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 【新闻联播】习近平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强调 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 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7月20日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新闻联播】习近平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
      
    2023-07-25
  • 【新闻联播】加强基础研究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丨新思想引领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随着顶层设计布局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攻关任务稳步推进,取得一批原始创新重大突破,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不断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加强基础研究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随着顶层设计布局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攻关任务稳步推进,取得一批原始创新重大突破,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不断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近日,位于贵州的中国天眼传来好消息,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超过800颗,这一数量是自其投入运行以来,国外同类型观测设备脉冲星发现总数的三倍以上。
      从落成启用到正式运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中国天眼,勉励大家要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在一些领域实现并跑领跑,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牢记总书记“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嘱托,科研团队依托FAST三年半的观测数据开展原创性研究,实现了国外团队用20年的数据积累才完成的科研工作,探测到了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性证据。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基础研究作为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和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等政策文件。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95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连续4年超过6%。围绕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育种、脑科学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我国部署了一批前沿基础领域的重大项目,从科学源头和技术根部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迈向新征程,我国基础研究的根基越扎越深。
      今年,“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继续支持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和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促进基础研究领军人才培养和重大成果产出。
      “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十条”将进一步优化建制化体系化布局,强化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选题方向,持续优化基础研究创新生态。
      从地下700米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到距地400公里轨道上的中国空间站太空实验,从万米深渊的载人深潜到世界屋脊的青藏科考,广大科技工作者勇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甘坐“冷板凳”,在基础前沿领域不断实现重大原始创新突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创新之源。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2023-07-24
  • 【新华社】习近平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你们好!来信收悉。多年来,你们积极参加“科学与中国”巡讲活动,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推动科学普及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习近平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
      你们好!来信收悉。多年来,你们积极参加“科学与中国”巡讲活动,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在推动科学普及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
      2023年7月20日
    2023-07-21
  • 【中新网】约1亿年前精美琥珀标本“揭秘”线虫寄生行为演化
    中新网南京7月18日电(记者 杨颜慈)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与美、英同行等合作,通过16块缅甸克钦琥珀(约1亿年前)中索线虫及其寄主的标本开展研究,进而揭示了线虫寄生行为的早期演化历史
       
      昆虫被索线虫寄生(南古所 供图)
      中新网 南京7月18日电(记者 杨颜慈)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与美、英同行等合作,通过16块缅甸克钦琥珀(约1亿年前)中索线虫及其寄主的标本开展研究,进而揭示了线虫寄生行为的早期演化历史。
      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 Index(NI)期刊eLife。
      线虫广泛分布于几乎所有的表层环境中,但由于体型小,无硬质结构,其化石记录极为稀少。索线虫是一类特殊的线虫,和其它线虫相比,索线虫体型大,琥珀中有不少索线虫及其寄主共同保存的化石。
      科研人员介绍,索线虫主要寄生于各类无脊椎动物,如昆虫、马陆、蜘蛛、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等。它们可以改变寄主的形态、生理特征甚至操控寄主的行为。在索线虫发育成熟离开寄主之后,寄主通常会死亡,因此索线虫被认为是一种可靠的生物防治工具,尤其是可以用来防治传播疟疾的蚊子。
      昆虫被索线虫寄生(南古所 供图)
      此次研究发现16块与其寄主共同保存的索线虫标本包含了9个索线虫新种,将索线虫在白垩纪的物种多样性翻了3倍多。
      研究表明,索线虫的寄生行为在白垩纪就已经广泛出现,可能已经起到了调节昆虫种群数量的作用,并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同时,研究发现这16块缅甸克钦琥珀索线虫标本中有12块标本中的寄主种类是之前未知的。不论是在现代记录还是化石记录中,都没有线虫寄生石蛃(一类原始的无翅昆虫)的报道,但此次研究化石中记录了一枚索线虫寄生石蛃目昆虫标本。
      与之类似,之前从来没有索线虫寄生啮虫(俗称书虱)的例子,但在缅甸克钦琥珀中却发现了三枚标本,这表明白垩纪啮虫可能被索线虫广泛寄生。孔瓢蜡蝉是一类已经灭绝的蜡蝉,也有两枚标本被索线虫寄生,这也是蜡蝉被线虫寄生最古老的记录。
      同时,研究人员发现索线虫还寄生了蜻蜓(蜻蜓目)、蠼螋(革翅目)、蟋蟀(直翅目)和蟑螂(蜚蠊目),这四个昆虫类群会被现代的索线虫寄生,但在化石中是首次发现。
      另外,本研究还发现在白垩纪中期的缅甸克钦琥珀中,被索线虫寄生的9个昆虫目中只有1个目属于全变态类昆虫(全变态类昆虫是经过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类群,一生有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虫期)。
      通过进一步统计之前所有的线虫的化石记录,研究发现相同的情况不只出现在索线虫中,也出现在整个线虫类群中。
      在白垩纪中期的克钦琥珀中,只有大约40%的寄主属于全变态类,但是到了新生代的波罗的海和多米尼加琥珀,80%的寄主都属于全变态类。全变态类昆虫在白垩纪时期已经是占绝对优势的昆虫类群,它们也是现生线虫最主要的寄主。
      研究表明,至少在白垩纪中期之前,线虫更倾向于寄生非全变态类昆虫。此研究揭示了线虫寄生行为的早期演化历史,研究推测线虫与全变态类昆虫之间广泛的寄生关系可能要到新生代才出现。(完)
      【编辑:李岩】
    2023-07-21
  • 【荔枝网】1亿年前琥珀标本揭示线虫寄生行为的演化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荔枝网】1亿年前琥珀标本揭示线虫寄生行为的演化]
      
