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大灭绝后到生物复苏历经3600万年
2020年1月2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1月20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中、法、英三国学者组成的团队最近发现,发生在3.72亿年前的第二次生物大灭绝,让地球上的海洋“荒凉”了数千万年之久。直到3600万年之后,海洋生物才再次大规模复苏。
这一研究,让人类对生物大灭绝的发生和复苏机制有了更深的了解。
3.72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物种大灭绝,是已知地球历史上第二次生物大灭绝。这次事件让地球生物再次遭受重创,约82%的海洋物种消失。
此次,科研团队选取4类海洋中最为常见的底栖和浮游生物门类进行多样性研究,并选取对环境要求苛刻、具有生态指示意义的珊瑚礁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大规模物种灭绝发生后,生物再次复苏繁盛所花费的时间。
科研人员发现,从大灭绝结束,到海洋生物物种再次大规模出现,其间经历了3600万年。直到约3.36亿年前,珊瑚礁才再次大规模出现,其他生物物种也明显增多。这说明,到这一时期,海洋生物才恢复了大灭绝之前的繁盛。
“生态系统一旦崩溃,想要重建恢复就要耗费漫长的时间,付出巨大代价。这也给今天的我们敲响警钟,必须时时警醒,尊重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参与此项研究的南古所助理研究员要乐说。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19年12月刊发在地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地球科学评论》上。(完)
2020-01-20
-
-
【新华社】中外科学家发现6.1亿年前胚胎化石
2019年11月2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11月28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与英国、瑞典、瑞士学者合作,在我国贵州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一类6.1亿年前的胚胎化石。这是迄今人类发现最古老的与动物相关的胚胎化石,为揭开动物起源之谜提供了重要新线索。
相关研究成果于28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现代多细胞动物包括30多个门类,有研究表明,多细胞动物的祖先由更古老的单细胞生物演化而来。然而这一关键变化如何发生,一直没有确凿答案。科学界普遍认为,对动物早期胚胎的研究或将成为解开这一谜团的钥匙。
此次发现的胚胎化石名为“笼脊球”,化石整体呈球形,单个直径不足1毫米,保存了精美的多细胞结构。研究人员采用三维成像技术,重构出数百个笼脊球标本的立体结构。结果显示,这些笼脊球在充满营养物质的厚壁囊包中发育,发育过程既类似动物的单细胞近亲,又更为复杂,显示出有规律的细胞迁移、重组等动物胚胎特有的发育机制。
“笼脊球化石记录了动物由单细胞向多细胞演化的关键一步。正是这一步,为真正有细胞和组织分化的动物出现奠定了生物学基础。”参与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员殷宗军说。
2019-11-28
-
【人民日报】亚洲古生物协会总部落户南京
2019年11月20日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11月20日电 (记者吴月辉)第一届亚洲古生物学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日前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来自亚洲10余个国家的古生物学会代表就正式成立“亚洲古生物协会”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决定该协会总部落户中国。 据介绍,新成立的亚洲古生物协会总部设在中国古生物学会所在地南京,对于发挥中国古生物学的区域性国际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
当天,中国古生物学会还授予张弥曼、汪品先、殷鸿福、周志炎、吴新智、郑守仪、陈旭、邱占祥等8位年逾八旬的院士终身成就荣誉。
据了解,本次大会为期3天,设立10个专题论坛,并安排10个大会特邀报告、70余个口头学术报告和70余个展板报告。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21日 12 版)
2019-11-20
-
【新华社】中外科学家发现3亿年前“左撇子”植物
2019年11月2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11月20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中国、捷克、美国古生物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内蒙古地区的沼泽森林遗址里,发现一种约3亿年前的缠绕植物。与现在绝大多数缠绕植物向右螺旋生长不同,这种植物向左螺旋生长,堪称植物界罕见的“左撇子”。
宇宙中大至银河星系、小至中微子运动,都普遍存在非对称结构,植物也不例外。研究显示,现生缠绕植物里,超过九成向右螺旋生长,这好比人类中的大多数,是习惯使用右手的“右撇子”。但这种习惯右旋的习性,在远古时期却未必如此。
此次,研究团队在我国内蒙古乌海市的乌达煤田里,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缠绕植物化石。这一地区原地埋藏了一片约3亿年前的沼泽森林。因为一次远古的火山喷发,降落的火山灰将这片森林三维“封存”了下来。这种保存方式与古庞贝城颇为相似,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的“植物庞贝城”。
得益于“植物庞贝城”中的立体化石结构,研究人员发现,新发现的这种远古蕨类植物,有着不同于现代缠绕植物的生长方向。它的叶轴直径约1毫米,两侧长有叶片和钩状的攀爬“触手”,以螺旋向左的方向缠绕在另一棵种子植物上。
“有意思的是,包括此次新发现的化石在内,迄今人类找到的两种远古缠绕植物都为左旋生长,这与现在的情况截然不同。这引导我们重新看待非对称性在生物演化中的角色:这种现象因何产生、在漫长的进化中又如何变化,还有待科学家寻找更多的线索。”参与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助理研究员周卫明说。
这一研究19日刊发在最新一期的国际知名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2019-11-20
