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荔枝网】南京古生物所破解上亿年前微生物之谜
2020年9月2日 来源:荔枝网
作为一类已灭绝的具有机质壳壁的海洋微体生物化石,几丁虫广泛存在于奥陶纪至泥盆纪的各类海相沉积物中,在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对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自1931年被首次报道以来,关于这类小瓶小罐小棒状化石的生物学属性就一直争论不休,未有定论。
近年来,得益于一批保存精美的标本和新技术在古生物学领域的应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梁艳副研究员等与来自爱沙尼亚、美国、英国和中南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合作,就几丁虫的生物学属性开展了新的研究,并取得了新的认识。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已在国际地学期刊《地质学》(Geology)在线发表。
该研究采用近红外显微成像、显微CT、双束电子扫描和场发射电子成像等多项技术手段,发现长久以来被认为是畸变的特异标本实则是记录几丁虫生殖瞬间的关键材料。这类特异标本的一大共性是在一个标本的反口极方向(俗称底部)发育一个与该标本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个体略小的不完整标本。通过对20枚特异标本的深入研究,识别出几丁虫的两种生殖模式:一个母体一次繁殖一个后代(Fig. 1A–E)或一次繁殖多个后代(Fig. 1F–G)。
Fig. 1 显微CT下的特异标本;均可在母体标本体室内清晰地观测到子代的壳体
这两种生殖方式与出芽和横裂生殖分别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又有明显不同。相对出芽生殖而言,几丁虫的子代仅在母体的底部“出芽”。虽然子代的体室以类似“出芽”的方式呈现在母体的底部,但在母体的体室内,子代的颈部也几乎在同步进行生长。横裂则是水螅体在生成水母幼体之前进行横裂产生多个碟状幼体的过程,其生成的碟状体在形态上与水螅体和水母均有显著区别,仍需进一步的发展才能发展成为一个完整个体。而一个几丁虫母体一次繁殖多个后代的生殖模式是通过子代复制母体的形态特征来产生新的个体,新个体一旦发育成熟,脱离母体,就已经是一个与母体具有高度一致形态特征的完成体。根据已有的材料和研究结果,项目对几丁虫的生殖过程进行了复原(Fig. 4)。
高分辨率下的超微结构分析显示,无论是生殖标本内部出现的海绵状构造(Fig. 2Q–U)、从状或枝状构造(Fig. 3D–T),抑或是致密的壳表(Fig. 2J–K)或壳体(Fig. 3X–Y),均由直径为几十或百余纳米的球形颗粒组成(Fig. 5)。根据这些颗粒的大小和排列方式的不同,形成各类形态构造,并最终发展成致密的壳体。
Fig. 2 近红外显微成像(A,L)和经双束扫描电镜切割后在场发射电镜下观测的超微结构
根据本项研究对几丁虫的超微结构和生殖方式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几丁虫呈辐射对称壳体的形态特征、广泛的古地理分布和生态分布、较为显著的种内差异,几丁虫更可能为一类独立的原生生物,而非后生动物的卵或卵囊。
Fig. 4 几丁虫生殖过程复原示意图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先导B项目、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爱沙尼亚基金委的联合资助。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黄蒙 吕莹莹 编辑/韩瑜)
2020-09-02
-
-
【新浪新闻】科学家发现5亿年前“迷你”奇虾
据新华社电 记者1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最近在山东临沂发现一种约5亿年前的原始节肢动物:线纹心虾。这种线纹心虾,是寒武纪明星动物奇虾的一种,它们长着爱心形的头部,在远古海洋中捕食。
在寒武纪的海洋中,奇虾是最凶猛的捕食者。它们体型巨大、造型奇特,有能够快速捕猎的前肢和长长的尾巴。不过,虽然名字、长相和虾子类似,奇虾和现代虾类并无亲缘关系。它们是一大类已经灭绝的原始节肢动物。
此次,研究团队在我国山东发现的线纹心虾,是一种相对“迷你”的奇虾。它体长约30厘米,身体前部被一个巨大的心形头壳覆盖,头壳长度几乎占身长的一半。头壳后部的凹口中,伸出一对大眼睛。头壳之下,是一个由四个大牙和许多小齿构成的环形嘴巴,和一对位于嘴前的特殊爪子。这对爪子上具有刀片状的叶片,叶片上还有密集的长刺。这种复杂的爪子结构,可能用于抖筛沉积物或海水,以便捕食。
“奇虾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最具代表性的明星动物之一,此次在山东被发现,预示着我国还存在更多寒武纪化石,以供人们探索生命起源的奥秘。”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赵方臣说。
2020-09-02
-
-
【新华网】科学家发现5亿年前奇怪“虾子”
新华社南京9月1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1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最近在山东临沂发现一种约5亿年前的原始节肢动物:线纹心虾。这种线纹心虾,是寒武纪明星动物奇虾的一种,它们长着爱心形的头部,在远古海洋中捕食。
