远古时代的蜗牛、马陆、蜘蛛、丽蛉、蚊子、蟑螂、蚂蚁以及各类传粉甲虫等,还有各种植物叶片、花朵,被瞬间被包埋在了小小的琥珀胶囊中,历经亿万年漫长时光,仍可以窥视这些史前生物栩栩如生的全貌。
据介绍,此次展出的还有一些珍稀的琥珀标本,比如定格于琥珀中的花朵、正在交配和正在产卵的蚊子、伪装的脉翅目幼虫以及大量各种类群昆虫的集合等,非常值得一看!
如同三维相机,定格远古瞬间
琥珀为人类了解远古提供更“清晰”和“立体”的线索
研究琥珀,有何重要意义?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科学家从琥珀包裹的蚊子血中提取出DNA复活了恐龙,把一亿年前的恐龙世界呈现在眼前。
当然,这只是一部科幻电影。“通过琥珀里面的生物体恢复远古生物现阶段人类还是实现不了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副馆长傅强告诉记者。不过这也反映出,琥珀能为人类了解远古的生物样貌和环境变化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线索。
“琥珀像一架照相机,将远古一个个很瞬时的场景给捕获下来。”王博研究员说,过去他研究的是岩石中的昆虫化石,岩石中的昆虫化石都是二维的,如同一个平面,很多细节看不到,琥珀里面保存的标本都是三维的、立体的,而且非常精细。
“所以我在研究琥珀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侦探。”王博解释说,“琥珀里边蕴藏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琥珀,来了解过去的生物长什么样,了解过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这些信息为我们了解现代的生物类群,还有保护我们现在的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在昨天的开展仪式上,王博研究员做了一场关于琥珀研究的科普报告。王博在报告中介绍说,他们在琥珀化石“定格”的“瞬间”中,曾经发现过远古昆虫的求偶行为、育幼行为、伪装行为等。团队曾在2019年报道过一枚集齐了“海陆空”的罕见琥珀化石,包括蟑螂、甲虫、蜘蛛、蚊子、菊石等四十多种生物,统统聚集在一个比矿泉水瓶盖大不了多少的琥珀里。“通过这枚标本,我们就能重建当时的琥珀森林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南京专家“十年磨一剑”的大发现
漳浦琥珀生物群成为世界级化石宝库
提到琥珀,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缅甸琥珀。但此次展出的琥珀化石中,有不少是来自我国的福建漳浦。漳浦琥珀生物群是世界四大琥珀生物群之一,而记者了解到,它的发现背后也包含着南京古生物所专家“十年磨一剑”的心血。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多名专家组成的联合团队,于2010年在福建东南沿海漳浦县佛昙群地层首次发现了漳浦生物群。王博介绍说,团队历经10年持续的野外采集工作,获得了25000余枚含虫琥珀和逾5000块植物化石标本,在福建漳浦揭开了一个世界级化石宝库的神秘面纱。
该生物群的发现在当年是一项重磅成果,它是近百年来新发现的最丰富的琥珀生物群,该研究为我们了解现代亚洲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演化,及其如何响应未来气候变暖提供了参考。
“我国是化石资源极其丰富的大国。但琥珀在我国发现很少,广为人知的只有一个抚顺琥珀产地。”王博告诉记者,漳浦琥珀生物群的发现彰显了我国是一个琥珀资源富饶的国家。王博说,更重要的是,漳浦琥珀生物群也是最丰富的用于科研采集而非商业开采的琥珀生物群,完整保留了初始的古生态和埋藏学信息,为其他琥珀生物群的古生态恢复和埋藏学偏差矫正提供了珍贵的对比数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视频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提供
校对 李海慧
2023-02-14
-
【紫牛新闻】汇集30余位古生物学家 《地球的生命故事》在南京正式发行
2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戎嘉余院士领衔,汇集30余位知名的古生物学家,共同编纂了《地球的生命故事——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发现之旅》第一辑在南京正式发行。该丛书是中国古生物学家送给青少年的一份有关生命演化的科普启蒙礼物,第一辑“神秘远古”入选2022年“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项目,已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地球的生命故事》在南京正式发行]
2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戎嘉余院士领衔,汇集30余位知名的古生物学家,共同编纂了《地球的生命故事——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发现之旅》第一辑在南京正式发行。该丛书是中国古生物学家送给青少年的一份有关生命演化的科普启蒙礼物,第一辑“神秘远古”入选2022年“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项目,已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第一辑“神秘远古”共包括4个分册,分别是《认识演化论——一个古生物学者的视角》《三峡埃迪卡拉化石发现记》《重返远古海洋——鱼龙》《飞上蓝天的恐龙》。
