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 【科学报】小虫掘出大世界——5.5亿年前的三维“施工”如何改写生命史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 “南京古生物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将答案指向了5.5亿年前一批微小的“挖掘工”。在生命演化的长河中,谁是地球最早的“生态系统工程师”?它们如何完成了对地球环境的第一次“改造”?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 “南京古生物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的一项研究,将答案指向了5.5亿年前一批微小的“挖掘工”。它们在海底沉积物中开凿出复杂的三维通道,不仅改变了海底结构,更点燃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导火索。相关成果10月30日发表于《科学进展》。“时间胶囊”中的“施工日志”湖北宜昌的三峡地区,有一处名为“石板滩生物群”的化石宝库,被科研人员视为完美的“时间胶囊”。它形成于约5.5亿至5.43亿年前,正处于埃迪卡拉纪向寒武纪过渡的关键时期。这里不仅保存了形态奇特的埃迪卡拉生物实体化石,更留下了大量动物行为的“日志”——遗迹化石。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陈哲与博士生刘雅榕系统研究了这些遗迹,识别出多种复杂的三维潜穴系统——包括“之”字型走向的锯形迹(Treptichnus)、具有复合结构的多山迹(Lamonte),以及形态独特的蝌蚪状潜穴。他们还建立了锯形迹属的一个新种旋脊锯形迹(Treptichnus streptosus)。共存多种类型的复杂的三维潜穴:锯形迹、多山迹和蝌蚪状遗迹等。课题组供图“潜穴,不再是动物在海底表面的简单爬迹,而是向沉积物深处开拓的立体工程。”陈哲告诉《中国科学报》,它们标志着,动物行为从“二维绘画”向“三维施工”的根本性跃迁。从“静默海底”到“生态革命”在埃迪卡拉纪的海洋中,海底大多被坚韧的微生物席覆盖,叶状体、圆盘状生物固着其上,世界安静而稳定。然而,随着一批具备掘穴能力的动物出现,这一切被彻底打破。锯形迹被视为动物首次向沉积物内部进行“三维探索”的标志。这种类型遗迹的出现,是定义寒武纪开始的标志之一。而石板滩的发现,将这一革命性行为的出现时间大幅提前至约5.5亿年前。更关键的是,这些“挖掘工”不仅是探索者,更是“破坏者”与“重建者”。多山迹等潜穴系统在海底形成密集的生物扰动,不仅破坏了海底由微生物和微生物分泌物共同构成的席状群落,也就是微生物席,也瓦解了依赖这层微生物席生存的埃迪卡拉型生物的生态环境。作者的研究显示,在石板滩地层中,随着潜穴密集出现,典型的埃迪卡拉化石明显减少。“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揭示了这些早期动物如何通过行为改变,逐步动摇了旧世界的生态根基。”陈哲表示。行为创新催生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场由“小虫”引发的“底质革命”,并不是一次孤立的生态事件,而是一场持续数百万年的系统性变革。陈哲等人提出,三维潜穴行为在约5.5亿年前的出现与多样化,对埃迪卡拉生物造成了三重毁灭性打击。第一重,拆毁“地基”: 它们直接破坏了覆盖海底的、坚韧的微生物席。这等于拆毁了埃迪卡拉纪生物赖以附着和生存的“家园”。第二重,改变“风水”: 它们的挖掘像在给海底“松土”,增强了沉积物内部水体与海水的交换,从而改变了海底的化学环境,影响了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循环和分布。第三重,引发“竞争”: 它们与固着不动的埃迪卡拉生物竞争生存空间和资源。这些效应叠加,很可能促成了约5.5亿年前埃迪卡拉生物的第一次大灭绝。而在寒武纪来临之际,环境剧变与生态竞争的加剧,最终导致旧生物群的彻底退出。与此同时,被扰动、松软而层次分明的混合底质,也为需要藏匿、觅食和建造庇护所的新生动物——如节肢动物、鳃曳动物等——创造了全新的生态位。正是这些“被准备好的舞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可见寒武纪大爆发并非无源之水。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5.5亿年前,第一批向沉积物深处掘进的微小动物。”陈哲叹道,“它们用身体和行为,完成了地球历史上第一次由生命主导的环境改造,开启了从‘静默世界’到‘生命沸腾’的壮丽序章。”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x9449
    2025-10-30
  • 【紫金山新闻】南京科学家发现地球首个“挖掘工”,“挖出”了第一次大灭绝
