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科学家发现6.3亿年前的蘑菇祖先
新华社南京2月22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美科研学者最近在我国贵州发现了6.3亿年前的真菌类生物化石。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陆生真菌类化石,说明在6亿多年前,蘑菇、酵母、青霉等真菌类生物的祖先已经从海洋“爬”上了陆地。
参与此次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庞科介绍,新发现的真菌类化石位于贵州省瓮安县两处白云岩喀斯特洞穴中。研究者共采集20块岩石样品,得到上千枚不足头发丝粗细的微小真菌化石丝体。此前,最早的陆生真菌的化石发现于苏格兰,距今约4.1亿年历史。新发现的化石将陆生真菌的化石记录前推了2亿多年。
研究团队还发现,6.3亿年前的这种远古真菌类化石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长度数百微米的空心细丝,另一部分是连接在细丝之间、直径10微米至26微米的空心小球。科研人员通过与现代类似真菌的比对推测,细丝可能是真菌类生物的菌丝,而空心小球可能是用于繁殖的无性孢子。
“生物从海洋登上陆地是生命演化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而真菌被称为‘拓荒先锋’,在陆地从一片荒芜到生机勃勃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此次发现的6.3亿年前陆生真菌化石,比最早的陆生高等植物化石还早1亿多年。这对我们研究陆地早期环境和生命演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庞科说。
此次研究由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中外科研机构合作完成。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上。
2021-03-01
-
【新华网】科学家新发现:6.3亿年前地球深层海水发生氧化
氧气是复杂多细胞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条件之一。孕育了地球上最早的复杂多细胞宏体生物的埃迪卡拉纪早期海洋,其深层海水是否发生了氧化?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日消息,该所副研究员王伟等人展开研究,为当时海洋的氧化状态提供了新的证据,相关成果已于1月27日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地质学》。
距今6.35到5.38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是地球生命演化的关键转折时期。该时期地层中产出了大量由复杂多细胞生命组成的化石生物群,例如:华南扬子地台的“蓝田生物群”“瓮安生物群”等。复杂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消耗大量氧气,它们的出现代表着当时海洋环境中含氧量的增高,但是许多研究却认为新元古代晚期埃迪卡拉纪海洋的深水区仍处于还原缺氧状态。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利用黄铁矿硫同位素原位微区分析方法,并结合岩石学和矿物学分析,揭示了埃迪卡拉纪早期海洋中的硫酸根库容量比先前估计的要高,表明当时深层海水可能已经开始大规模氧化。
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洋环境的恢复多借助于地球化学手段,硫同位素是其中最常用的地化指标之一。王伟表示,本研究指出全岩硫同位素指标在古环境重建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大气含氧量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陆源硫酸根离子是海洋的重要氧化剂,对古海洋深水区的氧化起到关键性作用。在硫酸盐还原细菌作用下,硫酸根与有机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硫同位素在氧化态和还原态中发生同位素分馏。尽管引发硫同位素分馏的因素很多,但其分馏程度常用来反推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环境中的硫酸根浓度和古海洋的氧化能力。
“早期的方法有可能导致所提取的古海水中的同位素信号叠加了其他介质的信号,致使我们对当时海洋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的认识产生偏差。”王伟说。(徐珊珊)
2021-02-07
-
【中国科学报】研究表明6亿年前海洋深处有氧气
如果没有氧气供给,人类会窒息而亡。复杂多细胞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也离不开氧气。埃迪卡拉纪古海洋孕育了地球上最早的复杂多细胞宏体生物,其深层海水是否含有氧气?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等单位开展研究,为揭示当时海洋的氧化状态提供了新证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地质学》。
距今6.35亿至5.38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是地球生命演化的关键转折时期。该时期地层中产出了大量由复杂多细胞生命组成的化石生物群,如华南扬子地台的蓝田生物群、瓮安生物群、庙河生物群及石板滩生物群等。复杂多细胞生物的出现表明当时海洋环境中含氧量增加,但一些研究却认为晚期埃迪卡拉纪海洋的深水区大部分时间仍处于还原缺氧状态。