顶尖的中国科学家团队倾情创作
本丛书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领衔,汇集了30余位一线核心中、青年学者科研骨干,他们都在古生物领域取得了突出的科研成果,且大多在国际级别的学术协会担任重要职务,代表了中国乃至世界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可以说,作者团队不仅阵容强大,而且专业权威。
为了让这套丛书实现从专业的学术语言到通俗的科普话语,作者团队着实费了一番功夫。在出版过程中,他们数易其稿,努力把略显枯燥的生命演化故事,做到了既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又科学精准、严谨而不出格,集科学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身。
比如,《重返远古海洋——鱼龙》一书就用了“鱼龙宝宝出生记”“鱼龙是个大胃王”等青少年能读懂、易接受的语言作为章节的标题。再如,为了提升阅读体验,每一章都设置了“古生物小百科”,将相关科普知识进行了拓展。
讲述中国科学家的探索故事
1949年以后,为了支持国家基础建设发展,我国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不畏艰险,努力开拓,做了大量奠基性的研究,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和古生物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或惊险或精彩的化石故事。
《三峡埃迪卡拉化石发现记》一书记载了三代地质工作者在三峡寻找埃迪卡拉化石的艰难科研之路。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张录易、陈孟莪、孙卫国等老一辈的地质工作者就开始在三峡地区进行研究,他们在几十年的野外考察中,能上去的山头都上去过,能摸到和看到的石头都仔细观察过,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埃迪卡拉化石。承接着这一梦想的袁训来研究员的团队,每年都会多次前往三峡继续寻找。在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在三峡找到了埃迪卡拉化石,也让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璀璨发光。
展示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不同时期、种类繁多的化石资源,为世界所瞩目。在国家发展大好形势下,新一代古生物学家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取得了一系列赢得国际古生物学界赞誉的优秀成果。
演化是什么?化石的演化价值是什么?生物只是从简单到复杂演化吗?自然选择就是“优胜劣汰”或“弱肉强食”吗?人类是最高等、最优秀的吗?演化等于进步、趋于完美吗?这些有关生命演化的谜题和我们之间仿佛隔着一扇神秘的门,真相难以一窥究竟。而在戎嘉余院士的《认识演化论——一个古生物学者的视角》中,青少年们可以寻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且对演化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化石是打开生命演化这扇神秘大门的金钥匙。通过了解对科学家如何研究化石,如何研究化石的生存年代与环境,青少年们能够开启探秘远古生命的大门。
为了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化石、了解地球的历史,本丛书还绘制了精美的复原图,以便把生命演化的更多信息传递给中小学生。如《飞上蓝天的恐龙》一书中,原始中华龙鸟、始祖鸟等一系列恐龙的复原图都是科学家的手绘画,从外形到配色到细节极其精美,经得起推敲。
采用全新的融媒体出版形式
为展现科学家野外考察和室内探索工作,更好地讲述化石故事、还原演化历程,本丛书采用了融媒体的出版形式,邀请作者们录制了科普视频。书中附设二维码,翻阅本丛书的读者,可以扫码观看视频,跟随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真理的专家学者一道,开启这场神奇的远古探险,体验古生物学者的探索历程,领略科学发现的神奇魅力,理解生命演化的历程与真谛。
通讯员 盛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2023-02-14
-
【科学网】《地球的生命故事》在南京发行
2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领衔,30余位知名的古生物学家共同编纂的《地球的生命故事——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发现之旅》第一辑在南京正式发行。
2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领衔,30余位知名的古生物学家共同编纂的《地球的生命故事——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发现之旅》第一辑在南京正式发行。
这套丛书是中国古生物学家送给青少年的一份有关生命演化的科普启蒙礼物,已经出版的第一辑“神秘远古”入选2022年“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项目,共包括4个分册:认识演化论——一个古生物学者的视角》《三峡埃迪卡拉化石发现记》《重返远古海洋——鱼龙》《飞上蓝天的恐龙》。
