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 【中国科学报】广西云南发现同种工蕨类植物化石

      2020年4月5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工蕨类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志留—泥盆纪地层中,也是我国华南早泥盆世植物的主要类群。紧贴扁囊蕨是中国南方泥盆纪早期植物区系的一种特有的带状藻类,对紧贴扁囊蕨的研究对探讨中国南方早期泥盆纪植物的地理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之前的研究认为紧贴扁囊蕨孢子囊穗整体呈圆柱形是由孢子囊近轴瓣陷入孢子囊穗,远轴瓣与孢子囊穗表面平齐所造成,但新的研究发现改变了这一认识。此外,紧贴扁囊蕨最初在命名时缺少模式标本,在后期修订时,其命名问题仍被忽略。所以对紧贴扁囊蕨的研究和认识还存在较多问题尚未解决和澄清。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泥盆系研究团队的研究员徐洪河、研究员王怿和博士研究生汪瑶对产自云南和广西早泥盆世地层中的工蕨类植物紧贴扁囊蕨进行了研究。研究团队对云南文山早泥盆世坡松冲组的六块馆藏标本进行了重新观察并对采自广西苍梧早泥盆世苍梧组的十一块新标本进行研究,总结曾经相关文献报道,最终对紧贴扁囊蕨的种征进行了修订,重建其繁殖部分孢子囊穗的模型,讨论了该种的系统命名问题,并对该种的古植物地理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古植物学和孢粉学评论》。 
      新的研究发现紧贴扁囊蕨的孢子囊两瓣外凸,孢子囊整体近轴向弯曲,相邻孢子囊彼此之间紧密贴合在一起,才会形成圆柱形的孢子叶球。新研究对这种孢子囊穗的三维形态重建了模型,展示了四列孢子囊纵向交错对生而形成的孢子囊穗结构,不同颜色的孢子囊代表不同列。单个孢子囊呈椭圆形或扇形,开裂线沿孢子囊前缘延伸。并根据《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在其原始材料中推选了后选模式标本(在此情况下等同于模式标本),完善了紧贴扁囊蕨命名的合格发表。 
      长期以来,华南植物群被认为是中国早泥盆世植物群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的研究结果又将华南早泥盆世植物群分为三个植物地理亚区系:云南、广西和四川,每个植物亚区系都有各自独特的地方性分子,而且共有的属种类型较少。从属一级别来看,Adoketophyton和Guangnania出现在云南和四川地区,扁囊蕨出现在云南和广西地区,只有Zosterophyllum在三个地区均有分布。从种一级别,仅紧贴扁囊蕨同时在云南和广西地区出现。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植物化石记录有限,需要更加详细的植物群研究,以支持不同植物亚区系之间的对比。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revpalbo.2020.104209
      
    2020-04-27
  • 【东方卫报】大灭绝后森林何时复苏? 南京古生物专家揭开谜底

      2020年4月3日 来源:东方卫报 
      本报讯(通讯员盛捷;记者鲁冬妮)大家都知道地球经历过的那场恐怖事件:二叠纪末期(2.52亿年前)发生了显生宙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引发了严重的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危机,约75%的陆地生物物种消失。但是,大灭绝之后陆地生态系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这个课题,却一直困扰着科学界。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最新的研究发现,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湖泊和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需要长达1000万年的时间才能明显恢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的研究生赵向东和郑大燃博士,在王博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的指导下,与长庆油田解古巍工程师等合作,对鄂尔多斯盆地的中三叠统湖相沉积地层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湖泊生态系统在中三叠世中期就显示了明显的恢复。同时,研究层位也是长庆油田的重要产油层,同位素年代学和地层学的研究结果也为精时地层对比和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新的定年和化石证据。 
      “生物灭绝后,不同物种复苏的时间不同。其中最快的是有孔虫、菊石和牙形石,经历一两个百万年就恢复至大灭绝前的水平,而海洋造礁生物和陆地森林大约需要10个百万年才能完成恢复。”王博介绍,全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和火山灰养分输入可能共同促进了鄂尔多斯盆地古湖泊生态系统的复苏,团队经历了长达十年时间的野外工作的积累,“我们每年都会到陕西铜川去挖掘化石,每年也会踏勘新的剖面和露头,化石积累到足够的量,我们通过与沉积学、同位素定年学等手段的结合,才得出了湖泊生态系统需要1000万年才复苏的结论,揭开了生物复苏的一层面纱。”
    2020-04-27
  • 【新华社】中德科学家发现4.4亿年前的花骨海绵化石