    近日,他和团队在湖北宜昌“石板滩生物群”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复杂三维潜穴系统。这些保存在约5.5亿年前地层中的遗迹化石表明,复杂的动物行为对海底环境的改造比原有的认识提早了近一千万年。这项发现为理解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间生态系统的重大转型提供了关键行为学证据,相关成果于10月30日发表于国际权威综合性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一块板褐色石板,板上是微微隆起或微微凹陷的一条条线条状痕迹。谁也想不到,这背后藏着巨大的意义。“可以理解为,这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动物向地下世界探索的遗迹,时间大约距今5.5亿年前。在那之前,地球上的动物只在海底表面进行二维活动。而且,这批‘挖掘工’活动的后果,可不一般。”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简称“南京古生物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研究员陈哲介绍,“它们的行为,改变了生态环境,是触发了埃迪卡拉生物群灭绝事件的潜在原因之一,也推动了‘寒武纪大爆发’。”近日,他和团队在湖北宜昌“石板滩生物群”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复杂三维潜穴系统。这些保存在约5.5亿年前地层中的遗迹化石表明,复杂的动物行为对海底环境的改造比原有的认识提早了近一千万年。这项发现为理解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间生态系统的重大转型提供了关键行为学证据,相关成果于10月30日发表于国际权威综合性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首个“挖掘工”不简单,能挖出“复合公寓”在南京古生物所,记者看到,褐色石板上保有的遗迹化石可分为三类:锯形迹,多为走向变化的折线;多山迹,由水平和垂直的遗迹组成,形态复杂;蝌蚪状遗迹,一侧膨大、一侧似蝌蚪尾巴,逐渐狭窄。“所谓‘遗迹化石’,指的是动物活动留下的痕迹。一般情况下,多种生物只要具有相似的构造,或是相近的运动方式就会产生相似的遗迹。”陈哲解释,研究团队分析认为,这三种代表了不同的行为——锯形迹,呈现出规则的“之”字型或阶梯状形态。这代表造迹生物能够进行有节奏、可重复的推进和探测。此外,这种遗迹在石板滩已呈现出多样性,表明这并非个例。多山迹,科研人员戏称为“复合公寓”。这种遗迹往往包括连接在一起的水平生活隧道、垂直通道以及表面爬迹等,反映了动物在此进行了多种复杂活动,如行走、觅食、栖息等。蝌蚪状遗迹,其膨大端呈球形,切穿了当时的微生物席层。“我们认为,这代表遗迹动物向下探出了一个坑获取食物,然后沿着藻席层前进并钻出地面。”博士生刘雅榕介绍。意义重大,世界由此不再“静默”大约5.39亿年前,地球生命经历了一场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演化革命,几乎所有现代动物门类在短短几百万年内“突然”出现。而在此之前,是长达近一亿年的“埃迪卡拉纪”。大多的埃迪卡拉动物固着在海底,和植物十分相近,其他的则平躺在浅海处,等待营养顺水流而送上门来,世界“很安静”“很静默”。如何从“静默世界”跨越到“生命爆发”,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谜题。陈哲认为,这群“挖掘工”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启示。“它们的出现,由二维的表面活动开始向更深的沉积物中推进,显示出高效、复杂的三维探索行为。这种不断重复、规律的探索行为,具有强烈的生物扰动作用。”陈哲说。他进一步解释,“挖掘工”对地下世界的探索,不仅会破坏沉积物表面的微生物席,还进一步瓦解了依赖微生物席生存的埃迪卡拉型生物的生态环境。这些复杂行为的出现及其生态累积效应,在埃迪卡拉纪末期持续增强,促使微生物席逐渐衰退,不断动摇埃迪卡拉型生物的生态根基,同时为其他后生动物多样性演化创造了新的生态机遇。在多种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协同作用下,这一过程最终推动了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生态系统的深刻转型。更令人信服的是,地层记录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在石板滩段下部,生物扰动很弱,埃迪卡拉生物繁盛。而到了潜穴密集的层位,典型的埃迪卡拉化石就变得非常稀少。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强烈暗示了这些“挖掘工”通过破坏环境,局部排挤了适应旧世界的生物。真实身份是谁?这些“挖掘工”究竟是谁?很可惜,无法直接从化石中找到答案。但现代遗迹学研究显示,像鳃曳动物或一些节肢动物的幼虫,都能制造出类似的复杂潜穴系统。这需要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精确的肌肉控制,表明这些“挖掘工”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智慧。“我们称呼它们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它们的工作,启动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底质革命’。”陈哲说。研究发现表明,“寒武纪大爆发”并非无源之水。它是由埃迪卡拉纪一系列的前期创新(尤其是行为创新)所铺垫和催化的。显生宙的动物已经开始出现,动物不仅是环境的产物,也从这时开始,成为了改变环境的强大力量。这项研究也进一步确认,石板滩生物群保存了丰富多样的遗迹化石和实体化石组合,是研究隐生宙-显生宙之交生态系统巨变的重要窗口。此前,南京古生物所科学家在石板滩生物群发现了可以“行走”的夷陵虫,将分节动物的出现时间提前了近千万年;还有螺旋网格海绵,为海绵早期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资助。
    2025-10-30
