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 【北京晚报】同一植物长不同叶子果实,古生物学家发现1.25亿年前凌源变果化石

      2020年11月11日 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昨天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和福建农林大学的古生物学者最近在辽宁省凌源市发现一种约1.25亿年前的奇特被子植物化石:凌源变果。这种有趣的远古植物,同一个植物个体上长着形态各不相同的叶子和果实,这为人们探知早期被子植物的形态打开了窗口。 
      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王鑫介绍,被子植物通俗来讲就是开花结果的植物。它们是植物界中最进化、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被子植物约30万种,占现生植物界种类的绝大多数。现在的被子植物,同一种植物的叶、花、果实等器官形态基本一致,而凌源变果之所以特别,在于一个“变”字。 
      此次发现的凌源变果化石,长约17厘米、宽12厘米,其中保存了植物末端的多个器官,包括茎、叶、花蕾、果实等。从形态上看,同一棵凌源变果上长出了多种模样的叶片和果实:有的叶片具有细长叶柄,有的则没有叶柄,直接长在枝上。有的果柄短而粗,上面聚集生长着很多个果实,有的果柄则细而长,上面只长着一两个果实。 
      “这些不同特征如果放在现代植物中,有可能已经跨越了很多不同的生物类别。但在1.25亿年前,它们确实出现在了同一棵植物上。这充分说明,早期被子植物在形态上还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王鑫说。据新华社
    2020-11-18
  • 【新华网】古生物学家发现1.25亿年前“善变”植物

      新华社南京11月10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和福建农林大学的古生物学者最近在辽宁省凌源市发现一种约1.25亿年前的奇特被子植物化石:凌源变果。这种有趣的远古植物,同一个植物个体上长着形态各不相同的叶子和果实,这为人们探知早期被子植物的形态打开了窗口。
      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古所研究员王鑫介绍,被子植物通俗来讲就是开花结果的植物。它们是植物界中最进化、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目前全世界范围内的被子植物约30万种,占现生植物界种类的绝大多数。现在的被子植物,同一种植物的叶、花、果实等器官形态基本一致,而凌源变果之所以特别,在于一个“变”字。
      此次发现的凌源变果化石,长约17厘米、宽12厘米,其中保存了植物末端的多个器官,包括茎、叶、花蕾、果实等。从形态上看,同一棵凌源变果上长出了多种模样的叶片和果实:有的叶片具有细长叶柄,有的则没有叶柄,直接长在枝上。有的果柄短而粗,上面聚集生长着很多个果实,有的果柄则细而长,上面只长着一两个果实。
       “这些不同特征如果放在现代植物中,有可能已经跨越了很多不同的生物类别。但在1.25亿年前,它们确实出现在了同一棵植物上。这充分说明,早期被子植物在形态上还有很大的可塑性和不稳定性。”王鑫说。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上。(完)
    2020-11-16
  • 【金陵晚报】五只眼睛,还有大钳子 南古专家揭秘麒麟虾
    2020年11月6日 来源:金陵晚报
      南报融媒体记者 毛庆
      昨天,英国《自然》杂志最新报道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发现的一种5亿多年前长相奇异的“章氏麒麟虾”化石。这是我国云南“澄江动物群”中又一项新的重大科学发现,为生物进化论增添了又一有力实证。在地球这个充满生机的星球上,生命经历了约40亿年的漫长历史。然而,直到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时代,复杂多样的生命才在地球上突然出现。这一重大生命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达尔文进化论中提出,破解“寒武纪大爆发”之谜的方法,即科学家需要找到动物门类起源的过渡型祖先化石。
      此次,由朱茂炎研究员主导的寒武纪大爆发研究组在澄江动物群中找到了解答“节肢动物起源之谜”的关键化石——“章氏麒麟虾”。
      之所以称为“麒麟虾”,是因为它如同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四不像”瑞兽——麒麟一般,身体嵌合了多种动物的形态特征。
      “麒麟虾”是虾形,长有五只眼睛,拥有当时海洋中巨型捕食型动物“奇虾”的“大钳子”,以及我们现在熟知的节肢动物(如无处不在的蚊、虫、虾、蟹)的多种特征。
      研究团队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麒麟虾”化石进行了精细的比较解剖学研究,计算反演出早期节肢动物演化关系和附肢形态转变的新模型。结果表明,“麒麟虾”代表了达尔文进化论预言的重要过渡化石,它架起了从奇虾演化到真节肢动物的中间桥梁,填补了节肢动物起源过程中关键的缺失环节,给生物进化论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化石证据。
    2020-11-06
  • 【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家发现5亿多年前“五眼大虾”

      中新社南京11月5日电 (徐珊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5日消息,由该所朱茂炎研究员领导的寒武纪大爆发研究组发现5亿多年前长有五只眼睛的虾形化石——“章氏麒麟虾”。它填补了节肢动物起源过程中关键的缺失环节,给生物进化论增添了一个强有力的化石证据。
      5亿多年前,复杂多样的生命在地球上突然出现。这一里程碑式的重大生命演化事件,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从达尔文开始,“寒武纪大爆发”一直是困扰科学界的重大科学谜题。
      1984年,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学家在云南发现的“澄江动物群”更加凸显了“寒武纪大爆发”的突发性。“澄江动物群”中化石发现表明,包括脊椎动物在内,几乎所有现代动物门类在5.2亿年前都已经出现了。依据达尔文进化论,想要破解“寒武纪大爆发”之谜,科学家就需要找到动物门类起源的过渡型祖先化石。
      “澄江动物群”中,多样性最高的是节肢动物。近日,寒武纪大爆发研究组在“澄江动物群”中找到了解答“节肢动物起源之谜”的关键化石——“章氏麒麟虾”。
      此次发现的“章氏麒麟虾”,身体具有明显的真节肢动物特征,例如硬化的表皮、愈合的头壳、多节的躯干和分节的腿肢。但是,它的头部却又嵌合了节肢动物祖先类型的形态构造,包括奥帕宾海蝎特有的五只眼睛,以及奇虾的掠食性附肢。所以,“章氏麒麟虾”组合了真节肢动物和节肢动物祖先类型的身体特征,是一种罕见的“嵌合动物”。
      研究组成员曾晗博士介绍,研究团队结合“章氏麒麟虾”独特的嵌合形态和演化发育生物学分析,论证了奇虾和真节肢动物第一对附肢的同源性。并通过谱系发生重建,计算反演出早期节肢动物演化关系和附肢形态转变的新模型。结果表明,“章氏麒麟虾”的演化位置处于奇虾和其它真节肢动物之间,位于真节肢动物的根部。
      相关研究当天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发表于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上。(完)
    20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