      2020年2月2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2月27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中、德古生物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最近在我国安徽发现了一批4.4亿年前的花骨海绵化石:中国古花骨海绵。这是迄今发现最古老的花骨海绵,将同类海绵化石的历史前推了3亿多年。
      花骨海绵是现生海绵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六射海绵。它们外观形态多样,生活的水深范围也较广,最深可达6700米以上。
      此次,研究团队在安徽省泾县的海绵动物群中发现了这批4.4亿年前的花骨海绵化石。这些花骨海绵呈球形或椭球形,有厚厚的壁,表面还有进水孔。鉴于它的特征有别于其他已知花骨海绵,科研团队将之命名为中国古花骨海绵。
      “中国古花骨海绵的发现,对探索海绵动物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告诉我们,早在4亿多年以前,这类常见的六射海绵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参与此次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丽霞博士说。
      相关成果已经刊发在最近一期刊印的德国《古生物学杂志》上。
    2020-02-27
  • 【新华社】大灭绝后到生物复苏历经3600万年

      2020年1月2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1月20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中、法、英三国学者组成的团队最近发现,发生在3.72亿年前的第二次生物大灭绝,让地球上的海洋“荒凉”了数千万年之久。直到3600万年之后,海洋生物才再次大规模复苏。
      这一研究,让人类对生物大灭绝的发生和复苏机制有了更深的了解。
      3.72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物种大灭绝,是已知地球历史上第二次生物大灭绝。这次事件让地球生物再次遭受重创,约82%的海洋物种消失。
      此次,科研团队选取4类海洋中最为常见的底栖和浮游生物门类进行多样性研究,并选取对环境要求苛刻、具有生态指示意义的珊瑚礁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大规模物种灭绝发生后,生物再次复苏繁盛所花费的时间。
      科研人员发现,从大灭绝结束,到海洋生物物种再次大规模出现,其间经历了3600万年。直到约3.36亿年前,珊瑚礁才再次大规模出现,其他生物物种也明显增多。这说明,到这一时期,海洋生物才恢复了大灭绝之前的繁盛。
      “生态系统一旦崩溃,想要重建恢复就要耗费漫长的时间,付出巨大代价。这也给今天的我们敲响警钟,必须时时警醒,尊重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参与此项研究的南古所助理研究员要乐说。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19年12月刊发在地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地球科学评论》上。(完)
    2020-01-20
  • 【新华社】中外科学家发现6.1亿年前胚胎化石

      2019年11月2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11月28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与英国、瑞典、瑞士学者合作,在我国贵州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一类6.1亿年前的胚胎化石。这是迄今人类发现最古老的与动物相关的胚胎化石,为揭开动物起源之谜提供了重要新线索。
      相关研究成果于28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现代多细胞动物包括30多个门类,有研究表明,多细胞动物的祖先由更古老的单细胞生物演化而来。然而这一关键变化如何发生,一直没有确凿答案。科学界普遍认为,对动物早期胚胎的研究或将成为解开这一谜团的钥匙。
      此次发现的胚胎化石名为“笼脊球”,化石整体呈球形,单个直径不足1毫米,保存了精美的多细胞结构。研究人员采用三维成像技术,重构出数百个笼脊球标本的立体结构。结果显示,这些笼脊球在充满营养物质的厚壁囊包中发育,发育过程既类似动物的单细胞近亲,又更为复杂,显示出有规律的细胞迁移、重组等动物胚胎特有的发育机制。
      “笼脊球化石记录了动物由单细胞向多细胞演化的关键一步。正是这一步,为真正有细胞和组织分化的动物出现奠定了生物学基础。”参与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员殷宗军说。
    2019-11-28
  • 【人民日报】亚洲古生物协会总部落户南京

      2019年11月20日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北京11月20日电 (记者吴月辉)第一届亚洲古生物学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日前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来自亚洲10余个国家的古生物学会代表就正式成立“亚洲古生物协会”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决定该协会总部落户中国。   据介绍,新成立的亚洲古生物协会总部设在中国古生物学会所在地南京,对于发挥中国古生物学的区域性国际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合作。
      当天,中国古生物学会还授予张弥曼、汪品先、殷鸿福、周志炎、吴新智、郑守仪、陈旭、邱占祥等8位年逾八旬的院士终身成就荣誉。
      据了解,本次大会为期3天,设立10个专题论坛,并安排10个大会特邀报告、70余个口头学术报告和70余个展板报告。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21日 12 版)
    2019-11-20
  • 【新华社】中外科学家发现3亿年前“左撇子”植物