  • 【央视新闻】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古老的复杂三维潜穴系统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近日,该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在湖北宜昌"石板滩生物群"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复杂三维潜穴系统。这些保存在约5.5亿年前地层中的遗迹化石表明,复杂的动物行为对海底环境的改造比原有的认识提早了近一千万年。这项发现为理解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间生态系统的重大转型提供了关键行为学证据,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发表。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近日,该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在湖北宜昌"石板滩生物群"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复杂三维潜穴系统。这些保存在约5.5亿年前地层中的遗迹化石表明,复杂的动物行为对海底环境的改造比原有的认识提早了近一千万年。这项发现为理解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期间生态系统的重大转型提供了关键行为学证据,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 发表。距今约5.39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记录了地球历史上最为深刻的生态系统变革。这一时期,后生动物发生了从海底表面二维活动到向沉积物深部三维探索的行为转变,成为推动生态系统变革的重要因素。这种“底质改造”过程,将原本由微生物席主导、结构单一的海洋底质,变成了被生物扰动、层次分明的现代型海底,永久性地改变了地球环境与生命演化的轨迹。(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2025-10-30
  • 【现代快报】揭开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前夜的秘密,“虫虫工程师”搅动海底改变世界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在湖北宜昌“石板滩生物群”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复杂三维潜穴系统。这些保存在约5.5亿年前地层中的遗迹化石表明,复杂动物行为对海底环境的改造,比原有的认识提早了近1000万年。目前,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综合性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在湖北宜昌“石板滩生物群”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迄今最古老的复杂三维潜穴系统。这些保存在约5.5亿年前地层中的遗迹化石表明,复杂动物行为对海底环境的改造,比原有的认识提早了近1000万年。目前,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综合性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研究团队现场采集化石中国三峡的石板滩生物群,揭开生命大爆发的秘密大约5.39亿年前,地球生命经历了一场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演化革命,几乎所有现代动物门类在短短几百万年内“集体亮相”。然而,生命大爆发并非无源之水,在此之前是长达近一亿年的埃迪卡拉纪,虽未留下如寒武纪那样丰富的化石,但相对“静默”的世界也有不少生物存在。地球如何从“静默世界”跨越到“生命爆发”?在中国湖北的三峡地区,古生物学家找到了一个完美的“时间胶囊”——石板滩生物群。它们生活在约5.5亿至5.43亿年前,正好处于埃迪卡拉纪向寒武纪过渡的“咽喉要道”。这个生物群完美地保存在石灰岩中,产出的化石种类多样、细节丰富,如同一部纪录片,保存下这一关键转折期的生态实况。在石板滩,学者曾发现过许多重要的化石。石板滩生物群已经因其“明星居民”而轰动世界:比如可以“行走”的夷陵虫,将分节动物的出现时间提前了近千万年;还有螺旋网格海绵,为海绵早期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然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不是这些实体化石,而是它们行为的“日志”——遗迹化石。复杂三维潜穴系统复原图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哲与博士生刘雅榕,对石板滩生物群的遗迹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系统性地发现了一套令人惊叹的复杂三维潜穴化石。这些不再是动物在海底表面的简单平面爬迹,而是向地下深处开拓的立体工程。从二维到三维升级,生命向沉积物深处要空间新遗迹化石种Treptichnus streptosus“虫虫工程师”的杰作有哪些类型?研究人员介绍,此次发现了Treptichnus属中的多个遗迹化石种,并建立一个新遗迹化石种Treptichnus streptosus。该新遗迹化石种被研究人员比作“之字型矿道”,结构显示,造迹生物能够进行有节奏、可重复的推进和探测,这需要相当发达的神经系统和肌肉控制能力。这种潜穴在石板滩已呈现出多样性,表明这并非个例,而是一种成功的、已经分异的生存策略。