-
【新华社】8位“80+”院士获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
2019年11月1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董瑞丰)8位年逾八旬的老院士18日被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终身成就荣誉,他们被学界视为中国古生物学的杰出代表。
当天,第一届亚洲古生物学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召开。开幕式上,中国古生物学会向张弥曼、汪品先、殷鸿福、周志炎、吴新智、郑守仪、陈旭、邱占祥8位院士授予终身成就荣誉。
古生物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小学科”,但是它在探秘地球漫长演变历史和追索生命起源演化方面,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大学科”。
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詹仁斌介绍,中国古生物学会由丁文江、李四光等老一辈古生物学家于1929年组织成立。90年来,中国古生物工作者们逐渐向世人打开了地球46亿年在中国留下的地层书卷。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树深说,近年来,中国古生物学工作者在生命起源与早期演化、澄江生物群、热河生物群、东亚人类演化和全球界线层型“金钉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记者还获悉,此次会议期间成立的亚洲古生物协会总部落地中国。参会代表称,此举对于发挥中国古生物学的区域性国际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开展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
2019-11-18
-
【新华社】中外专家齐聚云南澄江研讨“寒武纪大爆发”
2019年11月1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昆明11月15日电(记者伍晓阳、严勇)在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的澄江动物群发现35周年之际,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130多位专家学者12日至15日齐聚云南省澄江县,举行2019年寒武纪大爆发国际研讨会,交流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商讨下一步研究方向。
距今约5.3亿年前后的寒武纪早期,包括脊椎动物在内的几乎所有动物类型(门一级分类单元)在短短几百万年的时间内快速出现,这一快速的生命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以寒武纪大爆发为标志,地球漫长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生命荒芜的“隐生宙”和生机勃勃的“显生宙”。
寒武纪大爆发是古生物学、演化生物学和地球科学等共同关注的科学前沿领域。而发现于1984年的寒武纪澄江动物群是一个举世罕见的化石宝库,化石丰富而且保存精美,生动再现了距今约5.2亿年前的海洋生物真实面貌,为揭示寒武纪大爆发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2012年,澄江化石地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记者从研讨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澄江动物群已经发现包括原始脊椎动物在内的260余种类、归属于20多个门一级的动物类型。澄江动物群不仅表现出动物身体结构的复杂多样,也体现了动物生态功能的分化和多样,如奇虾类化石的发现表明寒武纪早期海洋中已经建立起了由“金字塔”型食物链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而澄江生物群作为一个整体,则向我们展示了以后生动物为主导的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已经形成。
“演化比达尔文所想的要复杂。”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澄江动物群主要研究者之一陈均远说。20世纪后期以来,尽管一系列前寒武纪末期和寒武纪化石群的发现和研究取得突破,但寒武纪大爆发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此次国际研讨会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澄江县政府等协办。研讨会安排了30多场学术报告交流,并组织专家学者赴贵州瓮安生物群、剑河“金钉子”剖面、帽天山澄江生物群、梅树村小壳生物群等重要化石产地和剖面进行野外科学考察,现场探讨有关科学问题。
2019-11-15
-
【新华社】中英科学家还原5亿多年前“地球大氧化”事件始末
2019年9月3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9月3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朱茂炎研究员与英国地质、古生物学者合作,还原出5亿多年前地球含氧量的骤增过程。这次地球氧化事件,使得寒武纪大爆发前普遍缺氧的海洋和大气含氧量快速增加,为高等生命的快速演化提供了基本条件。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
在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氧化事件。第一次大氧化发生在约24亿年前,当时大气中的氧气从几乎为零上升到现代大气含氧量的1%,随后,地球上首次出现真核生物。到大约5.8亿至5.2亿年前,地球又发生了第二次大氧化事件。这一时期,地球上的海洋全面氧化,大气含氧量也增加到现代的60%以上,这为高等动物的出现和快速演化奠定了基础,随后便出现了著名的寒武纪大爆发。
关于第一次大氧化发生的机制,古生物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给地球带来无数高等生命的第二次大氧化是如何发生的?此次,科研团队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