      2019年11月2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11月20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中国、捷克、美国古生物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内蒙古地区的沼泽森林遗址里,发现一种约3亿年前的缠绕植物。与现在绝大多数缠绕植物向右螺旋生长不同,这种植物向左螺旋生长,堪称植物界罕见的“左撇子”。
      宇宙中大至银河星系、小至中微子运动,都普遍存在非对称结构,植物也不例外。研究显示,现生缠绕植物里,超过九成向右螺旋生长,这好比人类中的大多数,是习惯使用右手的“右撇子”。但这种习惯右旋的习性,在远古时期却未必如此。
      此次,研究团队在我国内蒙古乌海市的乌达煤田里,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缠绕植物化石。这一地区原地埋藏了一片约3亿年前的沼泽森林。因为一次远古的火山喷发,降落的火山灰将这片森林三维“封存”了下来。这种保存方式与古庞贝城颇为相似,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的“植物庞贝城”。
      得益于“植物庞贝城”中的立体化石结构,研究人员发现,新发现的这种远古蕨类植物,有着不同于现代缠绕植物的生长方向。它的叶轴直径约1毫米,两侧长有叶片和钩状的攀爬“触手”,以螺旋向左的方向缠绕在另一棵种子植物上。
      “有意思的是,包括此次新发现的化石在内,迄今人类找到的两种远古缠绕植物都为左旋生长,这与现在的情况截然不同。这引导我们重新看待非对称性在生物演化中的角色:这种现象因何产生、在漫长的进化中又如何变化,还有待科学家寻找更多的线索。”参与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助理研究员周卫明说。
      这一研究19日刊发在最新一期的国际知名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2019-11-20
  • 【新华社】8位“80+”院士获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

      2019年11月18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18日电(记者董瑞丰)8位年逾八旬的老院士18日被中国古生物学会授予终身成就荣誉,他们被学界视为中国古生物学的杰出代表。
      当天,第一届亚洲古生物学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召开。开幕式上,中国古生物学会向张弥曼、汪品先、殷鸿福、周志炎、吴新智、郑守仪、陈旭、邱占祥8位院士授予终身成就荣誉。
      古生物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小学科”,但是它在探秘地球漫长演变历史和追索生命起源演化方面,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大学科”。
      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詹仁斌介绍,中国古生物学会由丁文江、李四光等老一辈古生物学家于1929年组织成立。90年来,中国古生物工作者们逐渐向世人打开了地球46亿年在中国留下的地层书卷。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树深说,近年来,中国古生物学工作者在生命起源与早期演化、澄江生物群、热河生物群、东亚人类演化和全球界线层型“金钉子”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记者还获悉,此次会议期间成立的亚洲古生物协会总部落地中国。参会代表称,此举对于发挥中国古生物学的区域性国际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有助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开展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
    2019-11-18
  • 【新华社】中外专家齐聚云南澄江研讨“寒武纪大爆发”

      2019年11月1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昆明11月15日电(记者伍晓阳、严勇)在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的澄江动物群发现35周年之际,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130多位专家学者12日至15日齐聚云南省澄江县,举行2019年寒武纪大爆发国际研讨会,交流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商讨下一步研究方向。
      距今约5.3亿年前后的寒武纪早期,包括脊椎动物在内的几乎所有动物类型(门一级分类单元)在短短几百万年的时间内快速出现,这一快速的生命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以寒武纪大爆发为标志,地球漫长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生命荒芜的“隐生宙”和生机勃勃的“显生宙”。
      寒武纪大爆发是古生物学、演化生物学和地球科学等共同关注的科学前沿领域。而发现于1984年的寒武纪澄江动物群是一个举世罕见的化石宝库,化石丰富而且保存精美,生动再现了距今约5.2亿年前的海洋生物真实面貌,为揭示寒武纪大爆发的奥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2012年,澄江化石地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记者从研讨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澄江动物群已经发现包括原始脊椎动物在内的260余种类、归属于20多个门一级的动物类型。澄江动物群不仅表现出动物身体结构的复杂多样,也体现了动物生态功能的分化和多样,如奇虾类化石的发现表明寒武纪早期海洋中已经建立起了由“金字塔”型食物链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而澄江生物群作为一个整体,则向我们展示了以后生动物为主导的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已经形成。
      “演化比达尔文所想的要复杂。”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澄江动物群主要研究者之一陈均远说。20世纪后期以来,尽管一系列前寒武纪末期和寒武纪化石群的发现和研究取得突破,但寒武纪大爆发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此次国际研讨会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澄江县政府等协办。研讨会安排了30多场学术报告交流,并组织专家学者赴贵州瓮安生物群、剑河“金钉子”剖面、帽天山澄江生物群、梅树村小壳生物群等重要化石产地和剖面进行野外科学考察,现场探讨有关科学问题。
    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