具有垂向结构的复合遗迹: Lamonte此外,石板滩生物群的“虫虫工程师”还能构建“复合公寓”,这种被称为“多山迹Lamonte”的遗迹,将水平的生活隧道、垂直的通道以及表面的爬迹连接在一起,集娱乐、餐饮、住宿多种功能于一体。该遗迹记录了一只动物在同一地点进行的多种复杂活动——行走、觅食、短暂栖息。蝌蚪状遗迹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种蝌蚪状遗迹,这是一端膨大,另一端是逐渐狭窄的潜穴的结构。切片显示,它的膨大端清晰地切穿了当时的微生物席层。这很像一种高效的“挖一勺”觅食策略:动物向下探出一个坑获取食物,然后沿着藻席层前进并钻出地面。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形态各异的潜穴,都指向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动物对生态空间的利用,发生了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的根本性跃迁。生命不再满足于在海底表面匍匐,而是开始主动地向沉积物深处要空间、要资源。到底是谁制造了这些复杂的结构?陈哲介绍,遗迹化石是动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多种生物只要具有相似的构造,或是相近的运动方式都可能产生相似的遗迹,因此一种遗迹可能是由不同的动物形成。现代遗迹学研究表明,动物需要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精确的肌肉控制,才能留下这些三维遗迹,像鳃曳动物或一些节肢动物的幼虫,都能制造出类似的复杂潜穴系统。重写演化剧本,点燃“寒武纪大爆发”导火索“虫虫工程师”的杰作产生了密集的生物扰动,破坏了浅海地层沉积物表面的微生物席。这是长期主导着海底生态的结构,微生物像毛毯一样平铺在海底,“毯子”下面长期处于缺氧状态,生物的活动范围都局限在微生物席的表面。研究人员认为,沉积物表面的微生物席被破坏,如同一颗“生态炸弹”,通过破坏底质、竞争空间等方式,对埃迪卡拉生物造成巨大压力,触发了约5.5亿年前第一次埃迪卡拉生物群灭绝事件,近80%的埃迪卡拉生物消失。随后,埃迪卡拉纪结束,寒武纪来临,环境剧变和生态竞争的叠加,导致了第二次大灭绝,彻底扫清了旧世界的残余。“虫虫工程师”创新所开辟的、松软的混合底质,创造出新的生态位,恰恰为那些需要藏匿、觅食和建造庇护所的显生宙动物准备好了舞台。这项研究表明,动物绝非仅仅是被动适应环境,它们也是改变环境的强大力量波澜壮阔的“寒武纪大爆发”并非无源之水。它是由一系列前期的创新,特别是行为上的创新,一步步铺垫和催化的。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是钟寅(受访对象供图)
    2025-10-30
  • 【朝阳日报】亿年化石引众智 朝阳热土展新篇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2025化石保护研讨会侧记
    金秋十月聚朝阳,化石研讨启新章。10月12日,2025化石保护研讨会在我市盛大启幕。此次为期2天的研讨会主题为“讲好中国化石保护故事,促进朝阳化石科学利用”,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业界同仁聚焦化石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及产业融合发展等核心议题,用智慧与热忱为推动化石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会场门前,一方特殊的“展台”成了研讨会开幕前的焦点——由民间收藏者捐赠的众多化石藏品静静陈列,细腻的纹路里藏着亿万年前的生命印记。众多嘉宾刚踏入会场便被吸引,或俯身观察化石上的脉络纹理,或举着手机记录细节,不时与身边同行低声交流,对话远古时空,阐述各自心得。会议现场,思想的火花更是热烈绽放。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朝阳化石的独特价值、保护现状与未来发展,敞开心扉、各抒己见。部分嘉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与展望。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表示,朝阳化石资源在世界地位独特,带羽毛恐龙和早期被子植物化石发现意义重大,能助力了解中生代生态系统,丰富大家对地球环境演化相关知识的认知。他认为本次会议可推动化石资源在科学教育、科普及文旅产业建设中的应用,契合文旅产业升级趋势。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王军表示,古生物化石研究让朝阳的山山水水有了生命演化故事,助力建设地质公园,提升朝阳国际地位。同时,朝阳在化石保护、开发利用探索上起步早,为国家相关法规出台提供了参考,其经验能赋能绿色转型和经济建设。常州恐龙园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胥君的话语中满是合作的期待:“朝阳有得天独厚的化石资源,我们常州没有化石,却凭着创意打造出了‘恐龙之城’。如果两地能携手,希望两地在政府和企业层面深化合作,在化石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形成更深入、更紧密的合作机制,将科研成果科普转化、科技手段运用、文旅融合等方面的经验互相借鉴交流,实现化石资源效益最大化,构建可持续发展循环。”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理事长贾跃明看着会场里满座的嘉宾,语气中满是欣慰:“全国这么多省区市、这么多单位的代表专程赶来,足以说明朝阳古生物化石的巨大吸引力。