为此,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王伟、硕士研究生胡永亮、助理研究员关成国、研究员周传明等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国外学者合作,利用黄铁矿硫同位素原位微区分析方法,并结合岩石学和矿物学分析,揭示了埃迪卡拉纪古海洋中的硫酸根库容量比先前估计的高,表明在埃迪卡拉纪早期深层海水可能已经开始大规模氧化。
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洋环境重建多借助于地球化学手段,硫同位素是最常用的指标之一。王伟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的研究发现全岩硫同位素指标在古环境重建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大气含氧量普遍较低的情况下,陆源硫酸根离子是海洋的重要氧化剂,对古海洋深水区的氧化起到关键性作用。在硫酸盐还原细菌作用下,硫酸根与有机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硫同位素在氧化态(硫酸根)和还原态(例如黄铁矿)中发生同位素分馏。尽管引发硫同位素分馏的因素很多,但其分馏程度常用来反推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环境中的硫酸根浓度和古海洋的氧化能力。
埃迪卡拉纪沉积地层中的硫同位素组成较为复杂。以往传统硫同位素方法的应用多采取全岩分析手段,缺乏系统的岩石学和矿物学分析,并未充分考虑沉积硫化物(例如黄铁矿)形成过程及后期成岩作用的复杂性。王伟说:“早期的方法有可能导致提取的古海水中的同位素信号叠加了其他介质(例如孔隙水、成岩后期的地下水体)信号,致使我们对当时海洋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的认识产生偏差。”
为解决以上问题,研究团队以埃迪卡拉纪深水相蓝田岩芯样品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埃迪卡拉纪蓝田组硫同位素组成复杂变化的原因,并评估了全岩硫同位素方法恢复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洋环境的可靠性。连续、完整、新鲜的岩芯样品,为进行系统可靠的岩石学和矿物学观察以及地球化学分析提供了有力保障。
研究表明,形成于开放水体环境、未经成岩作用改造的草莓状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最有可能代表底层水体的同位素分馏状态,可以作为恢复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研究载体。
研究团队还基于硫循环模型,估算了埃迪卡拉纪硫酸根浓度,认为以往基于全岩硫同位素的研究很可能严重低估了这一时期海洋中的硫酸根浓度及其海洋氧化能力,推测埃迪卡拉纪硫酸根库容量可能已经足够满足深层海水的氧化,从而为复杂多细胞生命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记者:沈春蕾
2021-02-04
-
-
-
【科技日报】1亿年前萤火虫就已学会发光抵御捕食者
盛夏的野外,萤火虫一闪一灭的光亮,犹如一盏盏神秘莫测的明灯。通常,只有年幼和雌性萤火虫才发光,这是一种求爱信号。极少数的雄性萤火虫也用闪光进行防御。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捷克帕拉茨基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及中山大学合作,从缅甸琥珀中发现了萤火虫的一个“老祖先”:白垩光萤科。这一新类群的发现对于研究叩甲总科中生物发光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1月20日在线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B辑》上。
在陆生动物中,能进行生物发光的物种以叩甲总科(萤火虫及其近亲)的物种最多。大部分发光的叩甲总科的物种都属于“萤类”,包括萤科、光萤科、雌光萤科,以及华光叩甲科。
在这一分支中,除最基部的华光叩甲科外,萤科、光萤科与雌光萤科的身体均较为柔软,部分类群的雌性还具有幼态持续现象,这使得这一类群的物种很难保存为化石。除萤科于白垩纪缅甸琥珀及一些新生代地层中有化石记录外,其他类群此前尚没有化石被正式报道。
研究人员在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约1亿年前)中发现了一枚保存较完好的阿扎白垩光萤雄性标本。白垩光萤的触角具12节,呈双栉状,与现生的光萤科相似。然而白垩光萤的前胸腹板较发达,鞘翅完全覆盖腹部,腹部可见腹板6节,与光萤科及近缘的雌光萤科不同。根据其形态特征,研究人员推测白垩光萤可能属于光萤科+雌光萤科进化枝的基干类群。
“我们发现的化石是比较原始的一类,可以理解为萤火虫的祖先类型。”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副研究员蔡晨阳告诉记者。
白垩光萤的第1—3节可见腹板上具有一个浅色明亮区域,研究人员认为这是发光器官。而在白垩纪,蚂蚁、青蛙、早期鸟类等快速繁盛,它们都是白垩光萤的潜在捕食者。研究人员推测,白垩光萤中的发光器官或许与抵御这些捕食者有关。
2021-01-29
-
【新华网】科学家发现1亿年前萤火虫祖先
