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 【现代快报】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将闭馆改造,预计8月底重新开放

      2020年4月10日 来源:东方卫报 
      摘要:陪伴大小科学迷们15年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闭馆升级改造,不要跑空啦! 
      现代快报讯(记者 阿里亚 文 / 摄)陪伴大小科学迷们15年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闭馆升级改造,不要跑空啦!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由于馆内设施老化严重,展陈内容较为陈旧,该馆需要维修和升级。全新的展陈内容,更多样的展示手段,还新增文创店和咖啡厅……改造后的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将于8月底重新开放,带给观众全新体验。 
      △博物馆闭馆修缮通知 网页截图 
        
      开馆15余年,每年10万人前来打卡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隶属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物馆以古生物化石为本,以古无脊椎动物、古植物和微体古生物为主,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古生物专业博物馆之一。自 2004 年年底开馆以来,这里每年吸引多达10万人前来打卡涨知识。 
      博物馆总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其中展览区面积近4200平方米。展览内容包括一个"生命的进化"主题展和十四个专题展。主题展由化石奥秘、地球的起源、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为轴线。专题展则分别为澄江动物群、恐龙天地、微观世界、生物登陆、无脊椎动物化石大观、二叠纪生物大灭绝、古植物园、南京地史演变、南京直立人和"我从哪里来"等。 
      △展厅内 
        
      走进展馆,公众不仅能近距离观赏包括"澄江动物群""中华龙鸟"在内的近2000件珍贵的化石标本,还可以通过展厅里的大量图片、仿真模型和景观复原,清晰明了地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史。 
      为防止疫情蔓延,1月中下旬全国各个博物馆纷纷宣布闭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也发布通告称,博物馆已经运行了15年时间,目前设施老化严重,存在安全隐患,展陈内容较为陈旧,需要维修和升级。维修升级改造期间,博物馆暂停对外开放,待修缮完成后将重新对外开放。 
      △提升改造项目公开招标 网页截图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近日,该馆的展陈升级改造工作正紧罗密布地推进中。在疫情防控期间,该馆先后完成了展陈大纲和升级改造方案,目前已经发布提升改造项目公开招标信息。现代快报记者看到,博物馆改造面积约为2978平方米,投资估算980万元,通过场景模拟、化石展览等方式更好地讲述波澜壮阔的生物生命历程和地质时代变迁。 
      新展、文创店、咖啡厅……惊喜多多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好的古生物博物馆之一。但是,15年过去了,现在的知识结构和展陈手段等有点落后了。"据南京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王永栋介绍,博物馆因年久失修,存在展陈内容陈旧,互动项目少,现代化科技展示手段运用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观众体验较为单一。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从今年春天开始对博物馆进行提升改造。 
      王永栋表示,原本计划3月份开始施工,但是受疫情影响,该项工作计划到5月份进行。"经过这次的展陈升级改造,将会在展陈内容、方式和效果等多方面有所提升。预计8月底前后完成,到时候观众会发现博物馆焕然一新。"他透露说,现有的十几个展览都将全部重新设计、全面升级灯光并增加体验互动。"还计划增加一个世界化石精品展,集中展示全世界最高水平的珍稀化石库的精美标本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还将新推出一个以石油与古生物为主题的特展。" 
      王永栋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近年来博物馆还征集和积累了不少古生物化石标本,由于展陈面积和手段等的限制,尚没有能够展示给观众看。"等博物馆全部提升改造结束后,这些精品化石也将会首次展示出来,给观众带来一个惊喜。"王永栋表示,改造后的博物馆还将有文创体验店、达尔文实验站和科学咖啡厅。"观众不仅可以坐下来畅聊科学,举办沙龙,还能把心仪的古生物纪念品、化石文创产品带回家。"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闭馆升级改造期间,南京古生物博物馆还将继续发挥线上和云端科学传播功能,将会通过网络、公众号等,定期组织达尔文大讲堂、云科普探秘、云游博物馆等线上活动。 
    2020-04-27
  • 【东方卫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6亿年前的化石告诉你