其中,《认识演化论——一个古生物学者的视角》通过介绍科学家如何研究化石,如何研究化石的生存年代与环境,为读者开启探秘远古生命的大门。《三峡埃迪卡拉化石发现记》记载了三代地质工作者在三峡寻找埃迪卡拉化石的艰难科研之路。《飞上蓝天的恐龙》书中的原始中华龙鸟、始祖鸟等一系列恐龙的复原图都是科学家的手绘画,从外形到配色到细节极其精美。
据悉,为了让这套丛书实现从专业的学术语言到通俗的科普话语,在出版过程中,作者团队数易其稿,努力把略显枯燥的生命演化故事,做到了既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又科学精准、严谨而不出格,集科学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于一身。
丛书还采用了融媒体的出版形式,邀请作者团队录制科普视频,读者可以扫码观看视频,体验古生物学者的探索历程,领略科学发现的神奇魅力,理解生命演化的历程与真谛。
2023-02-14
-
【荔枝新闻】超500枚琥珀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对外展出
2月12日上午,《时光胶囊——琥珀与时光的故事》琥珀特展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正式开展,超500枚各类琥珀化石标本向公众展出。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超500枚琥珀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对外展出]
2月12日上午,《时光胶囊——琥珀与时光的故事》琥珀特展在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正式开展,超500枚各类琥珀化石标本向公众展出。
琥珀化石是由植物分泌的树脂经过长时间沉淀形成。在树脂滴落过程中,有几率会将植物或昆虫包裹其中。据了解,包裹生物的琥珀化石数量不足1%。而此次展览展出的500多枚琥珀几乎各个“内有乾坤”,其中不乏罕见的世界级标本、定格于琥珀中的花朵、正在交配和正在产卵的蚊子、大量各种类群昆虫的集合……虽远隔上亿年时间,但这些定格在琥珀里昆虫植物依然栩栩如生,直观立体地呈现出亿万年前的精彩瞬间。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大三学生耿俊彦说:“几千万年前、几亿年前的生物展现在面前,这是一个很奇妙的一件事情,就是跟时间对话。”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目前收藏有世界上最大数量的琥珀化石,近年来陆续取得了一批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和新发现。研究人员以此次展览为契机,向公众开展了一场生动的科普教育。
南京小学生张小宣说:“我看到了琥珀泡茶可以明目,还可以抗老。还有,琥珀可以做成胸针,然后给妈妈戴。这次的展览很神奇,今天很开心。”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副馆长傅强说:“琥珀有特殊的保存状态,因为它把整个生物体几乎是三维立体保存下来。我们通过研究琥珀类的生物可以提取更多的远古生物的信息,就可以解读远古生物的演化历史,增进我们对生命历史的认识。”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黄蒙 龚俊杰 编辑/张萌)
2023-02-14
-
【南京日报】2亿年前昆虫化石,“重塑”蝈蝈叫声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建立了首个化石直翅目形态特征数据库,以中生代螽斯化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类群声音器官的形态特征,并重建了其鸣声频率的宏演化历史。
本报讯(记者 马金 通讯员 盛捷)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建立了首个化石直翅目形态特征数据库,以中生代螽斯化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类群声音器官的形态特征,并重建了其鸣声频率的宏演化历史。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12月13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
螽斯俗称蝈蝈。包括蝈蝈在内的直翅目昆虫,是现今多样性最高的鸣声生物。该研究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许春鹏在王博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的指导下完成,“重塑”了蝈蝈的叫声,让人们得以聆听2亿年前的“交响乐”。
“此次研究主要取得了五项成果。”许春鹏介绍,研究团队重建了中生代螽斯的鸣声频率,发现了最古老的昆虫听器和复杂声学行为,研究了中生代螽斯的类群转换和声学演化,为螽斯和早期哺乳动物的声学共演化假说提供了证据,也为中生代的声学景观提供了新认识。
记者了解到,研究团队对南非和哈萨克斯坦标本研究发现,早在三叠纪中期螽斯就已经可以发出高频的鸣声,这也是整个动物界最古老的高频声音记录。而高效的声音交流能力很可能是中生代早期螽斯辐射演化的驱动因素之一。“我们还在侏罗纪鸣螽化石中发现了保存精美的听器。”许春鹏说,研究表明,早在侏罗纪雄性螽斯间的复杂声学行为,即争斗和领地行为已经出现。
本研究总结和梳理了动物重要声学演化事件,发现中生代声学景观与现代完全不同:在三叠纪由昆虫尤其是螽斯的鸣声占据主导;早侏罗世青蛙和晚侏罗世鸟类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声音;直到白垩纪,森林中的声学景观才接近现代面貌。
2022-12-15
-