在寒武纪的海洋中,奇虾是最凶猛的捕食者。它们体型巨大、造型奇特,有能够快速捕猎的前肢和长长的尾巴。最大的奇虾个体可以长到2米以上,而当时其他动物大多只有几毫米到几厘米。加上拥有坚硬的外壳,这些“巨无霸”动物几乎成了海中之王。不过,虽然名字、长相和虾子类似,奇虾和现代虾类并无亲缘关系。它们是一大类已经灭绝的原始节肢动物。
此次,研究团队在我国山东发现的线纹心虾,是一种相对“迷你”的奇虾。它体长约30厘米,身体前部被一个巨大的心形头壳覆盖,头壳长度几乎占身长的一半。头壳后部的凹口中,伸出一对大眼睛。头壳之下,是一个由四个大牙和许多小齿构成的环形嘴巴,和一对位于嘴前的特殊爪子。这对爪子上具有刀片状的叶片,叶片上还有密集的长刺。这种复杂的爪子结构,可能用于抖筛沉积物或海水,以便捕食。
“相比其他1米以上的大奇虾,线纹心虾好像是个‘小可爱’:小爪子、小嘴巴,还长了个‘爱心头’。奇虾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最具代表性的明星动物之一,此次在山东被发现,预示着我国还存在更多寒武纪化石,以供人们探索生命起源的奥秘。”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赵方臣说。
相关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地质学期刊《三古》上。
2020-09-02
-
【新华网】科学家在贵州发现80多种远古海洋生物化石
2020年8月18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南京8月17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英古生物学者近期在我国贵州的鸡窝寨生物礁化石群中,新发现80多种远古海洋生物化石。
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员郄文昆、梁昆介绍,此次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位于贵州省独山县,有3.85亿年历史。研究团队运用精细采样的方法,在这一生物礁化石群中的7平方米范围内选取28个样方,原位采样665块,制得化石薄片2804张,基于大量系统数据,开展了高精度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古生态统计工作。
截至目前,在鸡窝寨生物礁化石群内,已经识别出83种远古海洋生物,它们隶属于8个门类、44个属,包括四射珊瑚、层孔虫、横板珊瑚、苔藓虫等。
“进一步统计分析显示,这一化石群不仅包含的物种数量多,而且存在复杂的生态关系。比如,不同物种之间既会‘争夺地盘’,也会相互依存、共同生活,许多生物内部常常能看到存有其他生物的骨骼。这为我们研究远古海洋生态提供了重要参考。”梁昆说。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地质学期刊《三古》上。
2020-09-02
-
【新华网】科学家揭秘1亿年前蚂蚁如何生活
2020年8月10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南京8月10日电(记者王珏玢)原始蚂蚁长啥样?怎么捕食?跟现代蚂蚁有什么不同?近期,中、美、法三国人员合作研究,为人们揭秘了1亿年前原始蚂蚁的生活图景。研究表明,一类名为独角蚁的古老蚂蚁,可能是已知最原始的蚂蚁类群。它们并不像现在的同类一样群居,而是一类独居的捕食能手。
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博10日介绍,独角蚁是一种生活在1亿年前白垩纪中期的原始蚂蚁,于2016年被首次发现。它们形态奇特,头部长着一对巨型镰刀状大牙,上唇基部还向上延长,在头上形成一个独特的“角”,因此被命名为独角蚁。如此“有牙有角”的凶悍造型,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近几年来,科学家已经发现近10种不同的独角蚁。
此次,科研团队进一步对独角蚁的形态、习性、演化等进行深入研究。研究者发现,独角蚁有一种独特的捕食方法:当长角触碰到猎物时,下方的两个大牙迅速抬起,两牙一角好比一个捕兽夹,将猎物牢牢锁住。不同种类的独角蚁,大牙和角的形态也有差异,以适应各自捕食的猎物。
研究人员还选取100多种现代和已经灭绝的蚂蚁类群建立数据库,与独角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独角蚁跟其他蚂蚁明显不同,它们可能是已知最原始的蚂蚁类群。在生存方式上,独角蚁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分工,而是各自独居捕食。
“现在的蚂蚁擅长‘团队作战’,一个蚂蚁社群中,有明确而严格的社会分工。有意思的是,最原始的独角蚁,确是‘单打独斗’的能手。独角蚁在1亿年前十分繁盛,但在随后的2000万到3000万年里逐渐灭绝,跟其他原始蚂蚁一起,被更进步的现代蚂蚁类群取代。”王博说。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权威学术刊物《当代生物学》上。
2020-08-17
-
【EurekAlert】Jurassic fossils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reveal morphological stasis in the catkin-yew
2020.7.11 From EurekAlert