    2023-07-21
  • 【荔枝新闻】观天下|1亿年前琥珀标本揭示线虫寄生行为的演化
    线虫,是自然界分布广泛的一种寄生虫,因为体积小、没有硬质结构,和它有关的化石记录极为稀少。而索线虫作为一种特殊的线虫,体型较大,可以和其寄主一起被保存在琥珀中。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和美、英同行等合作,对16块约1亿年前的缅甸克钦琥珀中的索线虫及其寄主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线虫寄生行为的早期演化。
      鎮ㄤ娇鐢ㄧ殑娴忚鍣ㄤ笉鏀寔鎴栨病鏈夊惎鐢╦avascript, 璇峰惎鐢╦avascript鍚庡啀璁块棶!
      [video:观天下|1亿年前琥珀标本揭示线虫寄生行为的演化]
      线虫,是自然界分布广泛的一种寄生虫,因为体积小、没有硬质结构,和它有关的化石记录极为稀少。而索线虫作为一种特殊的线虫,体型较大,可以和其寄主一起被保存在琥珀中。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和美、英同行等合作,对16块约1亿年前的缅甸克钦琥珀中的索线虫及其寄主标本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线虫寄生行为的早期演化。
      索线虫主要寄生在各类无脊椎动物的身体中,比如:昆虫、马陆、蜘蛛、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等。它可以改变寄主的形态、生理特征甚至操控寄主的行为。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罗慈航说:“索线虫在进入寄主体内后,它会通过分泌一些化学物质,改变寄主的形态、身体特征,甚至能够操控寄主的行为,在索线虫离开寄主之后,寄主往往会死亡,所以索线虫也可以被用作是一种可靠的生物寄生工具,能够来控制一些对人类有害的昆虫,比如蚊子,可以防治疟疾等。”
      本次研究的16块琥珀中,保存了9个索线虫新种,将索线虫在白垩纪的物种多样性翻了3倍多。
      罗慈航说:“现在我们一共发现了13个种,这些物种的发现就将索线虫在白垩纪的多样性大大提高了,同时我们在化石记录中首次发现索线虫寄生蜻蜓、蟑螂、蠼螋、蟋蟀等昆虫。原来在白垩纪索线虫寄生的昆虫一共有4个目,但是现在我们发现它寄生的多样性远远要比之前广泛,这些化石记录的发现就表明,索线虫在白垩纪已经有着很高的多样性,它们可能已经起到了调解昆虫种群的作用,所以能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索线虫在白垩纪展现出的高度寄主多样性,为理解现代生态系统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新视野。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吕莹莹 孙浩瀚 编辑/刘璐)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3-07-21
  • 【澎湃新闻】第十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暨2023绍兴柯桥古镇科普嘉年华活动顺利召开
    7月9日,第十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暨2023绍兴柯桥古镇科普嘉年华活动在绍兴柯桥顺利召开。
      7月9日,第十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暨2023绍兴柯桥古镇科普嘉年华活动在绍兴柯桥顺利召开。
      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中国科协科普部基础设施处副处长范宣涛、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监事长孙革、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张建成等出席大会开幕式。古生物学家、科普专家和百余名化石爱好者齐聚一堂。
       