【扬子晚报】蝈蝈领衔,奏响2亿年前的“昆虫交响乐”
近期。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家揭示了中生代螽斯声学行为的演化,为昆虫和早期哺乳动物的声学共演化假说提供了证据,也为动物的声学演化机制和中生代的声学景观提供了新信息。
“森林交响乐”的演变过程(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供图)
动物在求偶、交配、捕食和躲避天敌等行为中,会发出各种声音,这些声学交流是动物最重要的通信方式之一。螽斯,也就是俗称的蝈蝈、纺织娘,就是以摩擦翅膀发声的。近期。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专家揭示了中生代螽斯声学行为的演化,为昆虫和早期哺乳动物的声学共演化假说提供了证据,也为动物的声学演化机制和中生代的声学景观提供了新信息。相关研究成果12月13日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此次研究中,科研人员检视了全球各地馆藏的1000多块化石标本,建立起2.4亿至1亿年前远古蝈蝈化石的关键形态特征数据库,并对这一时期蝈蝈的鸣声频率进行了系统重建。研究发现中生代声学景观与现代完全不同:在三叠纪由昆虫尤其是螽斯的鸣声占据主导;早侏罗世青蛙和晚侏罗世鸟类的出现带来了新的声音;直到白垩纪,森林中的声学景观才接近现代面貌。随着各类鸣声动物类群的辐射演化,中生代陆地生态系统的声学景观面貌逐渐复杂化。
直翅目昆虫是现今多样性最高的鸣声生物,包括我们常见的蟋蟀、螽斯、蝗虫等。其中螽斯(俗称蝈蝈、纺织娘)在中生代非常繁盛,因此是动物声学演化研究的一类理想类群。
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许春鹏在王博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的指导下,建立了首个化石直翅目形态特征数据库,以中生代的螽斯化石为研究对象,对中生代螽斯的鸣声频率进行了系统重建。许春鹏介绍说,对南非和哈萨克斯坦标本研究发现,早在三叠纪中期螽斯就已经可以发出高频的鸣声(12-16kHz),这也是整个动物界最古老的高频声音记录。
研究人员在侏罗纪鸣螽化石中还发现了保存精美的听器。无论是在大小、位置还是在结构上,它们和一些现生螽斯(例如鸣螽、沙螽)的听器几乎一样。综合鸣器和听器的证据表明,早在侏罗纪雄性螽斯间的复杂声学行为,如争斗和领地行为已经出现。
与其他脊椎动物相比,现生哺乳动物具有更高频的听力范围和更灵敏的听觉能力。在爬行动物占据主体生态位的中生代,原始哺乳动物可能多为夜行的小型食虫类,很可能利用声音进行定位猎物和侦查捕食者。“善于鸣叫、体型硕大的螽斯可能为早期哺乳动物提供了理想的食物来源。”许春鹏介绍,本研究发现中生代螽斯在早-中侏罗世发生一次明显的类群更替,时间上恰好对应了早期哺乳动物的辐射事件。因此,早期哺乳动物很可能对螽斯的演化产生了定向选择作用,导致了哈格鸣螽科昆虫的衰落以及声学通信能力和飞行能力更强的鸣螽科昆虫的崛起。反之,螽斯高频声音的出现可能也促进了早期哺乳动物听觉能力的提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2022-12-15
-
【新京报】澄江化石地入选首批地质遗产地,专家:化石保存完整,世界少有
在保存质量上,澄江寒武纪化石有四个特点,其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保存了软躯体结构。
1984年6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侯先光来到我国云南澄江帽天山附近,寻找古生物化石标本。他清楚地记得,当年7月1日下午两点多,他发现了第一块保存软躯体的纳罗虫化石,由此敲开了洞察寒武纪早期生命之门。
2022年10月26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公布,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位列其中。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站长赵方臣表示,在保存质量上,澄江寒武纪化石有四个特点,其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保存了软躯体结构。
“人们在这里能够感知到这片土地的神奇,因为这片土地之下埋藏着五亿年前的生物。”赵方臣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澄江古生物研究站站长赵方臣。受访者供图
澄江化石最大特点是保存了软躯体结构
新京报:距今约5.2亿年的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是举世罕见的化石宝库,作为研究者,你第一次到那里时有什么感受?
赵方臣: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获得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当时那里已经非常出名了。我读大学的时候,它已经享誉世界。
它代表了现代生物多样性的起点,将绝大多数现生动物门类的演化历史追溯到寒武纪早期,为揭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我第一次到达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帽天山时,被化石的精美程度所震撼。这是自然界给人类呈现的自然艺术和瑰宝,是非常珍稀的,全世界很少有保存如此完整且丰富的化石产地。
怪诞虫。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澄江动物群化石为何这样珍贵?