      2020年4月10日 来源:东方卫报 
      5亿年前的清江生物群,揭示了自然科学的哪些秘密?鸟为什么能长翅膀飞翔?大熊猫栖息地锐减的原因有哪些?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近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其中,南京古生物专家有4项成果成功入选。 
      通讯员 盛捷本报记者 章庆 鲁冬妮清江生物群 
      刷新生命起源的奥秘 
      自40亿年前有生命以来,一直由菌藻类等微生物主宰着地球。 
      直到5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件史诗级别的生物演化大事件——寒武纪大爆发。绝大多数的动物门类“唰”地一下突然出现在地球上。 
      动物门类为何在此时爆发出现?被列为六大自然科学难题之一。 
      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研究团队的张兴亮、傅东静等人在湖北长阳地区发现了一个距今5.18亿年的清江生物群。团队成员经过12年化石采集和研究发现,该生物群形成于寒武纪大爆发极盛时期。 
      与常见的动物骨骼化石库相比,清江生物群化石不仅能够保存有骨骼动物的软体结构,比如皮肤、肌肉、内脏等。更重要的是,它还保存了大量如水母、海葵和栉水母等不具有矿化骨骼的动物类型。因此,清江生物群代表了动物在起源演化初期较完整的组合面貌,是研究动物门类起源与寒武纪大爆发最理想的“现场”。 
      《自然》杂志发表评论称:“清江生物群打开了观察寒武纪的又一个窗口,各种新的生物类群前所未见,对于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早期已灭绝的动物非常重要。” 
      侏罗时代的恐龙化石 
      告诉你鸟为什么会飞 
      在脊椎动物漫长的演化史中,翼龙、鸟类和蝙蝠独立演化出了形态迥异的飞行结构。随着带羽毛恐龙和早期鸟类化石不断发现,尤其得益于我国中晚侏罗世的燕辽生物群和早白垩世的热河生物群,有关鸟类飞行起源这一科学问题取得了重要进展。 
      其中,擅攀鸟龙类是恐龙家族中最为怪异的类群,生活在中-晚侏罗世。擅攀鸟龙类形态特殊,如头骨高耸、四肢纤细、第三手指(最外侧的手指)加长、古老的2-3-4手指指式、尾骨缩短等,俨然是恐龙和鸟类的“混合体”。它也一度被视作与鸟类具有最近亲缘关系的兽脚类恐龙。 
      2019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敏、邹晶梅、徐星、周忠和报道了一件发现于辽宁晚侏罗世地层的化石。经过长达一年的室内修理、实验和对比研究,研究团队认为其为一种新的擅攀鸟龙类,将其命名为“长臂浑元龙”。 
      研究发现,浑元龙距今约1.63亿年前,其正型标本是目前已知最完整的擅攀鸟龙类化石。浑元龙体长约32厘米,体重约306克。浑元龙在肱骨近端关节面、手指和腰带形态方面明显不同于其它擅攀鸟龙类,并且具有原始鸟类那样的尾综骨,如此缩短的尾骨能进一步将身体重心前移,有利于在飞行、滑翔时保持稳定。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答案在6亿年前的化石中 
      如果将动物比喻成一只鸡的话,复杂的胚胎发育过程就是孵化出小鸡的蛋。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作为动物界的成员,人们对这一问题始终抱有天然的好奇心。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殷宗军告诉大家:先有蛋。 
      这个答案的重要线索,来自距今6.1亿年前的特异埋葬化石库中的“笼脊球”化石。研究人员发现,“笼脊球”化石直径为0.5-0.8毫米,大约相当于一粒沙子大小。化石虽然小,但保留了精美的多细胞结构。研究发现,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有规律的细胞迁移和重组。 
      现代动物界包括30多个动物门类,已有研究表明它们拥有一个距今大约7亿多年前的共同祖先。这一共同祖先由多细胞组成,而且细胞有功能分化,它是由更古老的单细胞祖先演化而来。 
      然而,动物单细胞祖先是何时以及如何演化成多细胞祖先的呢?这个问题一直没有确凿的答案。经过研究发现,它们在一个充满母源营养物质的厚壁囊包中发育,不同标本代表了不同的发育阶段。笼脊球化石也恰好记录了动物从单细胞祖先向多细胞祖先演化的关键一步,表明了类似动物胚胎的发育机制在6亿年前就已经有了。 
      30万年前的少年头骨 
      重写人类演化史 
      中更新世晚期是东亚古人类演化的重要时间段,但对东亚古老型人类向现代人的演化过渡一直存在争议。201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等人对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进行了连续5年的发掘,发现了30余件古人类化石,代表大约16个古人类个体。这些化石的年代被确定为距今33.1万-27.5万年前之间。 
      其中,编号为“华龙洞6号”的头骨保存最为完整。这件化石发现时尚包裹在地层胶结中,仅露出眼眶和部分面部。在清理包裹化石的地层胶结后,发现了属于同一个体的19件头骨和下颌骨碎片。复原后的头骨包含几乎完整的面部和大部分脑颅部以及一侧下颌骨,代表一个大约14-15岁少年的个体。 
      此外,科研人员还发现了100余件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4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动物骨骼表面切割、砍砸痕迹等反映古人类生存行为的多种证据。 
      这些化石揭示,现代人在东亚大陆出现时间可能比以往认为的更早。 
      