The Taxaceae are a distinct conifer family widely used in ornamental horticulture and ar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chemotherapeutic drugs (e.g., Paclitaxel). Fossil evidence of Taxaceae is based mainly on isolated leaves or leafy shoots for which the reproductive structures are unknown. However, several more complete fossils with attached seed-bearing structures show that Taxaceae had diverged from other conifers by the earliest Jurassic and were probably diverse during the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Dong and colleagues add to knowledge of early Taxaceae based on well-preserved fossils from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160 Myr) Daohugou Bed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northeastern China. The material includes the terminal portion of a leafy shoot with attached seed-bearing structures, and a leafy shoot with two-orders of branching in which each ultimate shoot has a terminal conical bud. The fossil leafy shoots have opposite and decussate leaves. Attached seed-bearing structures arise singly from the axil of a normal vegetative leaf and consist of a short, naked axis bearing a single terminal seed that is enclosed by pairs of opposite and decussate bracts.
These fossils bear a striking resemblance to the leafy shoots and seed-bearing structures of extant catkin-yews Amentotaxus and only differ in having shorter seed-bearing axes. Assignment of the fossils to the living genus is also supported by cladistic analyses 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living and fossil Taxaceae. These fossils are among the most completely known of all fossil Taxaceae. Extant catkin-yews are endangered and have very restricted distributions in Eastern Asia. The Daohugou fossils document that among the diverse extinct Mesozoic Taxaceae were ancient catkin-yews. Like Ginkgo biloba, the catkin-yews are living fossils that have undergone little morphological change since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a, b) cf. Amentotaxus from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Daoguhou Bed in eastern Inner Mongolia, China. (c) Living A. yunnanensis. (d) Living A. argotaenia. (e) Reconstructive drawing of specimen in (a). (f) Line drawing of the two-order leafy shoot in (b).
###
See the article:
Dong C., Shi G., Herrera F., Wang Y., Herendeen P.S., Crane P.R., 2020. Middle-Late Jurassic fossils from northeastern China reveal morphological stasis in the catkin-yew.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waa138. DOI: 10.1093/nsr/nwaa138
Link: https://doi.org/10.1093/nsr/nwaa138
2020-07-17
-
【现代快报】打造国内一流古生物科普传播中心,“凤凰·南古联合科学传播中心”成立
2020年7月16日 来源:现代快报
如何讲好古生物的故事?如何架起古生物学家和中小学生的桥梁?