朝阳作为热河生物群的集中富集区,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有很大影响力。近年来,朝阳在化石资源管理、保护、执法及合理开发利用上的举措非常到位,期待朝阳未来在化石保护、研究、科普与文旅深度融合方面有更大作为。”此外,多位嘉宾也纷纷建言献策。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丽霞建议,朝阳在加强保护和科研基础上做好“十五五”规划,积极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任东分享了团队在朝阳昆虫化石研究的成果,强调昆虫化石的重要科学价值。河南自然博物馆馆长徐莉表示,朝阳化石发现影响全球科学界,其保护利用经验值得借鉴,希望未来加强与朝阳的交流。《热河生物群》科普传播平台负责人张向东介绍了平台在宣传朝阳化石及本次会议上的工作,表示未来将继续助力朝阳化石文化传播。北京一彩自然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兴春建议朝阳从化石数据资产转化、打造国际IP矩阵等方面拓展化石利用空间,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副所长赵方臣表示,朝阳化石为生物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科学研究是化石保护核心,需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江大勇建议,朝阳要抓好自然遗产申报,打造国际品牌,同时做好化石研究与规范发掘。亿年瑰宝焕新光,朝阳化石更辉煌。此次研讨会为朝阳化石保护与利用工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形成了宝贵成果与共识。研讨会留下的不仅是一份份共识与建议,更点燃了朝阳推动化石保护事业再上新台阶的热情。我市将以研讨会为契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探索保护与开发并重、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协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让沉睡亿万年的化石真正“活”起来,成为讲述中国故事、朝阳篇章的生动载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续写属于“亿年瑰宝”与“朝阳热土”的崭新篇章。本报记者 曹利国 孙志禹
    2025-10-13
  • 【科技日报】中国科学院标本馆科普工作协作组在青“科普进校园”
    9月26日,中国科学院标本馆科普工作协作组在青海举行科普进校园活动。其间,10位专家在青海省会西宁市及祁连山腹地的海北州的中小学,开展20场科普讲座。9月26日,中国科学院标本馆科普工作协作组在青海举行科普进校园活动。其间,10位专家在青海省会西宁市及祁连山腹地的海北州的中小学,开展20场科普讲座。讲座内容以科学家精神、动植物识别、古生物探索及海洋知识等为主题,内容包括《李四光科学家精神宣讲》《等一朵花开——探索植物演化的奥秘》《蛇蛙寻踪——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等多个方面。讲座中,专家们将专业的学术研究,转化为一场场易于理解的趣味科普。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专家们耐心回应,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此次活动紧扣首个全国科普月,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科普专家的专业优势,进一步深化青少年生态保护意识,弘扬科学家精神,让兼具科学素养与生态情怀的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标本馆科普工作协作组主办,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承办,西宁植物园协办。记者:张添福通讯员:马千茜责任编辑:王倩
    2025-09-29
  • 【西宁晚报】科普大咖进校园 趣味互动点燃科学梦
    本报讯(记者 师晓琼)9月2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盛宴”在西宁市和海北州门源县的18所中小学校同步上演。由中国科学院标本馆科普工作协作组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及西宁植物园共同主办的科普进校园活动,将生动的科学知识送到了学生们的身边。 当日10时许,在城西区虎台小学,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茜老师正带领同学们“走进古生物的世界”。“恐龙化石怎么完整地运回来?你们是怎么发现化石的?”面对一连串的提问,李老师笑着一一解答。 在门源县珠固乡寄宿制小学,沈阳生态研究所的袁海生老师则用生动的图片和故事,带孩子们“漫游神秘的真菌王国”,让大家认识了身边那些“小伞”的奥秘。在三江源民族中学,陈孝政老师带来的“李四光科学家精神宣讲”,让同学们深受感动和鼓舞。 据介绍,此次科普进校园活动邀请了来自南京古生物所、古脊椎所、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10位专家,围绕“等一朵花开——探索植物演化的奥秘”“大熊猫的那些事儿”“深海探秘”“蛇蛙寻踪——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等多个主题,为西宁市和门源县的中小学生带来了20场精彩的科普报告。