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全国数百名化石爱好者齐聚桂林 感受远古生命演化传奇
图为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分会场展示的海百合化石。 杨陈 摄
中新网桂林7月16日电 (杨陈 陈沿佑)第九届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16日在广西桂林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专家、科普专家与数百名化石爱好者围绕“化石——换个角度看山水”这一主题,将山水与地学相结合,从生命演化的角度,在欣赏山水的同时,借助“化石”解读生命演化的传奇故事。
化石即地壳中包存的属于古地质年代的动物或植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是远古生命的真实记录。它既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生命起源和演化进程,也同时可以知往鉴今,帮助人类预测并应对未来会面临的环境危机。
图为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现场。 杨陈 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舒德干当天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化石的保存需要特殊的环境,中国保存的化石品类极为丰富,是古生物化石大国,有寒武纪早期的云南澄江动物化石群等。相关专家学者也正在加紧研究解密化石背后的进化故事和科学内容。
舒德干介绍,近年来,民众对化石的认识逐渐加深,很多中学生、小学生借助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的平台,也积极投入到化石的保护当中,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目前中国已对化石保护进行立法。我们希望大家通过认识化石的科学意义,启迪人类要保护好大自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书记张建成对此表示认同。他说,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5月,经过70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从事古生物学(主要是古无脊椎动物学和古植物学)、以及地层学研究的专业机构。近年来,该所积极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搭建科学家与爱好者、科研与科普充分结合的交流平台,旨在更好地结合科研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化石爱好者的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地质古生物科学传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化石爱好者大会就是研究所科普工作的重要实践之一。
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办,依托化石网开展的全国性的化石爱好者交流科普活动。自2006年举办第一届大会以来,已经先后在北京、南京、常州、和政、长沙、郴州等地成功举办了八届。
图为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分会场展示的化石。 杨陈 摄
在当天的大会上,不仅邀请了中国地质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袁道先院士、西北大学舒德干院士、兰州大学教授孙柏年、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委员会副主任欧阳辉等院士、专家分别作题为《桂林山水甲天下》、《弘扬化石新文化》、《化石爱好与古生物教育》、《化石爱好与博物馆科普》报告分享,还对60余件精心挑选的“天目地学杯”第二届“我身边的化石”科普创作大赛获奖作品进行了颁奖。
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舒德干在全国化石爱好者大会上作报告。 主办方供图
据悉,本次大会还安排了赴桂林南边村开展野外考察环节,该村泥盆—石炭系界线剖面生物化石十分丰富,是国际上公认的目前世界上所发现的唯一能够反映先槽形及毛槽形管刺演化谱系的剖面,将为化石爱好者们提供不可多得的实践机会。(完)
2021-07-19
-
【中国江苏网】恭喜紫台、南古所!江苏两科研机构获得月壤样品
中国江苏网讯 7月12日上午,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仪式在京举行。13家科研机构一共获得约17.4764克月壤。这标志着月球样品的科学研究正式启动。
记者了解到,我省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两家科研机构分别领到了月球科研样品。交汇点记者连线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时了解到,月球样品已经领到并妥善保管,即将踏上奔赴南京的旅程。恭喜!期待他们的成果!
记者 张宣 蔡姝雯
2021-07-12
-
【中国科学报】分“土”了!13所科研机构获得首批月球样本
7月12日,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仪式在北京举行。经审核,来自13所科研机构的31份申请获得通过,对应21个样品,共17.4764克,其中光片样6个157.6毫克,岩屑样13个868.8毫克。这标志着月球样品的科学研究正式启动。
《中国科学报》从仪式上获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秦礼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杜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金华、李献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夏小平,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刘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殷宗军,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蒋云等使用责任人获得第一批月球样品。
部分样品使用责任人领取月球样品证书(甘晓摄)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月球样品管理办公室主任裴照宇介绍,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面后,在月球样品正式移交地面应用系统后,地面应用系统对月球样品开展了容器解封、样品处理、存储、制备、基础分析、描述及建库等工作。
4月13日,第一批月球样品信息在中国探月与深空探测网上线发布,并开始受理借用申请。首批一共发布了44个科研样品,共56.8812克,其中光片样23个共768.3毫克、岩屑样19个共1112.9毫克、粉末样2个共55克;粉末样可由多个申请人共同借用,光片样和岩屑样是排他的。至5月31日申请受理截止日,共收到来自23家科研机构的37名使用责任人提出的85份申请。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苏刚在仪式上表示,中国科学院是我国探月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实施者之一。目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正在认真做好月球样品的储存、制备和处理,将组织开展系统性分析研究工作。
“中科院前沿局将组织月球和行星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以及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队伍协同攻关,以月球形成和演化重大科学问题为牵引,全面开展月球样品综合分析和研究,已经启动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综合研究院重点项目,力争在月球形成和演化基础科学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他说。
据了解,后续,国家航天局还将根据地面应用系统的样品处理进展,陆续发布新的科研样品;初步计划下一次月球科研样品借用申请评审安排在今年9月。
2021-07-12
-
-
【中新网】古生物学家揭开野火事件与陆地植被系统演替“关系之谜”
大龙口剖面具不同解剖结构的炭屑化石扫描电镜图像。 南古所 供图
中新网南京7月5日电 (记者 杨颜慈)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5日消息,该所与云南大学组成的科研团队通过对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炭屑化石及有机碳同位素等开展详细研究,发现野火事件与该时期陆地植被系统演替的“关系之谜”。
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Earth-Science Reviews和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期刊上。
野火事件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质历史的诸多重大变革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二叠-三叠纪之交发生了地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物绝灭事件,近年来关于陆地生态系统对该事件响应的研究逐步成为焦点。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晚二叠世全球范围内曾频繁发生重大的野火事件。
冷清沟剖面具不同解剖结构的炭屑化石扫描电镜图像。 南古所 供图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团队张华研究员和博士研究生蔡垚峰等与南京大学、云南大学的合作者,对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龙口剖面和贵州省西部冷清沟剖面二叠系-三叠系之交的炭屑化石及有机碳同位素等开展了详细研究,发现火山活动与野火事件存在关联性。
研究发现,野火事件在该地区晚二叠世频繁发生,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研究反映出当时陆地植被系统的崩溃状态,对野火而言则代表了植物燃料在该阶段的极度匮乏。
研究人员还发现,火山活动驱使了野火事件强度的增加,后者在该时期对植被的干扰和影响到达顶峰,并在短时间内快速摧毁了原有的陆地植被系统,促进了西南地区植被系统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从热带雨林到滨海草地的演替。(完)
2021-07-0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