研究人员发现,大约5.7亿年前,地球上的主要大陆拼合成一个冈瓦纳超级大陆和位于超级大陆内部的中央造山带。剧烈的地质活动将地表的大量硫酸盐剥蚀带入海洋。这些硫酸盐与海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机质反应,使海洋含氧量增高。海水中的氧气又通过气体交换进入大气,致使当时海洋和大气含氧量都迅速增高。
“早期地球环境是极端缺氧的,正是重大的环境变化,形成了生命演化中的关键节点。5亿多年前的第二次大氧化,为高等生命演化提供了环境基础。在此之后,动物的始祖才开始在地球上繁衍生息。”朱茂炎说。
2019-09-03
-
【新华社】三国学者验明约4亿年前古生物“身份”
2019年8月6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8月6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6日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一个由中国、爱沙尼亚、美国古生物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最新为一种生活在约4亿年前的古生物——几丁虫,验明了“身份”。
几丁虫是一种生活在远古海洋中的微小生物。它们生存在4.85亿年至3.59亿年前,体长一般在50微米至2毫米之间,多呈瓶状、壶状、圆筒状,形态上看很像微缩版的漂流瓶。别看几丁虫个头小、又早已灭绝,但它却是古生物研究领域的“明星物种”。几丁虫在远古海洋中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而且它们演化很快,不同形态的几丁虫有各自对应的生存年代,古生物学者经常以此为标准来判断地质时期。
然而,自1931年被正式发现以来,关于几丁虫是什么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有人曾认为,它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原生生物。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则倾向认为,几丁虫是某类后生动物的卵或卵囊。
此次,研究团队为了解开这一谜团,对370多种4亿年前的几丁虫化石进行了系统整理。这370多种化石覆盖了目前已知的所有几丁虫属别。形态学分析表明,即便同一种类的几丁虫化石,其形态长短也相差数倍,这与同种动物卵趋近于相似的特点差别很大。进一步与现代水生6门10纲45种无脊椎动物卵的对比研究显示,几丁虫壳体的大小差异,明显大于现代水生无脊椎动物卵的大小差异。这说明,几丁虫并不是某种动物的卵,而更可能是一类独立的原生生物。
“明确几丁虫是一种独立的生物,意味着它有自己独特的发展与演化过程。特别是对于这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物种,搞清楚它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地球、了解生命起源与演化等都具有很大意义。”负责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员梁艳说。
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权威生物学期刊《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辑生物科学》上。(完)
2019-08-06
-
【中国科学报】4亿年前的“漂流瓶”找到“主人”
2019年7月31日 来源:中国科学报(头版)
研究揭示几丁虫更可能是一类独立的生物而非卵
几丁虫曾广泛存在于4亿年前后的海洋中,化石形似微缩版的“花瓶”。此前,几丁虫大多被认为是某类生物的卵,导致其长期以来生物学属性不清。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副研究员梁艳和唐鹏等人通过研究提出,几丁虫更可能是独立的生物而不是其他生物的卵,相关成果于7月31日在线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
由于几丁虫演化速率快、分布广、形态构造简单易识别,其在年代地层及生物地层对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自1931年几丁虫被正式建名报道以来,关于其生物学属性确难有定论。1963年,伴随着几枚茧状保存标本的发现,几丁虫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是某类后生动物的卵或卵囊,并逐渐作为主流学说被广泛接受。
近年来,南京古生物所联合爱莎尼亚塔林理工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美国戴顿大学以及中南大学等高校,聚焦几丁虫壳体大小的形态学差异,就几丁虫的生物学属性提出了新的看法。
科研团队对美国俄亥俄州上奥陶统2块微体样品中保存精美的新种Hercochitina violanasp. nov.的形态大小进行了无差别度量。研究结果显示,该种的壳体长度相差3倍有余,且壳表纹饰及体室下部的收缩随着壳体变长愈发显著,其形态差异似乎更接近纵向生长而非种内差异。梁艳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一现象与现下主流的卵或卵囊学说相去甚远。”
为了进一步探索几丁虫形态差异的幅度及其生物学属性,研究人员收集整理了前人发表的57属(目前已知报道的所有属)378种几丁虫的最大最小壳长比,以及来自现代水生6门10纲45种无脊椎动物卵的大小差异值进行了类比研究。结果显示,当度量标本的数量足够时,几丁虫壳体的大小差异明显大于现代水生无脊椎动物卵的大小差异,说明其为后生动物的卵的可能性极低,更可能为一类独立的微体生物。
梁艳指出,在对几丁虫的度量数据进行LOESS回归分析时,目前唯一报道有茧状标本的Desmochitina属的大小差异值相对较小,从形态差异的角度并不能完全排除其为某后生生物卵的可能性。
相关论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98/rspb.2019.1270
Figure 1. Hercochitinaviolana sp. nov.的扫描电镜图像,很好地揭示了其形态变化的趋势。(j)和(k)为(a)和(i)的底部放大。(j)和(k)的比例尺代表50 μm,其它比例尺代表100 μm.
Figure 2. 几丁虫壳体大小的定量分析。(a-c) 最大最小壳长比的直方分布图,显示随着度量标本数量的增多,其主要分布区间的比值显著增大。(d) 对所有有效数据进行LOESS回归分析后亦发现,比值随着度量标本数量的增加而增大。(e-g) 对几丁虫的三科进行LOESS回归分析。
Figure 3. 现代水生无脊椎动物卵的变异系数值分布图。(a)变异系数值的直方分布及box-and-whisker分布图。(b) 50组数据的点状分布图。黑色—苔藓动物,蓝绿色—环节动物,红色—软体动物,蓝色—节肢动物,橙色—棘皮动物,灰色—脊索动物。
201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