      会上,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自然博物馆教授欧阳辉,浙江自然博物院原副馆长金幸生,上海科技馆原馆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王小明分别作了题为《现代自然科学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之路》、《发现!发掘!探究亿年前的岁月!》和《场馆资源及其研学教育体系的构建》的精彩报告。
       
      开幕式上还颁发了化石爱好者大会纪念徽章,对柯桥古镇的盘古化石馆和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两个化石网科普教育基地进行授牌,并启动了第三届“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
       
      当天还组织了“化石爱好者论坛”“科普嘉年华报告会”和“盘古杯科普创作大赛颁奖仪式”等活动,精心准备了10余个会议报告,既有科研人员对化石和进化知识的科学讲解,也有化石爱好者对成长之路的精彩展示。
       
      7月10日,组织与会人员赴绍兴诸暨中生代地层野外考察及斯行健院士故居参观,进一步探寻远古时代生命的踪迹。
       
      柯桥区科协作为活动承办方,致力于探索新时期科学传播的新方法、新思路,架起学术科学与社会大众的桥梁,进一步推动地方科普宣传教育水平的提升。
    2023-07-19
  • 【浙江科协】第十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暨2023绍兴柯桥古镇科普嘉年华活动召开
    7月9日,第十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暨2023绍兴柯桥古镇科普嘉年华活动在绍兴市柯桥区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中国科协科普部基础设施处副处长范宣涛、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监事长孙革、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张建成等出席大会开幕式。古生物学家、科普专家和百余名化石爱好者齐聚一堂。
      7月9日,第十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暨2023绍兴柯桥古镇科普嘉年华活动在绍兴市柯桥区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中国科协科普部基础设施处副处长范宣涛、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监事长孙革、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张建成等出席大会开幕式。古生物学家、科普专家和百余名化石爱好者齐聚一堂。
      会上,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教授、成都自然博物馆馆长欧阳辉,浙江自然博物馆原副馆长金幸生,上海科技馆原馆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王小明分别作了题为《现代自然科学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之路》《发现!发掘!探究一亿年前的岁月!》和《场馆研学资源及其研学教育体系的构建》的精彩报告。
      开幕式上还颁发了化石爱好者大会纪念徽章,对柯桥古镇的盘古化石馆和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两个科普教育基地进行授牌,并启动了第三届“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
      活动当天还组织了“化石爱好者论坛”“科普嘉年华报告会”和“盘古杯科普创作大赛颁奖仪式”等活动,精心准备了十余个会议报告,既有科研人员对化石和进化知识的科学讲解,也有化石爱好者对自身成长之路的精彩展示。
      广大化石爱好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白墙黛瓦,水墨书画”的绍兴柯桥。为探寻远古时代生命的踪迹,7月10日,主办方组织与会人员赴绍兴诸暨中生代地层野外考察及参观斯行健院士故居。
      柯桥区科协作为活动承办方,致力于探索新时期科学传播的新方法、新思路,架起学术科学与社会大众的桥梁,进一步推动地方科普宣传教育水平的提升。
    2023-07-11
  • 【中国科协】科学家与学会|陈旭院士: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古生物学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和协同攻关。学会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组织,几十年来,我国 200多个学会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学会在逐渐壮大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所有为科技事业不懈努力、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家们都值得我们敬仰。让我们走进科学家与学会,聆听成长的声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和协同攻关。学会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组织,几十年来,我国 200多个学会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学会在逐渐壮大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所有为科技事业不懈努力、勇攀科技高峰的科学家们都值得我们敬仰。让我们走进科学家与学会,聆听成长的声音。