7月15日,“凤凰·南古联合科学传播中心”成立暨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举行。
凤凰·南古联合科学传播中心揭牌现场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和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将在出版、融媒体传播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首批合作项目《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将于近期正式启动,预计明年10月正式亮相。
手牵手!一个是古生物学界大牛,一个是出版界大牛
詹仁斌所长与傅梅社长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在签约仪式上,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詹仁斌与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傅梅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凤凰·南古联合科学传播中心揭牌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佘江涛,南京古生物所科学传播中心主任兼博物馆馆长王永栋,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徐海,共同为“凤凰·南古联合科学传播中心”揭牌。
南京古生物所所长詹仁斌致辞
“我们像是谈恋爱许久,今天终于领了结婚证书。”签约仪式上,詹仁斌一开口便逗笑了现场所有人。“我们双方的合作,可以追溯到1986 年。过去三十多年间,南京古生物所已在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二十余本科学专著和科普读物,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大奖和荣誉。”詹仁斌指着桌子上排列整齐的精美图书说。
詹仁斌介绍,南古所是世界三大古生物研究机构之一,拥有国内顶尖的地质古生物研究专家团队,集聚了大量高端的优质古生物学术和科普资源。“我们研究所的标本馆收藏着 20 多万件模式化石标本,其中许多标本都是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古生物学家研究过的。此外,所内有着一百余位科研人员,他们都有进行科学传播的强烈愿望和热情。科学传播也是我们的使命所在。”詹仁斌说,希望双方强强联合,将古生物学科研和科普成果的出版工作做深、做透。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佘江涛致辞
佘江涛在致辞中表示,南京古生物所是全球顶尖的从事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专业机构,而凤凰传媒拥有着一支优秀的编辑出版发行团队以及摄制团队。“‘凤凰·南古联合科学传播中心’的成立,将搭建更高的合作平台,开启新的合作征程。”佘江涛说。
搭平台,打造国内一流科普传播中心
冷门?晦涩难懂?离我们很远?在许多人眼里,几亿年前、几千万年的古生物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事实上,它们既神秘,又鲜活有趣。
生命大爆发、大灭绝、恐龙称霸、古猿、人类 …… 地球存在了四十几亿年,可以讲述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而“凤凰·南古联合科学传播中心”正是致力于在传播科研成果的同时,把这些有趣好玩的科学故事讲给普通读者听。
现场,与会嘉宾们围绕联合科学传播中心如何更好开展工作,分享了各自的见闻、思索及感悟。
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
“地球四十几亿年的故事,值得长期研究和挖掘。越往前去,大家的认识就越少,我们只能不断地学习研究。现在,许多动物已经从地球上绝迹了。除了采取一系列补救措施之外,也应该向读者讲述它们的演化故事。而且,公众的科学素养确实需要进一步提高。”南京古生物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杨涛说,古生物学领域有很多资源和选题有待开发。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徐海
徐海表示,现代人喜欢广泛阅读,古生物学领域中这些极其稀缺和罕见的事物、故事正符合未来读者的兴趣口味,这类出版物也会填补市场的缺失。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傅梅
“我们会将‘凤凰·南古联合科学传播中心’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科普传播中心。”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傅梅说,“南古所和凤凰集团强强联合,将在高水平合作平台的基础上,将进行品牌建设和市场培育,运用互联网思维努力做好科学传播工作。”
讲故事,院士牵头讲故事给中小学生听
双方刚签完协议,就已经酝酿首批合作项目 。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到,“凤凰·南古联合科学传播中心”首批合作项目是《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这个“大讲堂”比较特殊,既有科普视频,又有配套的图书出版。
“《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是由中科院院士、南古所研究员戎嘉余领衔,带领20余位优秀中青年古生物学家,面向中小学生,讲述地球生命演化历史,以及最新的古生物相关知识。”南京古生物所科学传播中心秘书兼《化石网》主管盛捷说。
盛捷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希望,我们希望青少年通过对古生物学科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更能关注和喜爱上科学,培养自己探索科学的精神,为自己的明天、祖国的未来种下科学的种子。”
王永栋主任和科技社郁宝平总编辑签约首个合作项目《发现·中国古生物大讲堂》
而之所以选择视频的形式,是因为现如今短视频成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工具,引领着互联网上的科学传播,助推知识普惠进一步发展。科普视频制作完成后,将在多个知识传播平台发布。今后,联合科学传播中心还将打造国际化的高端学术专著、具有深度探索内容的科普系列读物等系列产品。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胡玉梅 阿里亚 / 文 牛华新 / 摄
20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