新华社南京1月27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27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国、捷克、英国古生物学者近日在1亿年前的缅甸琥珀中发现一种原始的萤火虫祖先:白垩光萤科(Cretophengodidae)昆虫。与现在多数萤火虫为求爱而发光不同,这种萤火虫“老祖宗”发光可能是为了防御和自保。
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副研究员蔡晨阳介绍,科研团队共研究了2万多块琥珀化石,从中发现1枚保存较完好的萤火虫“老祖宗”雄虫标本。这种远古昆虫体长7毫米左右,前端长着一对长长的、有分枝的触角。与现在相似类群的萤火虫比,它眼睛更大,头部更加前伸,身体也更加柔软。更特别的是,现在萤火虫的发光部位位于腹部末端,而这种远古虫子发光部位则更加靠前,位于腹部前端。
“通过与现代相似类群萤火虫的比较,我们推测,这些萤火虫‘老祖宗’发光并不是为了求偶,而是为了抵御蚂蚁、青蛙、早期鸟类等捕食者的攻击。”蔡晨阳说。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分会学报》上。
2021-01-29
-
-
-
【现代快报】甘肃酒泉只是航天城?南京古生物专家:一亿年前是湖泊,还曾有火山喷发
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神舟载人飞船、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众所周知,甘肃酒泉是航天城。最近,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们发现,酒泉地下处处都是“宝贝”。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经过长达数十年的地质调查,他们采集了近万件化石标本,为研究该地区地层划分、古生态与古环境重建提供了重要证据。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阿里亚
一亿年前的酒泉
竟是大型湖泊
从2010年开始,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就开始着手酒泉地区的综合地层学研究。
“气候非常干燥,植被少,黄土多,沙尘暴多。沙尘暴发生时根本看不到太阳,我们即便戴着面罩,鼻子里也会有很多灰尘。”郑大燃博士是项目成员之一,十多年来,酒泉独特的自然气候环境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别看现在的酒泉气候复杂,一亿年前却是一个大型湖泊。“当时湖泊中有贝壳类动物,有鱼,还有轮藻等,生物种类非常丰富。”十多年间,研究团队对酒泉地区距今约一亿年的地层进行地质调查,采集了近万件化石和岩石标本,“还原”了一亿年前酒泉地区生机勃勃的景致。
化石的种类齐全,其中有一些还很特别。“比如说发现的近百枚玉门甘肃鸟化石,它属于早期两栖鸟类动物群,爪子像鸭子一样,既可以在水上生活,又可以在陆地上生活。”据郑大燃介绍,这些鸟类化石有助于科学家们了解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
热河生物群化石
破解地层年代
热河生物群是指生活在距今1.35亿~1.15亿年左右,以狼鳍鱼、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动物群为代表的生物群,中国辽西义县、北票、凌源等地区为主要产地。然而,科研人员却在酒泉地区发现了狼鳍鱼、东方叶肢介和三尾拟蜉蝣的化石。
“一般发现了这三种化石中的任何一种,就认为属于热河生物群的范畴,而这三种都找齐了。”据郑大燃介绍,上世纪90年代,著名古生物学家陈丕基提出了热河生物群的三阶段迁移学说:第一阶段(1.35亿~1.3亿年),分布在冀北-辽西地区为主;第二阶段(1.3亿~1.22亿年),向西北扩展到甘肃酒泉地区;第三阶段(1.22亿~1.15亿年),再往西到新疆。
“我们在酒泉地区1.24亿~1.2亿年的地层中发现了狼鳍鱼、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的化石,正好证实了热河生物群在第二阶段到达酒泉,这与陈丕基先生提出的观点基本一致。”郑大燃说,一直以来,关于酒泉的地层年代,不同学者的观点不一致。而这些化石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可以帮助古生物学家划分和确定地层的年代。
找到古火山口
8000万年前曾爆发
科研人员还在酒泉的红柳峡地区找到了距今1.1亿年的古火山口,至今保存完好。“它跟现代的火山口一样,是椭圆形的。根据测定,我们发现当时该火山口发生多次活动,而红柳峡地区的古火山口可能是当时的火山喷发中心。”郑大燃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这个火山口属于“休眠火山”还是“死火山”? 郑大燃说,它是“死火山”,最后一次爆发是在8000万年前。
火山爆发的后果很可怕,一亿多年前发生的著名的“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缺氧事件随之产生。而这一全球性的地质事件,也被记录于酒泉地区的地层中。
“在记录这一重大地质事件的地层中,早期的热河生物群到了一定时间段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玉门甘肃鸟动物群,表明整个生物面貌都改变了。”郑大燃表示,这一系列研究不仅是对酒泉地区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全面回顾,也提出了新的生物-年代地层学框架,为研究该地区的精时古地理学以及探讨陆地生物演化对环境事件的响应奠定了基础。
202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