活动旨在通过专家讲座、互动体验等形式,向中小学生普及动植物识别、古生物、真菌及海洋等领域的知识,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同时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培养新时代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本报讯(记者 师晓琼)9月2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盛宴”在西宁市和海北州门源县的18所中小学校同步上演。由中国科学院标本馆科普工作协作组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及西宁植物园共同主办的科普进校园活动,将生动的科学知识送到了学生们的身边。当日10时许,在城西区虎台小学,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茜老师正带领同学们“走进古生物的世界”。“恐龙化石怎么完整地运回来?你们是怎么发现化石的?”面对一连串的提问,李老师笑着一一解答。在门源县珠固乡寄宿制小学,沈阳生态研究所的袁海生老师则用生动的图片和故事,带孩子们“漫游神秘的真菌王国”,让大家认识了身边那些“小伞”的奥秘。在三江源民族中学,陈孝政老师带来的“李四光科学家精神宣讲”,让同学们深受感动和鼓舞。据介绍,此次科普进校园活动邀请了来自南京古生物所、古脊椎所、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的10位专家,围绕“等一朵花开——探索植物演化的奥秘”“大熊猫的那些事儿”“深海探秘”“蛇蛙寻踪——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等多个主题,为西宁市和门源县的中小学生带来了20场精彩的科普报告。活动旨在通过专家讲座、互动体验等形式,向中小学生普及动植物识别、古生物、真菌及海洋等领域的知识,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同时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培养新时代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025-09-29
  • 【湟中融媒】“智志双扶,科普先行”中科院专家走进偏远地区小学开展科普讲座
    9月26日,湟中区上五庄镇邦巴完全小学的会议室里,185名五六年级学生正专注地看着大屏幕,深海的幽蓝与蜻蜓的灵动在屏幕上先后呈现。这场以“智志双扶,科普先行”为主题的科普讲座,由上五庄镇北纳村驻村工作队积极对接,让中国科学院标本馆科普工作协作组的专家们,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窗户。9月26日,湟中区上五庄镇邦巴完全小学的会议室里,185名五六年级学生正专注地看着大屏幕,深海的幽蓝与蜻蜓的灵动在屏幕上先后呈现。这场以“智志双扶,科普先行”为主题的科普讲座,由上五庄镇北纳村驻村工作队积极对接,让中国科学院标本馆科普工作协作组的专家们,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窗户。此次活动精准聚焦乡村青少年科学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活动依托中国科学院专家的专业科普力量,让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跨越山海来到这所偏远学校。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馆长殷海生以《天空先行者-蜻蜓》为题,带孩子们走进熟悉又奇妙的蜻蜓世界,从演化历史到实际价值,让大家在身边常见的小虫身上读懂自然演化的神奇,发现寻常草木间藏着的科学浪漫,悄然唤醒他们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馆长王永强带来的《深海探秘》则用丰富的图文展示,将深海生态的奇妙与人类探索的成果娓娓道来,每一页画面里都蕴藏着人类对深海的执着追寻。这些内容不仅让孩子们知晓深海的奥秘,更帮他们推开了望向远方的窗户,借深海探索的故事传递“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科学精神,让未知的壮阔与执着的探索,成为照亮成长的光。“科普进校园,就是想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王永强说,“我们所研究的领域可能大家不熟悉。但是通过我们的简短的介绍,对某些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位专家的讲解没有晦涩术语,更多是结合实例的生动分享,还不时与学生互动问答,让原本严肃的科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而言,这场讲座带来了全新的认知。五年级学生妥佳倩开心地说:“以前总觉得科学离我们很远,今天才发现,它就在身边。以后我要多观察,去发现身边的科学奥秘。”从身边的蜻蜓到遥远的深海,孩子们既触摸到了自然的细腻,也望见了世界的辽阔,更体会到“学会观察”的科学精神。上五庄镇北纳村驻村第一书记柴有兰表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能邀请到中科院专家来校,不仅是给孩子们送上一场科普盛宴,更希望以此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探索更有效的教育帮扶模式。”