它团结、组织全国古生物工作者它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它提倡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精神,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它努力为促进中国古生物学科在我国的繁荣与发展做贡献它就是中国古生物学会1999年,他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2003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他获得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他对地层学和笔石研究有着无限的热情,他率领团队确立了我国第一颗“金钉子”;他就是陈旭院士。陈旭,古生物与地层学家,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1989年,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曾先后担任国际笔石工作组主席、副主席,国际奥陶系分会副主席、主席。  中国的第一颗“金钉子”“金钉子”是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俗称,由国际地层委员会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指定,是指为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时代)所形成的地层的全球唯一标准或样板,而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岩层序列中标出的,作为确定和识别地层间界线的唯一标志。一旦在某地方钉下“金钉子”,该地就变成了一个地质年代的“国际标准”,对照它,便可以对应标出其他岩层的“年龄”,其是地层年代统一的“度量衡”。湖北省宜昌市“金钉子”地质公园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陈旭率领的国际团队在浙江常山黄泥塘确立了中国的第一颗“金钉子”,这是我国在全球界线层型研究上首次获得的突破性进展。中国地学界、地质生物界最大的问题就是世界地球历史的标准,也就是地球历史年代标准。而当时,中国在地球历史界定标准方面是零。陈旭院士任国际奥陶系分会主席时,思路非常明确,他深知中国拥有众多非常好的地层,一定要抢占标准。地层是以生物地层为基础,以年代地层为框架,纵观历史,中国的地质地层古生物学发展得很好,如唐、宋、元、明、清都有标准,足见中国在这方面是有优势的,但是记录却是零。所以陈旭紧抓探寻“金钉子”的工作,因为这关系到国家最基本的荣誉。苍天不负苦心人,经过二十几年的风餐露宿和不懈奋斗,中国终于从零标准发展到如今拥有11个“金钉子”,即11个国际界定的辉煌战绩,实现了中国在地球历史界定标准方面的质的飞跃。中国第11枚“金钉子”落户贵州剑河   中国的11颗“金钉子”中,陈旭院士的团队有2个,均为奥陶系内部“金钉子”。陈旭院士任奥陶系分会的主席时,奥陶系分会的7个金钉子中,中国有3颗,美国1颗,瑞典2颗,加拿大1颗,可谓皆大欢喜。各个国家的科学家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关系很好,相处愉快。奥陶系的7颗金钉子是第一个完成的系。一般而言,“金钉子”找到时,要按照地名来命名,但是我国的第一颗“金钉子”,即陈旭院士率领团队在1997年确立的达瑞威尔阶“金钉子”代表的时间节点,正好与20世纪初澳大利亚的达瑞威尔阶一样。于是陈旭院士按照国际通则,采用澳大利亚的达瑞威尔阶命名了我国的第一颗“金钉子”。这一行为感动了澳大利亚,后来陈旭院士到澳大利亚开国际古生物学大会时,他们说这颗“金钉子”是中国、澳大利亚友好的象征。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奖2019年11月18—19日,第一届亚洲古生物学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开幕式上,张弥曼、汪品先、殷鸿福、周志炎、吴新智、郑守仪、陈旭、邱占祥8位年逾八十的古生物学院士被授予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陈旭院士是著名的古生物与地层学家,中国古生物学会荣誉理事。曾任国际笔石工作组主席、国际奥陶系分会选举委员会主席。由他参与编著的《中国的笔石》,建立、完善了中国奥陶纪至早泥盆世笔石带的划分和对比研究。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授予仪式陈旭院士认为,自己此生的骄傲并非获得了什么奖,而是做了哪些事。其中有两件事是他比较满意的。第一件事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在他工作期间发掘了两颗“金钉子”。第二件事是指导页岩气的开发。此外,为了指导大家更精准地识别地层的层位,更好地预防页岩气泄漏和地质变动,陈旭院士决定编写图书。他根据生物地层的演化,梳理出9个带,并把这9个带分别对应到相应的位置。令人敬佩的是,页岩气产出到目前为止,所有四川盆地打的页岩气,都没有逃出陈旭院士所梳理出的9个带。有了初次成功的尝试后,陈旭院士后来又陆续编著了关于地层和古生物的书,他将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倾泻书中。因为在陈旭院士心中,只有切实地为国家做贡献才是真正需要做的。  陈旭院士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学者,做科研工作关键自己要喜欢,自己喜欢才能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如果单纯为了“混饭吃”而搞科研,那肯定是什么都做不出来的。因为只有真心喜欢做科研,才会不知疲累、不知艰辛地去做。一个热爱科学、真心喜欢科学的人,纵使千军万马也阻挡不了。本文节选自:《学会缘 科技情——科学家与学会的故事》,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编著。  来源: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科技社团研究所 供稿
    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