赵方臣:澄江化石的珍贵在于其保存质量和所处的地质时代,它们揭示出地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演化事件之一“寒武纪大爆发”的秘密。在保存质量上,这些化石有四个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保存了软躯体结构。
所谓软躯体结构并不是说肉体保存下来了,一般情况下,动物死亡之后有机体很快就降解了,但澄江化石中,这些容易降解的部分很快被矿化保存了,所以化石不仅保存了外壳和矿化的骨骼,而且保存了生物的软体器官和组织轮廓,如动物的肠、胃、口等进食和消化器官,运动器官腿肢和肌肉组织,以及神经和腺体等。
我们做研究,要将化石生物学形态特征与现生生物进行解剖结构形态学对比,讨论它们的演化关系,追溯演化历程。软躯体结构的保存特点是在宏观上把组织器官形态轮廓保存了下来。
在微观尺度上,这些化石也很惊人,让我们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些化石保留了有机质残留。生物化石化过程中形成了碳膜,在微纳米尺度上保留了生物的形态学证据,我们需要用高分辨成像仪器提取它的形态信息,比如云南虫的研究,在鳃弓上发现了叠盘状细胞结构和蛋白微原纤维构造。
同时,澄江化石保存在泥岩里,尽管在成岩过程中被压实,多呈偏平保存,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三维立体保存的特点。通过micro-CT断层扫描技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掩埋在泥里的化石形态细节特征。发掘这些身体形态细节信息,将对认识生物系统分类、生态行为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由于其为快速埋藏,这些动物保留了原来生活时的样子,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动物行为等生态学信息在一些保存环境下都能保存下来,其组合也可以反映居群、群落的特征,比如在澄江动物群里发现了头尾相接、呈链状排列的节肢动物集体行为化石记录等,充分显示了澄江动物群无论从化石保存质量、精度,还是内容来说,都蕴含着惊人的远古生命的信息。
新京报:为什么化石保存得如此完整?
赵方臣:特殊的埋藏路径导致了后续的保存特征。生物体被风暴引起的细腻泥质絮状物快速掩埋。之后,在特殊的成岩矿化路径下,它们的身体快速发生化石化作用,有机质变成碳膜或被其他矿物取代,从而把软躯体结构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铅色云南虫。受访者供图
澄江化石使人类思考生命的由来
新京报:科研人员是如何在地层中找寻化石的?你和团队开展了哪些研究?
赵方臣:得益于几代科学家基础地质工作的积累,摸清了化石的保存层位,我们在野外对化石层位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在不同地层中找化石时有了知识储备。
经过30多年的连续发掘和研究,到目前为止,澄江动物群已经发现包括原始脊椎动物在内的300余种类,归属于20多个门一级的动物类型。
我们近年来在节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脊索动物起源和演化等方面获得一些成果,比如麒麟虾的发现,就是一种揭示重要节肢动物起源的过渡型物种。它架起了从奇虾演化到真节肢动物的中间桥梁,填补了节肢动物起源过程中关键的缺失环节。
另外一个重要进展就是对云南虫的研究,在鳃弓上发现了叠盘状细胞结构和蛋白微原纤维构造,指示了云南虫具有脊椎动物独有的、由细胞软骨构成的咽弓。这些新证据的发现对理解脊索动物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长尾纳罗虫。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游客会去澄江化石地旅游吗?当地是如何开展科普工作的?
赵方臣:2012年,澄江帽天山及周边含化石地层正式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是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古生物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它的南面靠近高原湖泊抚仙湖,帽天山和抚仙湖是澄江的两张城市名片,本身就是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离石林和昆明也比较近,所以经常有游客到访。
现在澄江化石地得到了非常好的规划和保护,当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世界级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用于展示和宣传澄江化石的科学价值和内涵,帽天山也成为宣传生物演化的科学前沿阵地,已经成为国内外科学家向往的科学圣地,每年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参观。
化石是介绍进化思想和生命由来的重要科普内容,澄江动物群的发现让人们对生命演化速率和演化模型都有了新的认识,澄江动物群的科学内涵和化石所展示的自然艺术与人文交互融合,对公众理解演化思想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澄江化石地是对公众开放的,公众如果想看化石,可以到当地的自然博物馆。人们在这里能够感知到这片土地的神奇,因为这片土地之下埋藏着五亿年前的生物。
新京报:云南澄江寒武纪化石产地和化石库入选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你有何感受?
赵方臣:这是世界对澄江化石重要性的认可,每一个地质遗产地都是引领地质学的先锋,我们做的基础科学研究起到了助推作用,我感到非常开心。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
202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