    2025-09-29
  • 【现代快报】4.36亿年前海洋生物如何保持“社交距离”?珍贵化石还原其生存状态
    人际交往中维持心理安全边界被称为“社交距离”,你是否想过,在数亿年前的海洋中,一群看似无法移动的生物,竟然也懂得保持社交距离?近日,我国科学家对距今约4.36亿年前的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巧妙利用身体上的微小结构——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形成井然有序的生存格局。成果于2025年7月21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人际交往中维持心理安全边界被称为“社交距离”,你是否想过,在数亿年前的海洋中,一群看似无法移动的生物,竟然也懂得保持社交距离?近日,我国科学家对距今约4.36亿年前的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深入研究,首次揭示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巧妙利用身体上的微小结构——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形成井然有序的生存格局。成果于2025年7月21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多种技术清晰还原遮隐核螺贝刚毛局部放大结构比发丝更细的刚毛结构,被化石完美保存腕足动物是古生代海洋中的优势类群,本次研究聚焦的是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遮隐核螺贝”,化石发现于贵州桐梓、仁怀地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冰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戎嘉余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原位埋藏的化石标本完整保留了它们生命最后时刻的真实状态,为科学家打开了一扇观察远古生物群落的珍贵窗口。遮隐核螺贝的基于化石标本复原的单个个体及其边缘的刚毛(A),及居群生活状态的生态复原图(B)刚毛是其外套膜边缘生长的细长、柔韧的毛状结构,在化石中极难保存。人的头发直径大约是70微米,而本次研究的遮隐核螺贝外套膜边缘刚毛,直径大约是20微米。化石经历了数亿年的漫长埋藏,刚毛结构是如何保存下来的,研究人员又是如何辨认这样的细微结构?研究人员综合运用了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光谱和显微CT等多种现代分析技术,不仅清晰重构了刚毛的精细形态,还证实了其中一种独特的保存机制:即刚毛先是在缺氧环境下迅速黄铁矿化,继而在弱酸性条件中被钙质外壳包覆,阻止压实与氧化,因而即便黄铁矿后期转为氧化铁,化石仍能完整保留刚毛的微观形态。保持距离,遮隐核螺贝才能“愉快干饭”在确证了这些精微结构后,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整个居群的布局,这些腕足动物的分布并非随机杂乱,而是呈现出一种统计学上显著的、类似棋盘的非随机、均匀分布模式。这种“棋盘状”布局暗示着个体之间存在一种间距调节机制。这种精准的“排兵布阵”是如何实现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发现,化石居群中个体之间的平均距离与它们保存完好的刚毛长度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定量关系,这个间距大约是刚毛长度的1.5—2倍。这种在看似固着不动的生物中发生的位置微调并非没有先例,例如现代藤壶在固着后仍能进行极其缓慢的迁移以优化生存空间。遮隐核螺贝保存于矿化层下的刚毛形态研究推测,遮隐核螺贝虽然具有光滑的盘状外壳和无肉茎的特征,但可能具备毫米级缓慢滑动的能力。它们可能凭借自身极其微弱的活动能力,或是借助微弱水流等外力实现极为缓慢的移动。当个体间距过近,其伸展的刚毛便会与邻居接触,这种持续的物理接触,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最终促使整个居群达到一个互不干扰、空间利用最优化的稳定构型。这对于滤食性生物至关重要,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彼此的摄食水流相互干扰。此项研究首次将一种精微的解剖学结构(刚毛)与统计学上显著的居群空间格局直接联系起来,为“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塑造居群结构”这一古生态学核心问题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证据。这表明,远古居群的形成并不仅仅受制于被动的环境因素或幼虫的随机固着,生物个体间由其形态结构引起的相互作用,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人类对古生代海洋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理解,也凸显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特征在生命演化长河中可能产生的重要生态影响。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是钟寅(图源 南古所提供)编辑:陈海静校对:张静超
    2025-07-22