    2020-04-27
  • 【人民网】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

      2020年4月8日 来源:人民网 
      中国古生物学会7日在南京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选。
      据了解,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工作自2017年开展以来已经进行了四次。“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的成果,内容涉及动物早期演化与寒武纪大爆发、脊椎动物演化(恐龙类、古鸟类、哺乳类等)、白垩纪琥珀生物群、古植物与古生态、古人类学、分子古生物学等多个研究领域。
      这些成果集中反映了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古生物学各个分支领域所取得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对地质历史时期生命演化历程的认识。其中,“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研究,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运用古DNA方法及新一代测序技术,获得了一例古代大熊猫全基因组信息。这对了解现代大熊猫起源、进化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这十大进展包括: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埃迪卡拉纪新化石揭示动物的早期演化;侏罗纪擅攀鸟龙类的发现和膜质翅膀在兽脚类恐龙中的演化;热河俊兽——揭示哺乳动物中耳演化新模式;发现具有现代人特征的30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植物化石为青藏高原形成过程提供新证据;侏罗纪带羽毛恐龙为鸟类羽毛的分子演化提供直接证据;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白垩纪缅甸琥珀揭示远古森林环境和被子植物昆虫传粉证据;亚洲最古老、泥盆纪面积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六亿年前化石揭示动物胚胎发育方式起源之谜(含并列,入选11项成果)。
    2020-04-27
  • 【新华网】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发布

      2020年4月7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南京4月7日电(记者王珏玢)中国古生物学会7日在南京发布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领衔的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入选。 
      这十大进展包括: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埃迪卡拉纪新化石揭示动物的早期演化;侏罗纪擅攀鸟龙类的发现和膜质翅膀在兽脚类恐龙中的演化;热河俊兽——揭示哺乳动物中耳演化新模式;发现具有现代人特征的30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植物化石为青藏高原形成过程提供新证据;侏罗纪带羽毛恐龙为鸟类羽毛的分子演化提供直接证据;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白垩纪缅甸琥珀揭示远古森林环境和被子植物昆虫传粉证据;亚洲最古老、泥盆纪面积最大的化石森林及其最早的根座型根系;六亿年前化石揭示动物胚胎发育方式起源之谜(含并列,入选11项成果)。 
      这些研究涉及动物演化、古植物学、古人类学、分子古生物学等多个领域,大多发表在《科学》《自然》等权威学术刊物上。 
      其中,“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研究,首次在全球范围内运用古DNA方法及新一代测序技术,获得了一例古代大熊猫全基因组信息。这对了解现代大熊猫起源、进化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生物学会詹仁斌理事长介绍,2019年度的十大进展,代表了中国古生物学的最新发展方向,有助于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地质历史时期的生命演化历程。 
      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于1929年,是国内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之一。自2017年开始,学会每年度评选和发布“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2020-04-27
  • 【中国科学报】广西云南发现同种工蕨类植物化石

      2020年4月5日 来源:中国科学报 
      工蕨类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志留—泥盆纪地层中,也是我国华南早泥盆世植物的主要类群。紧贴扁囊蕨是中国南方泥盆纪早期植物区系的一种特有的带状藻类,对紧贴扁囊蕨的研究对探讨中国南方早期泥盆纪植物的地理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之前的研究认为紧贴扁囊蕨孢子囊穗整体呈圆柱形是由孢子囊近轴瓣陷入孢子囊穗,远轴瓣与孢子囊穗表面平齐所造成,但新的研究发现改变了这一认识。此外,紧贴扁囊蕨最初在命名时缺少模式标本,在后期修订时,其命名问题仍被忽略。所以对紧贴扁囊蕨的研究和认识还存在较多问题尚未解决和澄清。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泥盆系研究团队的研究员徐洪河、研究员王怿和博士研究生汪瑶对产自云南和广西早泥盆世地层中的工蕨类植物紧贴扁囊蕨进行了研究。研究团队对云南文山早泥盆世坡松冲组的六块馆藏标本进行了重新观察并对采自广西苍梧早泥盆世苍梧组的十一块新标本进行研究,总结曾经相关文献报道,最终对紧贴扁囊蕨的种征进行了修订,重建其繁殖部分孢子囊穗的模型,讨论了该种的系统命名问题,并对该种的古植物地理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古植物学和孢粉学评论》。 
      新的研究发现紧贴扁囊蕨的孢子囊两瓣外凸,孢子囊整体近轴向弯曲,相邻孢子囊彼此之间紧密贴合在一起,才会形成圆柱形的孢子叶球。新研究对这种孢子囊穗的三维形态重建了模型,展示了四列孢子囊纵向交错对生而形成的孢子囊穗结构,不同颜色的孢子囊代表不同列。单个孢子囊呈椭圆形或扇形,开裂线沿孢子囊前缘延伸。并根据《国际藻类、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规》在其原始材料中推选了后选模式标本(在此情况下等同于模式标本),完善了紧贴扁囊蕨命名的合格发表。 
      长期以来,华南植物群被认为是中国早泥盆世植物群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的研究结果又将华南早泥盆世植物群分为三个植物地理亚区系:云南、广西和四川,每个植物亚区系都有各自独特的地方性分子,而且共有的属种类型较少。从属一级别来看,Adoketophyton和Guangnania出现在云南和四川地区,扁囊蕨出现在云南和广西地区,只有Zosterophyllum在三个地区均有分布。从种一级别,仅紧贴扁囊蕨同时在云南和广西地区出现。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相关植物化石记录有限,需要更加详细的植物群研究,以支持不同植物亚区系之间的对比。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revpalbo.2020.104209
      