  • 【科学网】“微不足道”的刚毛与4.36亿年前的“社交距离”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下称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黄冰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戎嘉余,针对在中国贵州桐梓、仁怀地区发现的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了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巧妙利用身体上的微小结构——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形成井然有序的生存格局。在人类社会中,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不仅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也是优化公共空间、减少摩擦的准则。但在数亿年前的古老海洋中,一群看似无法移动的生物,竟然也懂得利用自身的“装备”来主动维持个体间的距离?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下称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黄冰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戎嘉余,针对在中国贵州桐梓、仁怀地区发现的约4.36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腕足动物化石居群展开了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远古海洋底栖生物如何巧妙利用身体上的微小结构——刚毛,来维持彼此间的“社交距离”,形成井然有序的生存格局。关于远古生物如何通过自身结构调控个体间距,该研究也为这一古生态学问题提供了直接证据。相关成果7月22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腕足动物是古生代海洋中的优势类群,本次研究聚焦的是一种名为遮隐核螺贝(Nucleospira calypta)的无窗贝类腕足动物。该研究中原位埋藏的化石标本完整保留了它们生命最后时刻的真实状态,为科学家打开了一扇观察远古生物群落的珍贵窗口。刚毛是其外套膜边缘生长的细长、柔韧的毛状结构,在化石中极难保存,尤其是在寒武纪之后的漫长地质历史中更是凤毛麟角。此次研究标本还罕见地保存了腕足动物外套膜边缘的刚毛结构。研究人员综合运用了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光谱和显微CT等多种现代分析技术,不仅清晰重构了这些直径约20微米的刚毛的精细形态,还证实了其中一种独特的保存机制:即刚毛先是在缺氧环境下迅速黄铁矿化,继而在弱酸性条件中被钙质外壳包覆,阻止压实与氧化,因而即便黄铁矿后期转为氧化铁仍能完整保留其微观形态。在确证了这些精微结构后,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整个居群的布局。通过运用最近邻分析和泰森多边形等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他们发现这些腕足动物的分布并非随机杂乱,而是呈现出一种统计学上显著的、类似棋盘的非随机、均匀分布模式。这种“棋盘状”布局暗示着个体之间存在一种间距调节机制。那么,这精准的“排兵布阵”是如何实现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发现,化石居群中个体之间的平均距离与它们保存完好的刚毛长度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定量关系,这个间距大约是刚毛长度的1.5~2倍。在看似固着不动的生物中发生的位置微调,并非没有先例,例如现代藤壶在固着后,仍能进行极其缓慢的迁移以优化生存空间。因而研究人员推测,遮隐核螺贝光滑的盘状外壳和无肉茎的特征,使其具备了在外力(如微弱水流)或自身极其微弱的活动下发生毫米级缓慢滑动的可能。当个体间距过近,其伸展的刚毛便会与邻居接触,这种持续的物理接触,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最终促使整个居群达到一个互不干扰、空间利用最优化的稳定构型。这对于滤食性生物至关重要,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彼此的摄食水流相互干扰。此项研究首次将精微的解剖学结构刚毛,与统计学上显著的居群空间格局直接联系起来,为“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塑造居群结构”这一古生态学核心问题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证据。它表明,远古居群的形成并不仅仅受制于被动的环境因素或幼虫的随机固着,生物个体间由其形态结构引起的相互作用同样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研究人员对古生代海洋生态系统复杂性的理解,也凸显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特征,在生命演化长河中可能产生的重要生态影响。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2509354122.遮隐核螺贝的基于化石标本复原的单个个体及其边缘的刚毛(A),及居群生活状态的生态复原图(B)。课题组供图
    2025-07-22