    2020-04-27
  • 【东方卫报】大灭绝后森林何时复苏? 南京古生物专家揭开谜底

      2020年4月3日 来源:东方卫报 
      本报讯(通讯员盛捷;记者鲁冬妮)大家都知道地球经历过的那场恐怖事件:二叠纪末期(2.52亿年前)发生了显生宙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引发了严重的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危机,约75%的陆地生物物种消失。但是,大灭绝之后陆地生态系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恢复这个课题,却一直困扰着科学界。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最新的研究发现,二叠纪末大灭绝之后,湖泊和森林生态系统可能需要长达1000万年的时间才能明显恢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的研究生赵向东和郑大燃博士,在王博研究员和张海春研究员的指导下,与长庆油田解古巍工程师等合作,对鄂尔多斯盆地的中三叠统湖相沉积地层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湖泊生态系统在中三叠世中期就显示了明显的恢复。同时,研究层位也是长庆油田的重要产油层,同位素年代学和地层学的研究结果也为精时地层对比和油气资源勘探提供了新的定年和化石证据。 
      “生物灭绝后,不同物种复苏的时间不同。其中最快的是有孔虫、菊石和牙形石,经历一两个百万年就恢复至大灭绝前的水平,而海洋造礁生物和陆地森林大约需要10个百万年才能完成恢复。”王博介绍,全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和火山灰养分输入可能共同促进了鄂尔多斯盆地古湖泊生态系统的复苏,团队经历了长达十年时间的野外工作的积累,“我们每年都会到陕西铜川去挖掘化石,每年也会踏勘新的剖面和露头,化石积累到足够的量,我们通过与沉积学、同位素定年学等手段的结合,才得出了湖泊生态系统需要1000万年才复苏的结论,揭开了生物复苏的一层面纱。”
    2020-04-27
  • 【新华社】中德科学家发现4.4亿年前的花骨海绵化石

      2020年2月27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2月27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中、德古生物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最近在我国安徽发现了一批4.4亿年前的花骨海绵化石:中国古花骨海绵。这是迄今发现最古老的花骨海绵,将同类海绵化石的历史前推了3亿多年。
      花骨海绵是现生海绵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六射海绵。它们外观形态多样,生活的水深范围也较广,最深可达6700米以上。
      此次,研究团队在安徽省泾县的海绵动物群中发现了这批4.4亿年前的花骨海绵化石。这些花骨海绵呈球形或椭球形,有厚厚的壁,表面还有进水孔。鉴于它的特征有别于其他已知花骨海绵,科研团队将之命名为中国古花骨海绵。
      “中国古花骨海绵的发现,对探索海绵动物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告诉我们,早在4亿多年以前,这类常见的六射海绵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参与此次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丽霞博士说。
      相关成果已经刊发在最近一期刊印的德国《古生物学杂志》上。
    2020-02-27
  • 【新华社】大灭绝后到生物复苏历经3600万年

      2020年1月20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京1月20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由中、法、英三国学者组成的团队最近发现,发生在3.72亿年前的第二次生物大灭绝,让地球上的海洋“荒凉”了数千万年之久。直到3600万年之后,海洋生物才再次大规模复苏。
      这一研究,让人类对生物大灭绝的发生和复苏机制有了更深的了解。
      3.72亿年前的泥盆纪晚期物种大灭绝,是已知地球历史上第二次生物大灭绝。这次事件让地球生物再次遭受重创,约82%的海洋物种消失。
      此次,科研团队选取4类海洋中最为常见的底栖和浮游生物门类进行多样性研究,并选取对环境要求苛刻、具有生态指示意义的珊瑚礁作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大规模物种灭绝发生后,生物再次复苏繁盛所花费的时间。
      科研人员发现,从大灭绝结束,到海洋生物物种再次大规模出现,其间经历了3600万年。直到约3.36亿年前,珊瑚礁才再次大规模出现,其他生物物种也明显增多。这说明,到这一时期,海洋生物才恢复了大灭绝之前的繁盛。
      “生态系统一旦崩溃,想要重建恢复就要耗费漫长的时间,付出巨大代价。这也给今天的我们敲响警钟,必须时时警醒,尊重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参与此项研究的南古所助理研究员要乐说。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2019年12月刊发在地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地球科学评论》上。(完)
    2020-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